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名人 查看内容

河北戏的宗师们:刘魁显、韩大仓、周福才

2014-2-8 14:18|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褚亚玲

摘要: 说到戏曲,大家听得多的可能是京剧、评剧等等,而除了评剧,我们河北还有特有的丝弦和老调。当年的石家庄南花园曾经像老北京的天桥一样火,里面有演出,坐中山路上就能听。这些没有走入我们主流生活的戏曲背后有什么 ...

说到戏曲,大家听得多的可能是京剧、评剧等等,而除了评剧,我们河北还有特有的丝弦和老调。当年的石家庄南花园曾经像老北京的天桥一样火,里面有演出,坐中山路上就能听。这些没有走入我们主流生活的戏曲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无丝弦戏不开台】

丝弦火在保定石家庄邢台

 

丝弦又叫“弦索腔”,在河北曾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班社,如保定一带的韩大仓班、周福才班、白长久班;石家庄一带的玉顺班、高盛班;邢台一带的永盛班等。

 

说到丝弦的表演风格,很有个性,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只可惜有些技巧已经失传了。影响力最大的要数“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

 

中山路上都能听到他唱戏

 

“正定红”刘魁显被誉为丝弦一代宗师,他出身穷苦人家,从9岁开始学戏,跟着正定当地丝弦老艺人学习,专工武生和架子花脸,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小有名气。

 

30多岁时刘魁显改演文武老生,这时候他已经名声大振,人称“撩帘即响,誉满河北”,观众称他是“丝弦大王”,有“三天三夜不合眼,也要看够刘魁显”之说。

 

1937年,刘魁显创立“玉顺班”。1938年,他和何凤祥、王振全等“八个师兄弟”组成“隆顺合班”(剧社)——这是丝弦历史上第一个固定班社,挤入了石家庄(时称石门)开始演出。“隆顺合班”刚刚起步,日军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隆顺合班”也到了濒临解散的艰难境地。一天两末箱演出,却挣不上二斤棒子面钱。为了养家糊口,有的艺人不得不在卸妆后,出去打小工,当小贩,拉排子车,有些艺人因冻和饥饿失去生命。

 

刘魁显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惊人之举:卖掉自己家的田地来支撑“隆顺合班”。卖地换来的钱给大家开支,保住了“隆顺合班”。

 

在广大城乡甚至形成了“无丝弦戏不开台,丝弦戏不到不开台”的局面。河南豫剧班多年想挤进石门,均以大败告终。据说刘魁显在南花园唱戏,可以坐在中山路的马路边听,而且听得真真切切。

 

1953年,刘魁显带领的戏班正式更名为“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建立了现代的导演制。

 

石家庄解放后,作为第一届石家庄市人民代表的刘魁显去开会,可一直到快开戏了还不散会。大家急得团团乱转,戏码已经写出去,刘魁显的主演。观众是冲着他来的,如果临时换戏,观众肯定吵嚷着要求退票,这样的话剧场的损失可就大了。

 

时间很紧,散会后,市委书记知道情况后专门派司机送他,可刘魁显执意不坐,他说:“公家的车,我不能坐。”司机百般劝说他就是不听,只顾往剧场跑,他在前边跑,司机在后边跟着,到了他也没坐市委书记的车。到了剧场,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来不及吃饭就赶紧着上装演戏。

 

12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