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查看内容

专访冯骥才:十年文化抢救 农耕文化不比城市文化落后

2013-8-6 15:48|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外滩画报

摘要: 冯骥才,1942年出生,天津人,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作为“文革”后第一批作家,巴金、冰心叫他“大冯”。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时,大家也叫他“大冯”。高中打篮球,他身高 1.92 米,双手可以灌篮,球友们开始 ...


再花个十年抢救古村落

 

2011 年,人民大会堂,冯骥才做了一个即兴发言。

 

他向温家宝总理发问:“汶川地震时,你在北川,为大禹的故乡着急,因为禹里乡沉在堰塞湖湖底了。中华民族何止一个大禹的故乡?”

 

他说,“我们有着五千年农耕的历史,基本都在村落里,但村落没有文字史。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我们在这么短时间里,把中国 600 个原本千姿百态的城市,变成了同一个样子,这是时代的文化悲剧,是我们这代人的无知。”

 

很多人觉得冯骥才说话太“冲”。然而,总理感动了。不到十天,“建设部的头头跑到天津来找我,说国务院让他们来找我研究村落怎么保护。”

 

连夜,冯骥才写出方案。第二天,就将方案发给建设部。不久,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开始筹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程”。今年 6 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早在 2002 年,冯骥才曾对山西榆次后沟乡进行普查抢救,想要将其作为一个传统村落保护的案例样本。

 

当时,他邀请了从事传统村落摄影工作数十年的摄影师李玉祥,一同去往后沟乡,对当地的建筑、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进行普查。离开后沟乡时,他曾有所顾虑:“我站在古村里,心想我们走了之后,谁来保护它?文物贩子听到消息,会钻到这里,买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村民们富裕起来后,也会自己把它毁掉,盖小洋楼。怎么办?”

 

如今,后沟乡情况良好,形成了村民自治,和开发商有序结合去进行改建,并没有完全旅游化,让村落保存了下来。

 

“我觉得最好是,老百姓自己保护。”冯骥才告诉记者去意大利时的见闻。

 

某年,他住在佛罗伦萨。清晨4 点多,上街溜达,见到一个人,拿着样东西在抬头看。他凝神细看,那人手里拿着块墙皮,墙皮上绘着彩色花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老墙皮。那人正在寻思墙皮从哪块墙上掉下来的。找了半天,他发现是从窗户底下掉下的,就将墙皮放在这家门口。

 

“这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意大利每个人都拿文化当回事。如果拥有者不知道文化的珍贵,这是文化的悲哀。”冯骥才说。

 

在城市化浪潮中,260 万个中国自然村,面临危机,其具体情况又不为人知。

 

马知遥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博士后,他曾参加过非遗普查抢救工程中布老虎的项目,现在被调去传统村落研究发展组。他告诉记者,相比非遗普查抢救,传统村落保护更为复杂:“一是因为传统村落保护是跨学科的。一支考察调研队伍,需要建筑学、美术学、非遗、软件工程、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这与以往传统村落仅从建筑学上保护是不同的,冯骥才更倾向于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精神内涵保护,这在全球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二是方法上,非遗是如年画保护那样,进行普查和抢救,而保护古村落,冯骥才认为则需要研究保护方法、标准,以及寻找千差万别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任何一个文化遗产后面都应该有一批专家”,这是冯骥才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所做的正是为政府提供了一个专家队伍做支撑。

 

之前,葛村被媒体命名为“镇江最美的古村落”。有媒体曾以《冯骥才估计又要叹息“ 最美古村”又要拆了》大做文章。

 

但研究院对此有所怀疑。以旅行者的方式,马知遥和同事去葛村考察了一个星期。他们发现当地的情形和媒体所报道的并不相同,85%以上的村民愿意拆迁,因为大多数老房子都处于坍塌的状态根本没办法居住,村庄里苍蝇满天飞,村落结构非常糟糕,环境也并非山清水秀;而砖雕木雕等民间艺术,也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多。

 

“中国的传统村落有多少没有进行过核实,是否存在为了多捞国家投资,出现一些瞒报和谎报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多走些地方,为传统村落提供标准,另方面,就是发现一些遗漏的传统村落,尽可能为政府提供一些真实信息。”马知遥说。

 

因此,传统村落名录的认定就尤其重要。“我现在所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先把传统村落摁下来,”冯骥才告诉记者:“上个礼拜,我刚做完了第二批传统村落的评定。现在第一批,评了 646 个,第二批,不到 1000 个吧,具体的数我不能说。明年,我们要评第三批。”

 

冯骥才坚称,“抢救不是书斋里的工作”。2001 年,冯骥才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后十几年,他一直在全国忙碌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2 年,这一抢救工程开始实施,计划十年完成。主要有三个对象,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俗。冯骥才的身份是抢救工程的发起人。这年,他刚好 60 岁。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