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查看内容

曼生二百年:揭开曼生壶的神秘面纱

2014-11-10 10:21|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凌霄飞虹

摘要: 曼生壶是文人与匠人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典型代表。在此之前,紫砂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还是由工匠们独立完成,其价值也尚未摆脱实用器阶段,而曼生壶的文化元素注入,使紫砂壶无论是造型还是功 ...


 

 

陈曼生:四十而立 成就绝世壶王

 

  在紫砂界,人们都称他为陈曼生,但在书画、篆刻,乃至诗文领域,他的本名陈鸿寿同样掷地有声、如雷贯耳。毫不夸张地说,此人的确是个全才。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拔贡,历任赣榆、溧阳县令,扬州江防、淮安海防同知等。陈曼生在仕途上以幕客身份居多,最高不过五品同知,的确算不上有什么官运,但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却令人刮目相看。他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与丁敬、黄易、奚冈等人并称“西泠八家”,是名符其实的一代大家。

 

  陈曼生能诗能文,擅长书画,他的书法行、草、篆、隶四体皆精。隶书结体奇崛,笔法劲爽,力透纸背。他的绘画多作没骨花卉,笔墨酣畅,生趣盎然。陈曼生的篆刻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这一切的成就,仿佛都是在为曼生壶的横空出世做铺垫。据考证,陈曼生本就对紫砂和制壶颇感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制约,这一艺术门类一直都没能成为他的主攻方向,直到年介四旬上任溧阳之后,紫砂之都宜兴近在咫尺,这为他实现自己的紫砂梦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陈曼生官阶不高,但为民做了不少实事,这都有史料可查。政事之余,他便与杨彭年、杨凤年,以及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紫砂技艺。

 

  紫砂是继诗书画印之后,陈曼生的又一大艺术成就,同时又是前四者的集体融合。陈曼生将自己对于紫砂艺术的独到理解,通过杨氏之手完美呈现,并亲手刻铭以记之,从而形成了曼生壶开创性的艺术成就和深受名人雅士喜爱的艺术魅力。

 

  铭文是曼生壶的一大特色,同时又是为其增色的重要环节,比如提梁壶之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再如笠荫壶之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陈曼生以既通俗易懂,又蕴含禅机的寥寥数字,便将品茶贻情之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见者闻者无不心性通达、超然物外。

 

  陈曼生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文朋诗友,每制出一把好壶之后,除邀请同伴一起品赏把玩外,还喜欢馈赠亲友。清代翰林学士钱林在收到他所赠送的“石铫壶”后,欣然赋诗曰:茗壶制比龚春好,珍重题诗远寄将。寒意渐融如愿起,晴窗小碾试头纲。

 

  然而这样一位天纵之才,却招来天妒其才,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陈曼生染风疾一病不起,卒于任所之内,享年五十五岁。其幕友郭频迦在为其亲撰的墓志铭中写道:乌乎!曼生一县令司马耳,相识虽多,施子虽博,而其力之所及,固有所止,而不能如其意也。而卒之日,不惟故交之痛惜,知与不知皆惨伤怛悼,以为世无复有此人……

 

  陈曼生的去世,对于日渐衰落的清政府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不断发展的紫砂艺术来说,却不得不说是重大损失,至少二百年来,能像他一样具有开创性,能为紫砂发展打开局面者,寥寥无几。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