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名人 查看内容

燕赵文化名人之:韩映山

2014-3-9 14:54|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燕赵文化网

摘要: 韩映山(1933-1998):作家,笔名:杜鹃,河北高阳人。1953年毕业于保定第一中学。1956年参加工作,历任河北省文联编辑,天津市文联编辑,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保定市文联主席,编审。


韩映山,原名韩祖盼,1933年5月15日,出生于高阳县城北街。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日本军队大举进攻华北,为避战乱韩映山随父母迁至其外祖母家(高阳县教台村)居住,这里就成了他的故乡。

 

教台村是紧靠白洋淀的一个小村庄,环境很优美,有河堤、淀水围绕,有碧绿的苇荡和清清的池塘。水鸟的呜叫、大鱼的蹦跳、青蛙的歌声,陪伴着他童年多彩的梦。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受母亲的影响,他就非常喜欢文学。他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农家妇女,虽然识字不多,但很会讲民间故事,也会背诵一些从她父辈那里学来的唐诗。他的三姐惠兰(后来参加了抗日队伍)送给他一本《现代文学作品选》,里边收集了三十年代的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使他如获至宝,他尤其喜欢读。鲁迅、茅盾、巴金、冰心的小说,把它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此,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后来又向村里的小朋友借来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他们比赛着读。在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在晚上小小的黑油灯下,读给他的母亲听。由于文学名著的濡染,他的语文成绩总是在班里名列榜首。有一次语文老师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课堂宣读,并且在末尾批了八个大字:生动活泼,大有可观。老师的夸奖,同学们的敬仰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小学毕业后,韩映山考入保定第一中学(原来的同仁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了大量从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的作品,如孙犁、赵树理、周立波、马烽、丁玲等人的作品。特别是孙犁的作品对他影响最大。他那亲切、朴素的语言;天然、明丽的意境;优美、高尚的格调,使他如痴如醉,唤起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和美善的感受。于是他开始模仿着进行创作。他的第一篇作品《鸭子》,发表在天津日报孙犁主编的《文艺周刊》上,这一年他刚满17岁。在这之前,刘绍棠、丛维熙、房树民这几位文学青年已先后在这个副刊上发表作品,一股充满清新活泼、泥土气息的文风,吹到新中国的文坛之上,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气候,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荷花淀文学流派”的起源。

 

初中毕业后,由于他的母亲得了半身不遂,家里无人照料,他只好回乡务农。白天他坚持生产劳动,晚上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1956年,他被调到保定,在河北省文联任《蜜蜂》月刊编辑;1959年随省会迁至天津,在《河北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后又调到天津《新港》月刊当编辑。1972年,他主动要求离开大城市,回到生他养他的白洋淀边的保定,保定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土地上曾走出过许多世界名人。孙犁、梁斌都曾在这里读书和工作过。他回到故乡后,每年都坚持到白洋淀水乡去体验生活,从而开始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韩映山同志已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水乡散记》、《跃进图》、《作画》、《一天云锦》、《紫苇集》、《绿荷集》、《红菱集》;中篇小说集《绿苇丛中》、《满淀荷花香》、《串枝红》;长篇小说《明镜塘》和文学评论集《孙犁的人品与作品》。

 

为了表彰韩映山同志对繁荣文学创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党和国家给了他极高的待遇和荣誉。他曾经担任保定市文联主席、河北省两届政协委员、保定市青年文学院名誉院长。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他“出版事业积极贡献奖”;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繁荣文学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共保定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1991年,保定市文联授予他“1987 1989年度文学创作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授予他“1987-- 1990年度文学创作奖”;199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他“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6月12日,韩映山同志怀着对家乡、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65岁。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曹万春)

 

12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