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何永利诗词文学研究集《词牌传奇》之十七:如梦令

2021-4-15 09:56|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之以为词名。”所以这个故事就要从唐庄宗李存勖讲起 ...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之以为词名。”


所以这个故事就要从唐庄宗李存勖讲起了,中华的历史与其说是用笔记载的,不如说是用血泪写就的。但当我们打开旧纸堆时,发现里面除了鲜血和泪水,还有诗词歌赋。当然,更多的是让无数后人传流的故事,于是,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又回到了晚唐乱世的五代十国战火纷起的年代:

李存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十月出生在太原,按规矩,后世史家便又开始吹牛,说曹夫人即将生李存勖时,“尝梦神人,黑衣拥扇,夹侍左右。载诞之辰,紫气出于窗户。” 


李存勖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深受老爹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有一次,得胜后随父亲晋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啊!”然后轻抚着他的背说:“小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尽孝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最后对李存勖说了一句“此子可亚其父。”就是这句话,所以后世称李存勖为李亚子。


李克用也对聪明出众的李存勖寄予了厚望。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河东军打败邢州(今河北邢台)的孟方立,还师河东,路过潞州境内的三垂岗。李克用大置酒会,让伶人奏唱《百年歌》,音呛然而感伤。李克用因为屡被朱温压制,神色凄哀,众人也陪着愁眉苦脸。此时的李存勖只有五岁,李克用极疼爱此子,捋着胡子指着身边刚五岁的李存勖说道:“此吾家奇儿也,二十年后,他必能为朱三劲敌。”算定了必是此子克掉那朱温。


李存勖也正如所言,是个天生的军事天才,《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曾经评价李存勖:“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以李存勖的军事天才,只要他哪怕有周世宗柴荣一半的政治才能,后来都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毕竟当时的统一形势比较明朗。天下十分,李存勖至少占得七分,而且剩下的只有五六个割据小政权,实力较弱,如果李存勖能“兼弱攻昧”,用不了几年,天下就可统一。可是,由于政治智慧的匮乏,李存勖将这样一场伟大的事业弄得事倍功半。


初起时的战争谋略,李存勖比起他的父亲来要更胜一筹。李克用的部将多年随他征战,经常受到赏赐,加上他的姑息迁就,致使兵将骄悍,肆意扰民。李存勖比父亲看得远一些,请求父亲严肃军纪,李克用却置若罔闻,依旧听之任之。等到李克用病死后不久,李存勖便立即整顿军队,提高了战斗力。再如,幽州的刘仁恭是在李克用全力扶持下才得以占据幽州地区的,后来却反复无常,忘恩负义,李克用向他征兵时竟不发一兵一卒。等再次遭到朱温军队围攻时刘仁恭又厚着脸皮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恨他毫无信用,不肯发兵。李存勖则劝父亲:“现在看天下形势,归顺朱温的有十分之八九,现在黄河以北地区能和朱温对抗的只有我们和幽州、沧州了,而这两州朱温早就想吞并,如果我们不相救,日后就难有机会了。图大业者不应计较小恩怨,现在他有难,我去解救,他一定会感恩归顺于我,这是我们河东重振雄风的良机,千万不可错过。”李克用终于听从儿子的话,出兵解了幽州之围,阻止了朱温势力的发展。

还有一次,李克用与朱温争战居于下风,战事吃紧,李克用满脸愁容。李存勖就又分析形势劝说父亲:“凡事物都有盛衰的规律,我们三代尽忠于王室,纵使势力衰微无法报效也问心无愧。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现在朱温已经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称神灵暗助,但依我看来,他已经走到了极点。父亲大人应当静心休养,等他衰退之时再趁机进军,不必这样轻易沮丧忧愁。”李存勖说得句句在理,李克用听了儿子的话,忧愁尽散,又和大家一起举杯同乐。


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晋王李克用病死太原宫,年五十三岁。李克用和朱温斗了几十年,没有分出来胜负,李克用在世,朱温死死压制住了河东,让李克用一辈子都没翻过身来,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李存勖在灵前继位晋王,时年二十四岁。


办完丧事,他就在太监张承业的帮助下,除掉了企图推翻自己的三叔李克宁,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率军解潞州(山西上党)之围。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惊,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潞州围解,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晋军有周德威等3000骑兵和镇州、定州兵;梁军有王景仁率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建议,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全忠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勖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灭掉了燕。九年后,也就是922年,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并进而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了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励基本上完成了遗命,父亲留下的三支箭上的仇恨终于得报。同年四月,他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是五代军事史,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和与生俱来的战争智慧,有着冒险的性格,所以,每次战斗他都能打得赢。他经常像个疯子一样,只身冲进敌阵,有很多次陷入重围几乎被杀掉,幸好他的部将们拼命将他救出。但他没有一点感谢之语,反而痛骂救他的人,认为是这些人耽误了他杀敌。在这个时候,其实就能看出,李存勗并不是一个明主,只不过在战争年代,他一心顾着杀人,没有时间发挥他昏庸的那一面罢了。李存勖身经百战平定中原,面南背北称帝后,却陡然一变,从智勇一下子滑入了昏庸,变化之大,令人惊讶。在灭梁后不久,李存勖又派兵夺取了关中和两川,疆土的强盛在五代居于首位。这使得南方的吴和楚等国也惊恐不已,但统一大业未成,李存勖却命归九泉了。


李存勖平定中原称帝建国之后,一无治国之才,二无用人之法,全然没有了往日英勇之气。对待文臣武将,他或者昏庸或者骄横,以致无法团结众人之心。对于灭后梁的功劳,他归于自己一人,说天下是他用十指取得的,抹杀了众将的战功。忠良之将郭崇韬被冤杀又是一例,郭崇韬原是灭梁的功臣,后来曾几次进谏,使李存勖非常不快,加上伶人诬陷,使李存勖对他猜疑更深,到郭崇韬平定四川又立下战功,随军的宦官们因为没捞到好处,便造谣说郭崇韬聚财谋反,在李存勖犹豫不决的时候,刘皇后已经派人前去杀了他。得知此信后,李存勖竟无动于衷,不辩是非,听之任之。


但远离忠臣良将的李存勖对唐朝末年的腐败士人却格外器重,重用苏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苏循本来是唐朝臣子,朱温称帝前后,鞍前马后地效劳不止,被敬翔等人鄙视,骂他为“唐之鸱枭,当今之狐魅”,贬斥回乡。李存勖建后唐时,由于以兴复唐朝为旗号,曾下诏寻访唐朝的衣冠,苏循又重新出山,见到李存勖即用唐朝见皇帝的礼拜见。当时文武众臣都没有用朝贺之礼,苏循却跪拜高呼万岁,涕流称臣,使李存勖喜形于色,欢于内心。第二天,苏循又敬献三十管大笔,说是“画日笔”。画日笔原为皇帝专用,李存勖更是高兴,立即任命他在旧任礼部尚书的基础上兼河东节度副使。除了苏循,李存勖又招纳唐朝旧臣,钻营之徒纷纷再现,像豆卢革等人任职后不但败坏了政治,还侵蚀了一些将领,唐末时的腐败世风又重在后唐弥漫起来。


李存勖不但用唐末旧臣,而且还像唐中后期那样重用宦官和伶人。当初朱温诛灭宦官,河东却成了宦官的避难所,虽然张承业是宦官中的杰出者,辅佐李克用父子尽心尽力,但李存勖恢复招用大批宦官却使政治日益腐朽,宦官多时曾达到上千人。李存勖宠用宦官,并当成心腹来重用,委以军国大事。他又设置监军一职,派宦官充任以监督驻外将领。李存勖不懂得时代变化,片面效仿唐朝,非但不能用宦官加强中央集权,反而受尽其害。三年之中,他从勇猛善战的英明之主,变成了一个昏庸荒淫之君。

至于宠信伶人,李存勖更是花样迭出,本来他从小就喜爱音律,爱看伶人演戏。称帝前,他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贻误战机。灭梁之后,原被梁军俘获的伶人周匝见到李存勖,向他保举曾保护他的后梁教坊使陈浚做一郡长官。周匝在当时可是个名角啊,李存勖异常欢喜,对周匝保举的陈浚连人也不看立即应允。由于李存勖的宠信,伶人们出入宫廷内外,傲视戏弄贵族大臣。众人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状,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四处的节度使们也争相重金行贿。伶人中为害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上了灭亡之路。


但是,伶人中也有个别忠直的,敬新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不但忠直,而且很机智。李存勖喜欢和伶人们一起演戏,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李天下”。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艺名的皇帝。有一次,他玩得开心竟乱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儿?”敬新磨走上去便给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被打得直发蒙,其他的伶人见了,顿时变了脸色,敬新磨却斥责道:“李天下只有一个,你又叫谁呢?”说得大家笑了,李存勖也转怒为喜,重赏了敬新磨。


李存勖喜欢打猎,但又常常踏坏庄稼。一次在外围猎时当地县令上前劝谏:“陛下,凡是拥有国家的人都应该爱民如子,以民为立国之本,不应该为图一时快乐而践踏农田,伤害民心。陛下如同万民父母,怎么能这样做呢!”


李存勖听了大怒,命人将他绑了起来,想砍头问罪。敬新磨和其他伶人见状赶忙上前扭住县令,佯装斥责道:“你身为县令,对下可以驱使百姓。既然知道陛下喜欢打猎,就应该多多留出空地,怎么又让百姓在这里锄地劳作,妨碍陛下的鹰犬飞走呢?现在犯了错又不能自责,反而敢对陛下乱说,我看你是该死啦!”


众伶人听了都跟着笑了,李存勖知道是自己的错,听了这种反话,怒气消了大半,一会儿又下令释放了县令。


李存勖任命孔谦为租庸使,孔谦为敛民财供奉李存勖挥霍,便绕过藩镇将领直接下令到州县催交赋税。虽然有的藩镇上奏弹劾孔谦违反朝廷制度,李存勖却一方面下诏表示照制度办事,一方面又对孔谦姑息纵容,致使其横征暴敛民心大失。由于暴敛无度,魏州百姓常有拖欠,李存勖责问魏州官员赵季良,赵季良反问他想何时平定河南,李存勖怒而斥责道:“你的职责是督交税赋,做事不利,反而敢干预我军国大事!”赵季良却说:“要谋取河南却不爱护百姓,一旦失去民心,恐怕河北也不属于您了,更何况河南呢?”李存勖被赵季良的话惊醒了,怒气顿消,这才收敛了一些,缓征赋税。


此后,李存勖又听信伶人景进的谗言,冤杀了功臣朱友谦一家,这样朝廷中的功臣们都惶恐不安,尤其是将校军士生活日益困顿,妻子儿女不得温饱,怨气更大。当时,平定四川有功的大将康延寿打着为郭崇韬和朱友谦复仇的旗号造反,四川大乱,康延寿兵败身亡之后,四川继续混战,这使后唐局势也陷于混乱之中。此时,镇守瓦桥关的魏博镇将士戍守期已满,回镇途中经过贝州时,李存勖突然下令不准回乡,就地驻守。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四川战乱,人心浮动,士兵便发生了哗变,以刀胁迫赵在礼为将,大举南下攻入邺都(即魏州,后唐建立后改名),李存勖闻讯忙派元行钦领兵镇压,却一触即溃。李存勖只得再派平日猜疑较多的李嗣源率领侍卫军征讨。

李存勖的侍卫军又名“从马直”,是他在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卒组成的,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因军功而升职。他平时视郭崇韬为叔父,而且又是睦王李存义的养子,郭崇韬和李存义都被李存勖冤杀后,郭从谦恨恨不平,私下结交从马直军校,准备复仇。从马直在洛阳由于饥寒交迫,一部分想兵变造反,由于泄密而被镇压。李存勖在和郭从谦闲谈时,开玩笑地问他为什么依靠郭崇韬和李存义,为什么教唆兵士造反。这使郭从谦以为李存勖有所察觉,心里更是异常不安,就暗中对士卒们说,李存勖对亲军都不信任了,等平定北边魏博兵变后,回过头来也要全部杀死他们,以防后患。谣言传出,人人自危,兵变一触即发。这时,李存勖又要他们随李嗣源出征,等于自己将自己送上绝路。这些亲军到达邺都时便劫持李嗣源发动了兵变。李嗣源最后听从了石敬瑭的劝告,没有再回来向李存勖表白自己,而是整军回攻。


到这时李存勖才想到用财物赏赐将士,让他们为自己卖命,士卒们背着钱物,没一点感激之情,反而大骂:“我们的妻子儿女已经饿死了,要这些干什么!”李存勖领兵去开封抵挡,中途听说开封已经被李嗣源占领,又慌忙撤退。而士卒已经逃亡了一多半。李存勖低三下四求士卒护驾回洛阳,许诺重赏,士卒们却说:“陛下赏赐太晚了,我们不感激圣恩!”


就在四月一日这一天,兵变发生了。李嗣源的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近汜水关。李存勖火冒三丈,再加上众大臣的乱哄哄,李存勖决定亲自率军赶去扼守汜水关。这时,他所统帅的骑兵和步兵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一早起来,和武将们吃早餐,忽然听到宫城兴教门外一片喧嚣声。他急忙拿起武器,带贴身的骑兵侍卫前去查看。到中左门时,只见他的亲兵首领郭从谦正领着亲兵们向他冲来,李存勖气得哇哇怪叫,大骂道:“你这个戏子也敢造反?!”

李存勖骂完他,就一马当先,带领侍卫冲杀过去,将郭从谦和他的叛军赶出门外,并迅速关上了大门。郭从谦可不是善类,在门外又重新组织人马,见攻不进去,就开始放火。火势一大,李存勖的守卫全都跑了,郭从谦又杀进门内。李存勖与剩下的几十名侍卫(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宦官和戏子)拼死抵挡,在乱战中,不知是哪位英雄,向李存勖的脑袋射出一箭,李存勖听得风声,慌忙躲闪,可惜没有闪过,箭正中其面门,痛得他哇哇怪叫。众侍卫赶紧把他从城楼上扶下来,拔出箭时血柱直冲苍天。李存勖流了太多的血,忽然觉得口渴,侍卫急忙跑进宫里跟刘皇后说了这件事。这位刘皇后正在收拾财宝准备逃跑,听说丈夫中了箭,也不去探望,只端了一碗牛奶,叫侍卫给丈夫喝。这位皇后肯定不懂医学,因为人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奶浆,就会加速死亡。果然,李存勖喝完这碗乳浆后,就一命呜呼了。


倒是几个戏子还很忠于主子,他们怕乱军进来侮辱李存勖的尸体,就把尸体拖到一平台上,在上面扔了一些李存勖生前摆弄过的乐器,一把火烧了。这样,就连个尸骨都没有留下来,实在是可悲之极。李存勖是后唐的建立者,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前半生,他用热血与勇气打造了一个国家;后半生,他用昏庸和吝啬摧毁了自己与一个王朝。


唉!想这一代英雄,最后竟然落了个如此的下场,怎不让人伤感!


一个朝代,从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中走来,一旦进入了社稷的豪华之宫,立刻声色犬马起来,可能是对那些个刀上舔血的岁月的一种补偿吧!细细追究起来,还是因为李存勖天生俱来的文人气质造成的。别说是皇帝,便是那平民百姓,一旦痴迷了戏剧,迷上了诗词歌赋,也会被这种魅力所俘虏,就像赌博,就像吸毒,一旦成瘾,便会沉溺其中。李存勖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他自小就通音律,能歌善舞,作曲更是他的强项,最喜欢看戏演戏。因为喜欢,就经常不顾皇帝的尊严,搽画粉墨与伶人俳优们一起登台唱戏,“粉墨登场”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这儿来的。李存勖的小令婉丽,粗犷之人有清思,也算人性复杂多样的一证了。


说到这里,就要引出《如梦令》的故事了。

那是在923年,李存勖称帝后,便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缮皇宫,原来的洛阳皇宫亦是豪华惊世,分成皇城、宫城两部分。皇城围绕在宫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呈“凹”字形结构,北面建筑城墙与宫城隔开。东、西、南三面城墙各两重,北面三重,构成十分别致的夹城。宫城正门是则天门,向北是颠连起伏的宫殿,直到北门玄武门,形成一条神奇的中轴线。无论站在中轴线的什么地方,都能感觉到皇宫的厚重和森严,体会到皇家道统的博大、幽远和深不可测。


可李存勖仍是不满足,他不惜财力,大肆营建宫城,又复修建了宫城内几所高大的建筑,称为三大殿:即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三殿三足鼎立,呈互倚之势。李存勗非常喜爱这独特的氛围,常常哼着戏文留连于三殿之间。他吩咐近侍,在殿庭内种植海棠、枇杷、梧桐、石榴和大量的奇花异草。他时常像踏着云雾般,在这花草树木之间穿梭,得意地如同神仙。


就在修缮的时候,民夫挖出了一块石碑。细说起来很是罗嗦,某家干脆引用记载来表述罢了。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九引杨偍《古今词话》说:“李存勖修皇宫内苑,掘出一块断碑,上有三十二字,‘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明人《花草粹编》所引《古今词话》还说:“‘庄宗使乐工入律歌之,名曰古记,又使翰林作数篇。’”据此,则此词似为李存勖根据旧传曲子词改定。”

看来,此篇曲子词原作者并非李存勖,他只是将这首32字的词起了个名字叫做《忆仙姿》,并配上乐曲演唱于宫中。这篇小令真的很吸引人,一开始就引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刘阮遇仙”的故事: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剡县的两个青年人刘晨、阮肇到天姥山采药。天姥山由刘门山、细尖、大尖、芭蕉山、拨云尖、莲花峰等群山组成,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千姿万状,苍然天表,林深草茂,荒野僻壤,深不可测。刘阮二人只管埋头采药,不知道天色早晚,也不知道有否山涧小路,抬头一看,觉得天已晚了,又无路可走,肚子饥饿了,怎么办?忽然发现山上有桃,就随手摘几个桃子充充饥。一边吃桃子,一边沿山湾小溪走路,在小溪边以茶杯取水时,看见溪中有“胡麻饭”,他们想溪中有胡麻饭,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山路前进,一大溪,溪边有二位女子,十分漂亮。这二位女子看见刘阮二人手持茶杯,便笑笑说:“刘、阮二郎为何来晚也?”好象老朋友相识一样。刘阮二人一惊,不容迟疑,就被邀到家。走进家门,房内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还有几名婢女。进入餐桌吃饭时,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菜肴相当丰富。又有美酒,还有吹、弦、拉、弹伴唱,他们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吃喜酒。用完饭,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笑说:“二位贵婿随我来。”两人随之进房间与二位仙女结为夫妻,各就一间帐宿。过了十天,刘阮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半年。子规啼春,刘阮思乡心切,二位仙女终于允许他们回去,并指点回去路途。刘阮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结果在一个小孩子(第七代孙子)口中听到,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因迷路不知道在哪里。刘阮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388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没了老家,二人只得返回采药处寻妻子。结果刘阮二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妻子,就在那溪边踱来又踱去,徘徊不定。后来该溪被叫惆怅溪,溪上的桥叫惆怅桥。这溪就是现在的桃源溪,桥即桃树坞的迎仙桥。后人在那里建了刘阮庙,庙内塑有头戴斗笠,肩背竹篓,手拿药锄的刘阮像。山上有采药径、阮公坛、仙人洞等。


以这样优美的故事纳入其中焉得不喜人耶,但唱着唱着,就觉得名字有些不符了,似有不雅的感觉。你看那词所表达:宴会上的“舞鸾歌凤”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而眼前的“残月落花”,更引起了别后的相思;如烟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好一首小令啊,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恰如梦中,不叫它如梦令还能叫甚?于是,李存勖御笔泼墨,刷刷刷写下了三个字“如梦令”,于是,就有了这篇词牌的名字。

后代诗人称赞此词者众多,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便夸道:“五代词嗣响唐贤,悉可被之乐意,重在音节谐美,不在雕饰字句。而能手作之,声文并茂。此词‘残月落花’句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遂启后代词家之秘钥。”因当时流传本词乃李存勗所作,亦有文人顿声狐疑,不相信他这样粗鲁之人能做出这般清丽之音。如《五代诗话》卷一引《坚瓠集》褚人获云:李存勖搽画粉墨与敬新磨等日闹优场,粗犷之极,岂有清思者?乃其作《如梦令》词“曾宴桃源深洞”云云,抑何婉丽如此?”一个“为什么”就断了李存勖的才思。


不管怎样,此词毕竟是由李存勖而来,且别说是他做的曲子,才成其完美,才得以流传至今。我们在今天欣赏《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时候,不免要追忆李存勖的一段往事,最使读者刻骨铭心叹息的,恐怕不是这个词牌,而是发生在李存勖故事里的那段历史。如果这样看来,那就应该是一段教人戒骄戒躁的历史,是在清音中不断鸣响的警钟。


《如梦令》的故事讲完了,本词历代佳作亦甚多,最著名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的最高境界,应以明澈如水的语言含有无限意蕴和情思。这首词明白如水,全是白话和口语,通过与卷帘人的对话而隐含着很深的感情,而对这种感情本身则不著一字。昨夜骤然袭来的风雨,无疑使女词人极其敏感,多情的心灵经受了一番折磨。她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远了,最娇艳的花朵也要面临凋落的命运了。她惜春,伤春,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只有借酒浇愁。一觉醒来发问,正显示出心事:经受一夜风雨摧残之后,海棠花的命运如何。有趣的是卷帘人和女词人的对话,形成心里性格上的绝妙对照。大词人敏感。细腻、多情的心灵与卷帘侍女的憨厚、淡漠、毫不在意都得到显示。“试问”、“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温柔嗔怪和教养一笔呼出。这首小令很受人们赞美,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赞称其细腻无比。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