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查看内容

曼生二百年:揭开曼生壶的神秘面纱

2014-11-10 10:21|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凌霄飞虹

摘要: 曼生壶是文人与匠人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典型代表。在此之前,紫砂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还是由工匠们独立完成,其价值也尚未摆脱实用器阶段,而曼生壶的文化元素注入,使紫砂壶无论是造型还是功 ...


 

 

曼生壶的产生背景及核心价值

百年紫砂终成正果

 

  陈曼生之前,紫砂界出过很多大师级人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龚春、时大彬之外,还有李仲芳、徐友泉、惠孟臣、陈鸣远等人,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人,都是一等一的制壶高手,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专长。他们的流传千古不足为奇,可陈曼生并不精于制壶,以他命名的紫砂壶却同样引领百年风骚,原因究竟何在?曼生壶又有着什么样的艺术魅力?

 

  龚春、时大彬的紫砂作品在今天堪称国宝,普通世人或许终生都难得一见,可在当时,却远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和价值,这也是与他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

 

  龚春是书僮出身,虽然长期跟随其主名士吴颐山,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但他终究没有成为名士。时大彬生在紫砂世家,耳濡目染的艺术修养要相对高一些,但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还是没有超脱艺人的范畴。

 

  所以紫砂在前期的一百多年里,其作为茶器的实用价值要远远大于作为艺术品的文化价值。通俗来讲,不过是人们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具而已,其流传范围也基本是在民间。

 

  随着紫砂技艺的不断成熟,其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提高。清代之后,紫砂壶传入宫廷,成为皇室的近身之物。这一突破,对紫砂来说是巨大的,因为皇室的喜爱,必将影响到官宦名流阶层,官宦名流阶层又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全方位传播形式。

 

陈曼生的不朽传奇

 

  然而,民间之物要在社会上层站稳脚跟,必然要相应提升其文化内涵才可以。因此,到了清代中期,紫砂壶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甚至连画珐琅的技艺都开始应用。

 

  陈曼生曾说过: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可见,他是一个喜好追求意趣的人。曼生壶的首要贡献在于将诗文书画与紫砂陶艺融为一体,为原本的日常器物注入深厚文化元素。《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一书认为:曼生壶的特点就是文人和制壶匠师的紧密结合,由于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内涵,从而让紫砂壶完成了其能够承载的全部美学价值。

 

  曼生壶之所以影响甚广,还在于它壶型众多,而且大都是曼生原创,这为后世紫砂壶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在整个制壶过程当中,陈曼生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总导演或艺术总监,每一把壶的产生都是由他先设计款式,然后交由杨彭年制作成型,待泥半干之时,再根据壶的具体特点,用竹刀刻上铭文,最后进窑烧制。

 

  江南的青山绿水赋予陈曼生无限艺术灵感,新壶型的设计也是源源不断。史书称他曾“画十八壶式与之(指杨彭年)”,但从后世记载以及传世作品来看,已远远不止十八壶式了。

 

  曼生壶器形简洁凝重,主要分四类设计思路:一类借鉴古代铜器、砖瓦为形,如镜瓦壶、汉瓦壶、石瓢壶等;一类借鉴生活用器为形,如合斗壶、井栏壶、笠荫壶等;一类是仿动植物形态,如匏瓜壶、葫芦壶、南瓜壶等;最后一类是按照器用功能设计,如汲直壶、春胜壶、提梁壶等。

 

  陈曼生设计壶型的态度非常严谨,绝不会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因此不管器形如何,都非常实用,壶的容量大小、高矮尺寸、嘴把配置都十分讲究。

 

  曼生壶的出现,让原本的日常器物在功用之外,更增添了无限文化情趣,从而登堂入室,迈进高雅的艺术殿堂。陈曼生本人也以及不断追求创新的艺术精神,写就了他在紫砂历史上的不朽传奇!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