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名人 查看内容

石门捕鼠犬郄文革:左手陶艺 右手文章

2014-10-12 21:02|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原作者: 丛俊儒来自: 石家庄新闻网

摘要: 从修补东垣故城残留的旧陶器开始,拥有美术功底的石家庄人郄文革迷上了陶艺。现年48岁的他享受眼前的泥料通过亲手加工,变成工艺品的过程。这也是一种“静心”的修养。他喜欢动,也喜欢静,动静结合达到平衡。

郄文革制作陶艺品

 

郄文革的作品

 

  从修补东垣故城残留的旧陶器开始,拥有美术功底的石家庄人郄文革迷上了陶艺。现年48岁的他享受眼前的泥料通过亲手加工,变成工艺品的过程。这也是一种“静心”的修养。他喜欢动,也喜欢静,动静结合达到平衡。

 

  ●写文章是“动”,做陶艺是“静”。只有动静结合,相互弥补,才能达到一种平衡。

 

  ●生活看似枯燥,其实很丰富,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穿越这枯燥的表象,找到让自己快乐的内容。

 

  在石家庄提到郄文革的名字,估计有不少人摇头。“他是谁?没听说过啊。”但如果提到他的网名,肯定会有人恍然大悟一声,“哦,原来是‘犬爷’(网友们的尊称)。”没错,那个闻名于网络,被很多人视为“意见领袖”的“石门捕鼠犬”就是他。

 

  生活中的“犬爷”,不像网络中给人的印象:如“斗士”。相反,他很随和,且颇有艺术细胞。不写文章时,他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玩泥”。铲削刀切,涂涂抹抹,勾勒出一件作品,然后进行烧炼,出来之后便为“陶艺”。

 

  做陶艺自修补陶器开始

 

  多年前,郄文革就对东垣故城遗址有过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搬家之后,距东垣故城遗址更近。他经常站在空旷的遗址上思考,偶尔会在田地里发现一些陶片。后来他发现附近河道里也有陶片的踪影。因为研究所以热爱,老郄将这些陶片搜集起来,相互对比,从残存的部分想象完整的工艺。一篇篇相关的文章,在他的笔下诞生。

 

  郄文革学过美术,有扎实的绘画基础,这让他研究起这些器物“如鱼得水”。慢慢地他不再满足仅做研究文章,而是令眼前的残片恢复至完整,也就是修补。

 

  修补过程大致如下,先将残片清洗干净,然后仔细观察残片的弧度、形状、花纹、缺口,然后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形,再用石膏进行修补。尽管前后颜色不一,但毕竟将部分复原成完整。他说,这是个比较麻烦又很有意思的事。

 

  定数量:做陶艺不超过百件

 

  修补过多件陶器,对于陶艺制作自然是手到擒来之事。相比其他人,郄文革还有自己的优势:朋友是开陶瓷厂的,用料方便,烧炼也方便。

 

  郄文革说,陶艺比较困难的就是掌握泥料的配比度,太干了容易裂,太湿了又不易成型。经过几次尝试,他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

 

  他认为,陶艺分两种境界,一种是具象,另一种就是抽象。“我现在追求的是具象阶段。拿出作品,大家看起来很像真的,这就达到了目的。”

 

  事实上,他已经做到了。采访中他出示了两件作品,那是两只女士的凉鞋,如果不掂分量,自远观,那与实物没有什么两样,用“逼真”评价不为过。这是老郄用三个晚上的时间做出的作品。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从具象达到抽象,亲手做的陶艺不超过百件。“之所以定数量,是强迫自己提高质量,力争每件作品都能拿得出手。”

 

  享受动静结合的生活

 

  老郄喜欢陶艺,不如说是享受创作的过程。一堆泥料经过一番加工,变成有“生命”的工艺品,这个过程很有魔力。

 

  他喜欢拿着工具,在角落里一鼓捣就是几个小时。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放松的阶段。“没有私心杂念,头脑中完全是想要呈现的图形,拿起刻刀,心里能立刻安静放松下来,体会安静的状态,很有必要。”

 

  网络上的“石门捕鼠犬”文笔犀利,经常对一些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活中的老郄,却很乐意享受安静。他说,“我不能一直持续‘斗士’状态。写文章是‘动’,做陶艺是‘静’。只有动静结合,相互弥补,才能达到一种平衡。”

 

  在不少人看来,网络上的“石门捕鼠犬”扮演了一个愤青的形象。他说,其实愤青并不是贬义词,愤青不等于谩骂,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我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感情,我希望它好。而且我看到通过文章,一些问题得到了重视。”

 

  他还说,“生活看似枯燥,其实很丰富,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穿越这枯燥的表象,找到让自己快乐的内容。”

 

  左手陶艺,右手文章。在这样的生活里,老郄很快乐。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