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张京华《燕赵文化》第三章:北方经济的繁盛

2013-9-7 19:52|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原作者: 张京华来自: 燕赵文化网

摘要: 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从仰韶时期直到西汉,全国经济与政治的中心区都在黄土高原和中原一带。这一时期燕赵区域虽然在旱地农耕方式和宗法血缘等方面都属华夏系统,但是和中 ...
《燕赵文化——一个北方平原地区汉族旱地农耕文化的历史》

张京华著
 
第三章: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北方经济的繁盛
 
 

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从仰韶时期直到西汉,全国经济与政治的中心区都在黄土高原和中原一带。这一时期燕赵区域虽然在旱地农耕方式和宗法血缘等方面都属华夏系统,但是和中心区相比它又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农业经济方面比较落后,远未达到成熟饱满的程度。但是在战国时期,燕、赵侧身于战国七雄之列,燕赵区域的经济都会燕、涿、沙丘、邯郸、中山与中原、关陇、齐鲁、吴越、荆楚、巴蜀等地的经济都会并驾齐驱,最终凸显出了“慷慨悲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关陇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迥然不同的燕赵文化。 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兴起。世家大族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地方宗法组织,在中古时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而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世家大族的兴起标志着燕赵区域在政治上已趋于成熟,和其他地区的门阀士族相比,燕赵区域的世家大族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隋唐时期,燕赵各地已得到全面开发,粮、丝产量在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国农业基本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燕赵区域的农业经济至此达到历史顶峰。

 

宋元明清时期,全国的政治中轴线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政治重心北移至燕赵区域,燕赵成为京畿之地。但是京都的政治政策代表着全国的普遍利益,而不只是代表燕赵地区的利益。于是政治压倒经济,燕赵区域的经济因受到政治的压制而再度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与此同时传统的黄土高原经济区因为没有充分的水利灌溉的支持,生产潜能难以有新的突破,也相对趋于衰落。而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则得到了长足发展。

 

由此可知,燕赵区域的文化内涵迟至战国时期才最后确立,而其政治上的成熟又要迟至六百年之后,其农业经济更要迟至一千年之后才充分展开。

 

除西安半坡、河北磁山遗址以外,在中国北部的其他许多地区,如陕西邠县、华县、宝鸡、临潼、户县,河南洛阳、淅川、临汝、郑州,山东胶县等地,也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粮食作物的遗迹。农业生产在华北地区不仅出现得时间早,而且分布得很广泛,说明华北地区从新石器仰韶文化、磁山文化以来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区之一。


从先商考古上看,殷商民族的活动范围至少可以上溯到河北的漳河一带。商王祖乙曾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商王盘庚时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在黄河以北),定都达二百七十三年之久。到商朝末期,商朝的王畿再次向北扩展,商纣王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殷商的农业文明程度已经很高,此时燕赵区域特别是它的南半部的经济较全国其他区域似应有其独到之处。

 

信史时期燕赵区域的农业经济状况最早可以上推到西周时期所实行的井田制度。井田制度的疑点虽然很多,但是对井田的描述也并不是儒家经典所独有的。结合春秋时期初税亩、初租禾、作丘甲、作丘赋等史实,和《诗经》中“南东其亩”、“雨我公田”等诗句,以及殷商甲骨文、金文中的记载和“田”字的造型来看,井田制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产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商代,下至春秋时期仍存有遗迹。


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