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张京华《燕赵文化》第十四章:燕国在殷商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013-9-8 16:22|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原作者: 张京华来自: 燕赵文化网

摘要: 总之,殷商民族起源于春秋战国旧燕之地,时间约当虞夏之际,到商代晚期这一地区仍然有众多方国密集分布。燕亳是有商一代诸多都城中的第一座都城,燕国则是众多方国中由宗族而留守的一个方国,是最重要和居于核心地位 ...


《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世本》又记载有髦氏、时氏、萧氏、黎氏。是知商人的族姓有宗族与支族之分。但是由这些支族所建的方国多已不能尽考,唯有目夷氏所建孤竹国因为有齐桓公灭孤竹的事和出了伯夷、叔齐两位君子,尚能引起人们一些注意。孤竹国,《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应劭曰:“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氏。”《括地志》也沿用应劭之说,说:“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据《北周书·怡峰传》“本姓默台,避难改焉”考证说:默、墨古通,胎则为台字之误。墨台之台应读为怡,墨台与目夷读音相同,所以邹衡等学者认为墨台即目夷。目夷就其宗族之“姓”而言为子姓,就其支族之“氏”而言为目夷氏,这在《史记·殷本纪》中已很明确。此外《左传》隐公元年正义引《世本》也明确说,目夷为子姓。但是《路史》却认为墨台为姜姓,说:“禹封炎帝后姜姓于台,是为默台。成汤元年正月三日丙寅析封孤竹。”梁玉绳进一步弥缝说:“盖姜其姓,默其氏,台是夏所封国台,其后复封孤竹,遂以默台为氏耳。”这就一错再错了。孤竹国为子姓,为目夷或墨台氏,又与“亚长”在铜器上同文出现,同时“亚█(上己下其)”、“亚④”、匽侯也同文出现,这说明商人确实可能是在实行同姓内胞族通婚的制度。各方国之间长期保持共同签署国名的关系,在商代,最大的可能是表明他们之间是互相联姻、有血缘关系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才进一步形成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关系。只是到后来,在商末周初,像子姓亚④与姬姓匽侯之间的关系才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联盟,而就“亚④”与“匽”铭文联署的时间上限在周初来看,单纯的政治联盟确实难以长久维持。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唐尧虞舜之际北方的方国中还有一个发国,说:帝舜“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司马贞索隐谓此一段记四夷之名简有错乱,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长字下少一夷字,又南方之北发当为北户之误。《史记》中的这段记载源于《大戴礼记·五帝德》,据《大戴礼记》、《尚书·禹贡》、《左传》等书,析枝又作鲜支,渠廋又作渠搜,息慎又作肃慎,鸟夷下又有羽民二字。由此,《史记》中这段记载应重新整理为:“南抚交阯、北户,西西戎、析枝(鲜支)、渠廋(渠搜)、氐、羌,北山戎、北发、息慎(肃慎),东长夷、鸟夷羽民。”其中,北发、长夷在《大戴礼记》和《史记》中都记为单字的发和长,更近于原始记载,经司马贞整理后记为复合词的北发和长夷,则作为方国之名的含义更加明显。长夷因与鸟夷连载,在鸟图腾信仰方面与商人相同,应同出于上古风姓太暤部族。又因亚长与孤竹同文联署,应与孤竹同为子姓,同为商人的支族之一。而对于发国,以往学者未甚注意,记述不多。就以上所论商人起源于古代燕地以及北方方国分布密集的背景来看,发国似乎不可能不与商人具有某种联系。从时间上看,发国的存在与长夷的存在以及契作司徒的时间是同时的。从地域上看,司马贞明确肯定说:“又案《汉书》,北发是北方国名。”今检《诗经·商颂·长发》中有“濬哲维商,长发其祥”,又有“幅陨既长”、“遂视既发”。长、发二字,郑玄笺谓“长,久也,久发见其祯祥也”,朱熹《诗集传》谓“长,久也,言商世世有濬哲之君。其受命之祥,发见也久矣”,读之似有不通处。疑长、发即长夷、北发,长发为二方国名联署,二国为商族创始时期的重要方国,故与玄鸟、有娀并提。再检卜辞中所记四方风名:“东方曰析风曰█(上劦下口),南方曰因风曰长,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丸风曰█(左阝右殳)。”所说风名多为鸟名及古方国名。东风中,析(《山海经》作折),方国中有析枝,即鲜支。█(上劦下口),《山海经·北山经》记幽都之山与浴水(即黑水)东有錞于毋逢之山,“其风如█(左风右劦)”,疑█(上劦下口)即通此█(左风右劦)。《山海经·大荒东经》又记东方风名曰俊,夋亦鸟名,又写作鵕。南风中,因,《山海经》中有困民国,即因民国,困为因之讹。长,即长氏、亚长、长夷。西风中,夷,即夷狄之夷,《山海经》作石夷。彝,又称鸡彝,为鸡型礼器,与杀鸡祭祀的风俗有关,《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郑注:“夷读为彝。”知鸡彝的起源与夷人有关。北风中,丸即卵,即子。《山海经》作“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左犭右炎)”,宛亦为卵义。█(左犭右炎),《说文》无,也不见于其他典籍。今本《山海经》中只一见,但在《山海经》逸文中又出现过一次。《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左足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雙雙。”郭璞注曰:“出█(左犭右炎)名国。”郝懿行《笺疏》说:“█(左犭右炎)名国未详所在,疑本在经内,今逸也。”此█(左犭右炎)字疑为狄字的讹写。依据有二,第一,《说文》:“狄,赤狄,本犬种。从犬,亦省声。”从字形方面狄从亦,但至金文已讹写为从火。从字义方面狄之本义为赤狄,赤字亦从火,《说文》:“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赤字的古文写法又有从炎从土者。因此,狄字初讹为从火,再讹则又自赤字中再衍一火,成为█(左犭右炎),郭璞注曰:“音剡”,是自炎得声。第二,█(左足右术)踢音黜惕两音,显然由怵惕而来。惕古文又有变体作悐,俗又作█(左忄右狄),《汉书·王商传》有“卒无怵悐”,可证。█(左足右术)踢既同于怵悐,又出█(左犭右炎)名国,亦可证█(左犭右炎)本为狄字。又雙雙或以为兽名,或以为鸟名,杨士勋疏引旧说云:“雙雙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由雙字从二隹即二鸟来看,以作鸟名为近。█(左阝右殳),《说文》所无,依四方风名多与鸟名方国名相关之例,也应为方国名,疑即发国。甲骨文“█(左阝右殳)”字从卩从殳,“卩”像人席地而坐之坐姿,有跪坐祭祀之义,字形作“③④”。而甲骨文“弓”字有时作“③⑤”形,至小篆则作“③⑥”,与“③④”十分近似。因此“█(左阝右殳)”后即讹写为“█(左弓右殳)”,又加“癶”为“發”(简体字为发)。甲骨文中无發字,恐即由此之故。《说文》:“發,█(左身右矢)(即射字)發也,从弓,癹声”,未必是。又發字所从之“癶”像二足相背,义为撥,《字汇》:“从二止相背”,《六书本义》:“两足张有所撥除也”,此亦即《诗经·商颂·长发》“玄王桓撥”之本义。检《山海经·南山经》中有發爽之山,汎水所出,在渤海北,汎水南流注于渤海。《北山经》中有發丸之山,在今山西阳城之王屋山东北三百里,与今安泽之盐池为近。《北山经》中又有發鸠之山,郭璞注谓在上党郡长子县西,为漳水所出,其地正是商人活动的中心地区。發鸠之山有所谓精卫填海的传说,说:“發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述异记》又说:“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有)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似此,發鸠应即鸟名,亦即精卫鸟。精卫填海的传说似乎暗示了古代居住在此地区以發鸠为图腾标志的氏族曾沿漳水东入于河,又东入于海,在沿海与以燕为图腾标志的氏族世代联姻。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