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张京华《燕赵文化》第三章:北方经济的繁盛

2013-9-7 19:52|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原作者: 张京华来自: 燕赵文化网

摘要: 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从仰韶时期直到西汉,全国经济与政治的中心区都在黄土高原和中原一带。这一时期燕赵区域虽然在旱地农耕方式和宗法血缘等方面都属华夏系统,但是和中 ...


这些水利的兴建增加了永济渠的水量,便利了交通运输,同时也有利于农田灌溉和土壤改造,二者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不过比较而论,便利交通运输上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纵观一千年间河北平原区域迟缓的农业发展历程,农田灌溉和土壤改造虽然为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交通运输的发达似乎更使这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如前文所述,灌溉起初对于河北平原不似对于黄土高原那样为旱地农耕之首要,因为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水利之于河北平原,首先起着一种命脉贯通的作用,它通达周流,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从汉魏之际的白沟诸渠到隋唐时代的永济诸渠,是畅通的流水激发了河北平原的农业潜力。

 

到唐代中期,河北平原的农业开发终于达到鼎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遍布各地的郡县建置和人口的增加,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河北道位于平原地带的州郡有怀州河内郡、魏州魏郡、博州博平郡、相州邺郡、卫州汲郡、贝州清河郡、邢州巨鹿郡、洺州广平郡、镇州常山郡、冀州信都郡、深州饶阳郡、赵州赵郡、沧州景城郡、德州平原郡、定州博陵郡、易州上谷郡、幽州范阳郡、瀛州河间郡、莫州文安郡、平州北平郡、蓟州渔阳郡等二十一个,属县一百四十八个,人口九百四十七万,平均每县人口为六万四千人。据梁方仲测算的唐十五道人口密度,最高的为都畿道,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为58.70。河北道仅次于都畿道,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为56.76,其中尚包括属于山区的部分。河南道居第三位,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为38.20;江南东道居第四位,每平方公里平均人数为31.14,与河北道均有较大差距。

 

众多的州县治所和稠密的人口业已严密地覆盖了整个平原地区。其中人口最多的州为魏州,总数在一百一十万以上。贝州、冀州二州也很不少,总数超过了八十万。以每县的平均人口论,瀛州、沧州、贝州三州每县的平均人口均在十万以上,说明平原中部和东部的人口已显著增加,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西部。人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素,人口的多少并不直接等同于文明程度的高低。明清时期河北平原人口密集,对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表现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在唐代以前,它却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地方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极大地改变了战国秦汉时期“地踔远,人民稀”的状态。

 

河北平原的农业,北魏时已有“魏之资储,唯借河北”之说。《隋书·地理志》更是遍列信都、清河、河间、博陵、恒山、赵郡、武安、襄国为重要的产粮区。唐初贞观时曾诏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等几个比较富庶的州设置常平仓,其中相州和幽州都在河北。开元天宝时期(713-756)是唐朝最强盛也是全国积粟最多的时期,各道正仓所储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关内道四道都超过了一百万石。天宝八载(749)河北道为一百八十二万石,居全国第三位。义仓所储,超过一千万石的仅有河北道、河南道两道,河北道为一千七百五十四万石,居全国第一位。常平仓所储计一百六十六万石,也居全国第一。屯田仅自幽州至榆关(今山海关)就有二百零八屯,天宝八载屯粮四十万石,占全国屯粮总数五分之一以上。唐前期每年运到长安的漕粮不过二十万石,数目不大。开元时裴耀卿主张多运江南粟米接济长安,而在他主持漕运时,实际上却是“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这八州中,魏州、邢州、贝州、博州四州在河北道,而如果是以现在的黄河而论,则濮州和济州二州也在黄河以北。裴耀卿三年间共漕运粮食七百万石,为当时所称道。稍后,韦坚治汉隋运渠,仍是“通山东(太行山以东)租赋”,一年之中“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由此可知当时的漕粮并不完全输自江南,其中河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唐朝中期,全国并有大量的兵甲衣帛钱粮聚集在河北的清河,当时号称“天下北库”。

与关中、中原及汾晋等相邻区域相比较,《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说中原、汾晋“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新唐书·食货志》说“唐都长安而关中虽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都已指出关中、中原及汾晋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政治优势,但却同样要受到地狭人众的限制。河北平原起初虽然曾有河湖密布、丛棘遍地、野兽出没的忧患,以至它的经济发展一度甚为迟缓,但是最终却可以以其土地的宽敞辽阔而颖出于时,显示出其后来者居上的深厚潜力,一跃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之一。唐代长安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关中、河北、河南、江南几个产粮区,其中河北十分明显地已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河北不仅在其自身的文明发展中已趋向饱满,而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局势中也已占据一鼎之足的地位,跳出了其地区性的局限。其得失进退,足以影响全国大局,正符合了冀朝鼎所概括的全国“农业基本经济区”的含义。

 

可以想见此时河北平原的景观已经一改林莽茂密、猛兽出没的原始生态。城邑星罗棋布,人户繁滋,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水陆道路四通八达,田野粟麦一望无际。以往水泽丰沛的景象并未改变,只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已将天然的河流一一引领贯通。以往青翠碧绿的地貌也并未改变,只是成片的桑林取代了野生的丛棘。自秦汉至隋唐的一千年间,农业基本经济区的中心先是在关中、中原、齐鲁一线,自唐后期至宋代又南移到长江流域。但是在这一转变中间,全国的经济重心还确曾向河北平原倾斜。这一过程虽然短暂,但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河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最盛期竟与盛唐这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展的最盛期相同步,从其本质上的联系到其外在的象征意义都很值得作一番思考。

12345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