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东垣传奇》第六章:传奇英杰赵佗

2016-5-28 21:13|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东垣传奇,奇在事,也奇在人。 东垣(真定) 在成为滹沱河流域石家庄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帝王缘,因此演绎出一段段不寻常的历史,影响和左右着东垣的命运,在石家庄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多彩的一 ...


     统一岭南自为王

    说赵佗的人生轨迹驶向了另一个方向,是他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赵佗在岭南自立为王的历史事实确凿无疑,这在一些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历代地方史志也将赵佗作为帝王级的人物加以传记。

    这是一个引起后世褒贬不一的事变。学界、坊间对赵佗南越王的身份有不同解读:是封建割据帝王?是国家统一功臣?这二者在赵佗身上如何区分?又如何统一?

    事关赵佗的历史定位,不能不分辨清楚。

    赵佗自立称王先后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秦末汉初,从公元前209 年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196年) 历时约14 年,归汉称臣;第二次是发生在西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 年) 至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年),历时4 年,再一次归汉。

    如果说赵佗第一次称王,还是好理解的,也算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正是天下大乱之时,不仅各路义军打出反秦的义旗,最大的义军领袖陈胜自立为王,而且六国诸侯贵族后裔也趁乱纷纷“复辟”为王。赵佗在天高皇帝远的岭南称王,不过是随大流而已,似无可多指责。

    而第二次称王,社会背景和性质就截然不同了。那时,已是西汉建国20 多年后的真正大一统时候。这一次称王,性质和第一次又有不同,第一次是“王”,名为“南越武王”。而第二次,则是“南越武帝”,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体制,“王”为藩臣,“帝”为君王。不仅有了名分,而且起居举止也按君王的规制,俨然帝王派头。

    这似乎把赵佗放在了一个尴尬位置:在中国社会进入大一统以后,赵佗是藩臣?是僭帝?历史,应该给赵佗一个怎样的评价?

    赵佗,这位从滹沱河流域走出的政治人物,是为滹沱河增光添彩,还是为滹沱河塗抹另样色彩?

    家乡人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传奇人物的。这种感情,恐怕明代吏部尚书、真定人梁梦龙的诗作《赵佗先人墓》是最有代表性的了。诗的上半阙是这样写的:

         高冢叠叠列道旁,尉佗南粤久称王。
         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

    感情因素不能代替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还是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演变中寻求真解。

    我们先看赵佗第一次自立称王是怎么发生的。

    世事的发展,往往有太多不为人所预料的偶然因素。在赵佗兵多将广、秦王朝削他兵权的时候,他虽然有实力和不信任他的朝廷闹独立,但他没有和朝廷分庭抗礼,叛秦自立,很顺从地交出兵权和行政权。但是,时隔不久,他却义无反顾地自主立国,当上了南越王。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公元前209 年,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随之,六国贵族纷纷复辟。中原战火四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纷乱局面,年迈的南海郡尉任嚣病情严重,自知无力控制局面,于是把龙川令赵佗召唤到身边,分析了当时形势,唯恐中原的战火蔓延到岭南,想兴兵隔绝各处关隘道路,固边自守。他认为,南海郡的首府番禺(今广州) 负山险,阻南海,控制东西数千里,再加上有大批中原移民的辅助,必定能控制岭南一方的安全,足可以立国,成为一方诸侯。他对赵佗坦言:自己体弱病重,郡中其他官吏又没有可以托付之人,所以不得不召公告之。于是,任嚣发出授予赵佗主持南海郡军政要务的授权官文,把岭南的前途、安危托付于他。

    可以说,赵佗是临危受命,维护岭南安定的重任袁又压在了他的肩上。

    不久,任嚣病逝。在中原战火波及四面八方的危局下,赵佗按照任嚣的嘱托,依照任嚣的计划,断绝官道隘口,固守岭南,把中原的战乱阻止在岭南以外。

    秦灭亡后,楚汉相争,战乱连年。在中原没有建立统一中央王朝的情况下,赵佗将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收在了自己麾下,一举统一了岭南地区,以番禺为都城,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的疆域,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