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名人 查看内容

评论:马昌军:用坚实的脚步走在朝圣的路上——游记散文《千年走一回》读后感

2021-8-12 09:06|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司 娜来自: 原创

摘要: 在我的电脑桌上,摆放着这样一本书:湛蓝的封面,巍峨耸立着三座清真寺塔顶,两大一小,小的在远处,只露一个顶——《千年走一回》——马昌军赴埃及进修纪实 ,封底是精美的伊斯兰图案环绕着阿拉伯文字。 这书整洁素 ...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清真寺阿訇马昌军近照


在我的电脑桌上,摆放着这样一本书:湛蓝的封面,巍峨耸立着三座塔顶,两大一小,小的在远处——《千年走一回》——马昌军赴埃及进修纪实。

这书整洁素雅,摆在我案头大半年了,落下灰尘,我要小心清理;有文友新的赠书,简单翻阅之下,我要把新书整齐码下,这干净整洁的蓝色书籍要放在最上面;两座醒目的塔尖象两双智者的眼睛,澄澈透明,时刻注目着我,提醒着我: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要小心再小心,珍重再珍重。

七月流火,自治县两会隆重召开之际,我有幸在政协常委讨论会上再见马昌军阿訇,他一如既往地低调内敛,面色平静。进入八月初,疫情严重,县里响应全国号召,再次拉响防疫警报,各单位值班职守,刻不容缓。我心下有些窃喜,抛却电脑前写不完的稿件,我正好有机会好好阅读一下这位身边阿訇的传奇人生了。


      一、不负众望,让梦想照进现实


《千年走一回》是一本游记散文,除河北省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孔昭刚先生的《序》和作者本人《后记》外,共分六个章节:一、关山飞度,万里赴埃及;二、在“西方”求取“真经”;三、“124团”里的真爷们;四、致敬,我的中国心;五、东方慧眼扫描埃及文明;六、埃及古城掠影。

全书五六万字,配上作者拍摄的大量精美彩色异域图片,令人肃然起敬,爱不释手。

书中记述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清真寺阿訇马昌军先生于20186月备战竞选至20198月末成为中国伊协派往北非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第124期伊玛目进修班学员的为期两个月学习、生活、交流、感悟过程。

在书中,马阿訇用初心使命的大国政治责任和担当,开阔坦荡的爱国宗教人士之胸襟,真挚热烈的民族感情,精妙跃动的语言文字,真实恰当地向广大穆斯林群众,向“京畿福地”河北的父老乡亲,向中国的亿万民众展示了祖国的强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襟、中埃两国的文明。以“信仰”为媒,“中国”——“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文明火花像夜晚腾空而起的两束烟花,凌空碰撞,璀璨夺目!

试看书中描述:

2018125日晚上,我胡夫滩拜毕刚刚回到了家里,突然接到孔会长的电话:“昌军,你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进修面试通过了,祝贺你!”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泪流满面,我哭了,真的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天命之年硬汉,幼年饥荒没有饿垮他,少年辍学没有击退他,青年生活奔波没有打败他;然而,一个远赴北非进修的电话却让他泪流满面,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这泪水如甘霖般珍贵,因为,一个源自燕赵大地中华多民族融合的音符,一股信仰虔诚、内心宁静的力量,一个农家子弟自幼而生的梦想——实现了!

正如马昌军阿訇书中自述的那样:

“对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基层阿訇来说,那是一个神圣的文化圣地,那是世界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灯塔。对我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功底就走上学经道路的农村人来说,那是一片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那是-一个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爱资哈尔——爱资哈尔——这个概念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以我的学历、学识、资历想在全国数十万名伊玛目中胜出,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爱资哈尔就如一个强大的磁石一样,把我整个人的精气神牢牢地吸住,以至于寝食难安。”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清真寺阿訇马昌军埃及留念


  二、勤奋和执着,求取“西方”“真经”


埃及在中国的西部,关山阻隔,万里之遥。124期伊玛目培训,几十万人中全国只选拔了9人,河北唯一,无疑马昌军是幸运的,中彩一样,他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爱资哈尔大学是当今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地位最高、被誉为“世界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灯塔”而享誉全球的综合性大学。校长被尊称为“爱资哈尔长老”,在埃及相当于国家副总理级别,其政治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2019828——1028日短短两个月学习,所学知识是正常留学生6—8年涵盖量,学习强度可见。同期的中国9名伊玛目,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琼浆。这对年纪四、五十岁的马昌军们来说,是个极大挑战。没有平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难完成这么高强度学习的。学员们调动全核大脑,严肃认真做笔记,甚至于课堂全程录音,生病不能上课了,难过得流泪。他们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使命在肩,毫不懈怠。无论课上课下,生活学习,他们都严格自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伊玛目的国格、教格和人格。

20191027日,秋高气爽,爱资哈尔大学为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苏丹等13个国家72名学员举行结业典礼,马昌军的人生境界又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逐字阅读,我注意到《千年走一回》全书行文逻辑严谨,构思缜密,庄重肃穆的叙述中,不乏文采的灵动和闪光:“最高长官”——南京净觉寺大伊玛目冯保全阿訇;“贴心政委”——陕西伊斯兰教协马少荣阿訇;“专业摄影”——北京正源清真寺阿訇杨德强;“随团大厨”——天津津南区葛沽镇西关清真大寺阿訇王恩太……一个个出场人物鲜活耀眼,特色鲜明。

爱资哈尔大寺、侯赛因清真寺、萨拉丁城堡、埃及博物馆、尼罗河畔、金字塔……一座座世界文明古建筑庄严肃穆,跃然眼前。

所提人物和地名必有出处,言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使我这个对于这个民族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从最初打开第一页的敬畏、惶恐,到放下包袱,全身投入,再到释怀释然。读到高兴处,击掌赞叹;读到动情处,泪水潸然;读到幽默处,哑然失笑。总之,感情潮水随着作者思绪波澜起伏,同频共振,对于作者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我知道,没有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对国家民族信仰的彻悟,是很难出版这样一部书的。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乏“文采斐然”。原本以为这样一部专业人士游学归来游记散文集,应该是专业性强,学说性强,文学性不足矣。然而,令我诧异,诸如形容“9人团”之一的柏阿訇“他就是一抹清晨的阳光,亦或是一道雨后清新的彩虹”,用词清新靓丽,一目了然;形容中国驻埃及开罗学生联合会邀请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聚会:“2019831日下午,……在这个大家庭里,最能体现中华一家亲理念,所有来埃及开罗求学的中国学生, ……眼睛饱含着长江、长城般长久的深情。”中华民族一家亲!此时此刻,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令人感同身受,心潮起伏,肃然起敬。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得不佩服马昌军阿訇的文学功底。

经过了解,原来,仅仅初中文化的马阿訇,青年时代不仅刻苦自学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义,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深感自己文化水平不够,于2000年起,坚持读书看报,练习书法,常年写日记,记录心得体会,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

    翻开履历,马昌军:男,回族,1967年出生,初中毕业,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大西湾乡西号村人。现工作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清真寺。河北省伊协常委,承德市伊协副会长,政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常委,围场镇清真寺教长、阿訇。多次被围场县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2013年被承德市民宗局评委“五好教职人员”;2017424日,获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结业证书;20191031日,获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第124期伊玛目结业证书。

   马昌军阿訇身量中等,衣着朴素,不拘言谈。微黑面庞下,看不到情绪的起伏波动,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静气”和“局气”。我知道这是多年虔诚信仰和品德思想修为的积淀。


                三、牢记使命,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


    通览《千年走一回》全书,爱国、爱党、爱教、爱生活像一条条无形彩虹,贯穿始终。

“在与各国同学交往的过程,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早已经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了!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没有脱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圈子,就很难知道别人的真实生活状况。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早已成为别人羡慕、向往的目标!在这些国际同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前我们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在他们羡慕、尊敬的眼光里,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改善,更是尊严和荣誉上的提升。在内心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

“今天,我坐在中国驻埃及开罗学生联合会的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聆听着各位学友慷慨激昂的演讲,联想到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到只有在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强大的祖国给我们带来的尊严和骄傲,才能让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能使我们有机会走出国门汲取更大的前行力量。座谈会上,同学们个个热泪盈眶,涌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除了无比自豪之外,更多的是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刻苦学习,不负伟大的时代;奉献祖国,不负伟大的民族。”

最后,作者深情地写道:“致敬,我的祖国!那一刻,是我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时刻!”

字里行间,除了紧张学习生活的描述,就是随时随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满满的爱国情怀的涌动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日益强大祖国感恩之心的倾泻。这样的感慨比比皆是,一咏三叹,令人心旌驰荡,油生共鸣。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四、学成归来,为民族团结做贡献


20139月,马昌军受有关部门委托,随河北省代表团参加了中国赴沙特麦加的朝觐之行,成为荣耀的“哈吉”。

20198月,他荣幸地成为中伊协派往埃及参加学习培训团的成员。游学归来后,他心潮澎湃,写下洋洋洒洒数万字学成感悟。

多年来,他还多次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他十分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每次学必有心得,政治理论、经典造诣、文学功底、人格品质与日俱增。

马昌军阿訇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20多年来,始终以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思想,成为一名爱国爱教的睿智学者;作为一名清真寺教长,他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为广大回族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为全县的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他的多方奔走下,围场一中和围场二中学生有了回民食堂;县城建立起了两个“公益图书室”,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读书、学习、作业、休息之所;在县城回民开办兰州牛肉拉面馆里建立起“爱心拉面”小红心,给囊中羞涩路人解决燃眉之急。此外,除主持本民族常规工作事务外,红白喜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主动上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在县域穆斯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作为自治县政协委员,他的提案《修建西山公园,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获得政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2011年优秀提案;他在下乡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农村疫病丙肝流行,他不顾个人安危,走家串户进行实地调研,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有效控制丙肝流行的提案。

2021年,时值建党100周年,他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马维克、邹定东、杨珠瑞等摄影爱好者,特约内蒙包头马歆安老师,主编出版了摄影集《塞罕坝影像记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他为中共建党一百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用心与情浓宿而成的献礼——他用镜头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

摄影集通过《走进塞罕坝》版块展现坝上四季风光;《今日木兰围场》版块展现脱贫攻坚以来乡村振兴发生的巨大变化;《塞罕工匠》版块展现围场本土刺绣、剪纸、皮影等“小工匠、大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塞罕坝风情揽胜》版块展现满、蒙、回地域风情。尤其回族的婚嫁礼仪、清真饮食,一帧帧精美图片,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向世界敞开胸怀,真正体现了民族“文化自信”。用图片说话,如果没有广泛的爱好和较深的文化思想功底,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在这点上,要为马昌军阿訇点赞!

 

写到最后,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2019124期伊玛目埃及游学同学中, 8名阿訇都来自北京、南京等大都市清真寺,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惟有马昌军阿訇来自河北边城小镇清真寺。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用三十几年的刻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坚定踏实,终于在万里之遥的世界著名伊斯兰学府爱资哈尔大学与8位来自大城市阿訇同学习共探讨,坚守拜功。这是什么精神?力量来自哪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燕赵大地自古人才辈出,他是围场人,来自塞罕坝!

——牢记使命,使他在朝觐路上步履愈加坚定从容!

——艰苦创业,使他在服务群众,弘扬民族团结、爱国爱家乡的旅途中硕果愈加丰厚!

——绿色发展,他用无暇的人品,辛勤的劳动,为心灵荒芜者植下生命绿色!                             

——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气贯长虹!

 字数:4850

                                   2021.8.11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