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汇 查看内容

传古维新 巨作奇葩 访“神州虎王”刘化雨先生摄影纪实

2024-5-8 00:25| 发布者: 萧雪原创| |原作者: 郝小学来自: 原创

摘要: 传古维新 巨作奇葩 访“神州虎王”刘化雨先生摄影纪实
画虎者,在国内并不罕见,但画巨幅虎、百虎,画出“神韵与气韵”同在,并且执着一辈子画虎者少。春暖花开时节,借着明湖美术馆举办公益慈善拍卖会的良机,在爱心企业家、明湖美术馆创建者、书画家的鼎力支持者马增强先生、明湖美术馆董事长朱桂芳、馆长薛洪的引荐下,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郝小学走进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静谧气派的博虎堂艺术馆(山东省书画学会华美书画院),与神交已久被人称为“神州虎王”的刘化雨先生、一位谦和儒雅的画虎艺术名家对话,感受他的画虎情怀。


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郝小学,新媒体联盟主席助理、教授、画家李凤梅,明湖美术馆董事长朱桂芳、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马丽、馆长助理赵雪一行人受到了刘先生及艺术馆总经理孙玉珍的热情接待。走进艺术馆,即刻感受到它的独具匠心,“书香门第”“天赐万福”的古牌匾,两对一大一小以木制作年代久远的对联和两对巨幅现代书法作品的对联悬挂中堂;红木屏风、座椅,方几上摆放的一对石门墩,加之一只仿真的老虎守护,传统文化韵味浓郁,中国风浓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


过厅、茶室,书画室、博古架上,到处摆满了刘先生在探索画虎艺术过程中收集的大量与虎有关的古典雕刻及古画古瓷器,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钟爱,之传承;对虎文化研究的极深投入;一千余平米的大展厅中更是展出了刘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包括工笔、半工笔、小写意、大写意的虎作品及对应的书法作品(对联),感受到他的绘画、书法艺术的良好造诣和极深的国学、哲学修养,尺寸之大、气韵之生动,墨色之娴熟,令人感到震撼。



大展厅正中央几乎一面墙上,展示着他历时多日新近创作的长十米高三米的巨幅国画《天长地久纳福祥瑞》。站在画作前,他满含深情地为我们解读了此画的创意。他用九只虎来比喻天长地久纳福祥瑞,苍劲的古松旁,巨石之上,红日的映照下,以两只大虎七只小虎包括一只抬起前掌护脸灵动的画面,寓意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后继有人,伟大复兴和更加强大,生生不息,屹立世界东方。


另一幅山水巨作《万壑松风》,构图奇绝,气势恢宏,雄壮华美,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新理念,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生活在美好环境里,生活在和平安逸的伟大祖国是多么得幸福,希冀世界和平。


欣赏了两幅刘先生创作的巨幅国画,一行人再次感受到的是震撼!感受到的是他深深的家国情怀与放眼世界的大格局。两幅巨作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精神,立意深远,气势宏大,艺术精湛,彰显时代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必将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令人赞叹不已,大家纷纷在此合影留念。


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后,坐在禅韵浓厚的茶室里,刘先生侃侃而谈,介绍了其六十余年来的学艺、创作经历与体会。

刘先生画虎是因为它的美丽——那是一种自然的、潇洒的美,没有什么能替代的美;其画笔在几十年的磨练中,渐渐地变得执着而且锲而不舍;因其无法忘记虎的美丽,“我不知道放下画笔时,我还会做什么,只觉得只有画老虎时,我的人生里就变得充实,富有激情,富有灵感,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投入;创作中我有一种与老虎对话的感觉,当我画出老虎的每一根毛和胡须时,那种投入,我仿佛能听到它的呼吸。”

“虎”丰富了刘先生的生活,它不仅给予他许多的激情与感动,而且给予了许多的思考空间,画画时的充实,让他更加平静,这就是虎文化带给其的富有。


雄威四起俯万里,长啸一声镇百邪。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虎文化是属于民俗文化一个种类,在绘画的创作之中,画虎被列为花鸟类的范畴。中国人对虎的崇拜,民俗文化上讲:虎有辟邪镇宅的功用,主要目的是讨吉祥的意思。《山海经》记载,虎是吃鬼的神兽,从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文物包括民间传流下来的物件中与虎有关的东西很多,玉器、金器、银器、壁画、木雕中都有虎的形象,一些民族到现在还奉虎为神,敬虎为始祖;民间至今有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风俗,总之,虎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人们敬虎、爱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虎的美丽,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虎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让人心生敬畏之美的深厚文化底蕴。


深邃、自然、空灵的虎文化,强烈的吸引了刘先生。他爱虎,总是在一种忘我的追求中,刻画着虎画艺术的“写意”之境,这里包括着工写兼备的内容和技法层面,也包含着意境的升华;同时追求经典是他的渴望,“求得天然,归于自在”亦是他每天的功课,学无止境的创作感觉,使他的画虎作品更讲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就工笔画的创作论,如何能达到“神韵与气韵”同在的笔墨效果,不仅仅靠笔墨积累,还要靠文化学养的积累。石涛说,搜集千山打腹稿,李可染说,画画首先要读境两本书,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传统文化。


画虎的感觉也是如此,他对大自然的山川流水、白云雾霭读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段的变化;通过对虎的细致观察了解,他读懂了北方虎与南方虎的不同,不光是毛色变化,还有眼神,姿态及个头大小的差异,雄虎和雌虎在吼时的情绪变化;为此,他领养过一段时间的小老虎,喂它时,就随机将小虎的各种表情、声音记录下来。关于虎,他有太多的感情,它太美丽了,一种让人震撼的美丽,无法忘却的美,怎样把这种美丽用中国画的表现技巧画出来,就要看画画的功力了,画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形神兼备,这就要靠不断地磨砺自己。


中国画是水墨技巧艺术,如何达到笔墨传神,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则是“法外求法,变中求变”的法门。这就是人们所追求“美”的艺术,其实,美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是需要美的,这种美在大自然中,也在人们的生活里,画家的笔墨就是为“美”而设定的,如何发现美中至极的东西,这就要创新,就要变化,有变化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画虎艺术也是如此,从变化中画出美的东西,让人百看不厌,才有承传后人的可能,古人曾说“文章千古事”,绘画创作何尝不是一代又一代相继承传的宝贵技巧呢?南齐谢赫说:“图绘者,莫不着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寞,披图可鉴”,这足以说明传统绘画技法的宝贵,创作时既学习古人的东西,又要努力研究如何发展这些技法,并将这些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这就要从水墨的研究中“变”化,这种“变”古人的技法为自己的东西时,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准备,变中求变,法外求法,顺其自然地变,画虎创作也是这样的,必须有所拓展和创新,才能是创作。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掌握画画艺术的法门全在于积年累月的勤学苦练,况且中国水墨艺术本身就是具备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如何应用得法需要研磨洗练的功夫,如何将水墨技巧发扬光大,就需要变化。中华画虎艺术家多用工笔;用水墨技巧来画老虎,是一种探索。经典的工笔虎形神兼备,极见功夫;但这种画法毕竟是一种线的密集运用,而墨的成份则少于笔的刻画,如何放开泼写,就成为写意虎画的一个课题。


明代画家戴进的《罗汉伏虎》,唐伯虎的《色剑图》就是将虎的形象写意化的典范,戴进的写意虎粗笔淡写,唐伯虎的写意虎具象与意象都在夸张地用笔用墨,给人的感觉雄浑厚实,笔的力度大,这和当时画家了解虎的感觉有密切关联。写意虎的传神之韵,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近代画虎艺术家,则取虎的写实形式,以虎为模特写虎的神采,比如张善仔、刘奎岭、胡爽奄、慕凌飞老一辈画虎艺术家,通过对虎的观察理解,把虎的形象写实化,惟妙惟肖的工笔细描,让人看到如真虎一般。毕竟,虎画艺术是用传统水墨刻画的,写意虎以简练的水墨形式书写出老虎的神韵,又有了很多的变化,人们看到的小写意虎和工笔写的虎都是以笔墨的洗练程度完成画虎的意境与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画虎艺术家汤文选就开始用纯水墨写老虎,他画的水墨老虎虽然篇幅不大,但更接近写意性,而且简练、生动。其实工笔虎和写意虎的区别,前一个是要靠耐心,构好框架后,一笔一笔的刻画,越细心越好;后一种手法是要靠学养、功夫,特别是以书入画的功力,没有书法功底,大写意虎是画不好的。因为起笔落笔,几乎是一气呵成才能写出虎的神态和气势,这全靠水墨放开了写,不紧不松恰到好处,才能形神兼备。汤文选先生说过:“我之画虎,无意画其凶残暴戾,而是着重表现一种生物的合理性,一种老虎特有的内在威严,一种人格化了的各种情节和神态。作为我自己的精神寄托,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其实,用水墨艺术表现虎的各种形态,更有助于活用传统水墨,形成洗练的文化内涵,大写意虎的创作,也是借用传统的精典意境发挥“收得住,放得拢”的以书入画笔墨章法;以书入画的创作模式是中国画的特色语言,浓淡、厚薄、轻灵、娴熟都是大写意虎最见功力的创作根基;一幅大写意虎全凭墨的灵活运用彰显出老虎的千姿百态,全凭对水墨的理解与掌控。这看似简单,却要许多功夫,在墨的变化中展示出来,而且全凭泼、写、挥洒的娴熟程度。就如传统画中的大泼墨洗练、传神,具有洒脱自如的书写功夫,才能画好大写意虎的“精、气、神”,这里最大的秘诀就是以书入画的功夫,也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功夫到了什么境界,就会有什么品像的大写意虎。


梁楷,石恪的画以简约著称于世,其意境是在“删繁就减”中形成的,所以他们的画作《六祖伐竹》《泼墨仙人》成为传世之作。成功之处就在于简练、干净。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力道、粗犷、雄伟、为后人效法;简笔和泼墨,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养、阅历。大写意虎也是如此,对水墨的理解、掌握,形成的思考,灵感都会影响创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如何掌握笔墨的洗练,全在于对传统水墨的理解程度,怎么样的泼写出来,关键看书法功力。


画与写其实是两种概念,画虎和写虎,前者是一种积累的功夫,后者是一种洗练的功夫,两者相辅相成,合二为一,才能达到泼洒自如,化境入境的写意之境,而“写意虎”看似简单却是画虎者对虎文化理解后的综合表现,又存在一种“放得开,才能收”的“住”的书写风格。这里包括了气韵、结构、创意位置,又表现了对水墨的理解以及对书画技巧的理解;就是书法与画法的积累功力,这种功力是有传统脉络和心得体会的。


就如诗人追求诗意的雅格,其意境的营造,则是出自一种心灵融汇于自然美的灵感;画画也同样追求一种“通透灵秀”的意境。书写的创作风格是有:放的开、收的拢的彰驰顺序,这其中包含着:学养、修为和技法的积累,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积累的深厚度,基于此把以书入画的格局,把握得很有分寸;就如说话一样讲究分寸得法,让人听了舒服,而且有一种美感。


刘先生谈的大写意虎也是一种水墨技法的变化,删繁就简的格局,给人的感觉,写虎之形,展虎之势。这其中对虎文化的理解,对水墨技巧的娴熟程度与创作感觉的“繁简”有度,则是大写意虎必须把握的分寸,这正是一种对水墨理解的思考。


大写意虎是将工笔虎创作格式提至于书写的变化格式,其意境的营造则是用水墨的变化,达到以形写神的效果,是书写功夫的娴熟与火候达到什么程度后的书写变化,不用勾添色彩及刻画虎形的画法,是用泼墨写出的虎形象,如大写意虎头,大写意上山虎,子母虎,下山虎以及群虎,山水景物的烘托刻写也如画工笔虎一般相同,只是在删繁就简中写虎之象形。


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形成璀璨恢弘独具风韵的书画艺术,传统水墨融汇各时代的风气汲取并接受诸如哲学、禅学、道学、诗词等固有文化的滋养和影响,不断拓展水墨艺术空间,可以说华夏文化历千载之延展,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辉煌,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水墨艺术更是在不断发扬光大,达到“翰墨千秋,贵法天真”的艺术境界,大写意虎也将在不断洗练之中,成为中国画坛不可或缺的艺术经典。


刘化雨先生正是通过几十年的爱虎、画虎的笔耕不辍,思考创新,将小写意、大写意、工笔画法和书法在相融中“变中求变”,将老虎的神威夸张般地写出来,刻化的老虎具有既威猛可人又令人敬畏的神韵,真实之美跃然眼前,彰显大千世界真、善、美的韵意,创建了独具刘氏风格的虎文化精华笔墨语言,突破历代名家为虎创作时的模板,不愧被人尊称为“神州虎王”,他为中国虎画艺术走向世界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生在世,画出耀日人生”,这是刘化雨先生的座右铭。他表示,要在绘画事业尤其是钟爱的画虎的一生追求中,不断升华自己,为赓续和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奉献一份力量。他感谢多年来马增强先生、朱桂芳女士及社会各界予以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在绘画事业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孙玉珍之助,是她让自己在艺术与人生中双赢。


祝愿刘化雨先生艺术奇葩绽放,艺术青春永驻,在古老的虎文化传承中,翰墨千秋,贵法天真,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呼之欲出,经典传世之作。


刘化雨艺术简介:

1954年生于济南,字博虎,号山君牧人,中国虎缘斋书画研究院院长,博虎堂艺术馆馆长,画虎大师张善仔的再传弟子,其深得画虎名家慕凌飞画虎的真传,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他先后在中华百绝博览会、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深圳博物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新中国60周年70周年庆举办百虎画展、全国画虎名家展,在多地举办个人“百虎”画展。曾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世界日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数十家媒体以“神州虎王”为题进行采访和报道,在国内外书画大奖赛中获奖甚丰,《百虎图》等作品多次荣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


作品入选历代名家书画辞海,世界名人名录等。1997年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迎虎年 刘化雨巨幅百虎画展》,这是迄今为止,首位山东画虎美术家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的个人画展。


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郝小学,教授、画家李凤梅以现场直播、多媒体报道了本次博虎堂艺术馆之行。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