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张京华《燕赵文化》第十章: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

2013-9-8 15:59|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原作者: 张京华来自: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如果认为殷商文化起源于北方,那么它就和周初所封的燕国前后连贯起来了,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殷商文化起源的探讨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从周初燕国开始。《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初封时史事说: ...


司马迁《史记》在记述《燕召公世家》以及《鲁周公世家》时,实际上只记述了燕、鲁,而没有记述召、周。而且在记述燕国世系时,是将南燕、北燕二国的史事误混在了一起。据《左传》宣公三年和《国语·晋语四》,南燕国为姞姓,始封国君伯儵为黄帝之子,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的记载相合,其都城在郑、卫之间,秦汉于其故地设燕县,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左传》记载春秋时史事,南燕国的出现还要早于北燕。《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北燕始见于襄公二十八年,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二燕国仅仅国名相同,并且论其渊源,姬、姞二姓都可上溯到黄帝,除此以外则并无来往。《史记·燕召公世家》将燕师伐周与执燕仲父二事误入北燕,谯周《史考》曾予纠正。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一段史事仍为南燕,进而认为北燕为后起之国。如童书业《古燕国辩》说齐救燕伐山戎,山戎在太行山脉中,燕在河南汲县,即南燕。并推测南北燕关系说,南燕只见于春秋前期,北燕只见春秋后期,姑可立一假定:燕本姞姓之国,至春秋后期因僻处北荒,故冒姓周宗亲,以预中原之盟会。召公奭是否姬姓亦甚可疑。吴越皆本楚之支族,吴冒周姓,越冒夏禹姒姓,与此相类。这两方面的见解恐怕都失之偏颇。

 

燕与蓟的关系是历代学者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蓟,据《水经注》: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北魏蓟城即唐幽州蓟县治所,司马贞索隐说:“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张守节正义也说:“今幽州蓟县,古燕国也。”如此则蓟燕为一地。但是周初在封召公奭于燕的同时,又另有诸侯封在了蓟。《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此外《礼记·乐记》又记载说:“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吕氏春秋》则记载说:“武王封帝舜之后于蓟。”封在蓟的究竟是黄帝之后,还是帝尧之后、帝舜之后?三书记载不同,可能是传写之误。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三种记载并不矛盾,因为黄帝之后有二十五宗,尧、舜均为黄帝后代,同姓姬姓,帝尧之后也就是黄帝之后,帝舜之后仍然是帝尧之后、黄帝之后。严格地说,称为某某之后应有一脉嫡传的谱系可录,但是从追尊远祖的角度笼统地说为帝舜之后,又为帝尧之后、黄帝之后,也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这一位封于蓟的黄帝之后与封于燕的召公奭决不是一人,因为第一封帝尧之后于蓟和封召公奭于燕的记载同时见于《史记·周本记》的一段文字内,第二封帝尧之后是出于褒封先代圣王的目的,而封召公奭是出于奖赏功臣谋士的目的。陆德明、朱彝尊、马端辰、顾炎武等人认为帝舜、帝尧、黄帝之后所封蓟与召公奭所封燕本为一国,召公奭为姬姓,正是黄帝之后。朱彝尊《曝书亭集》说:“于褒封先圣之后则称蓟,于封功臣谋士则称燕,以采邑则称召。蓟与北燕本一而已。”顾炎武《京东考古录》说:“案黄帝姓姬,召盖其后也。盖一地不容封二国,故疑召公即黄帝之后。其不曰燕而曰蓟者,有南北二燕,故称其国都以明之也。”另一方面,又有张守节、王应麟、胡邦衡、顾祖禹等人认为蓟与燕原非一国,但蓟国不久就为燕国所吞并。张守节正义说:“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这两方面的解释都不够确凿,仅限于推论。因为对燕国初封时期的史事提不出确凿的印证,从而就导致了现代疑古学派兴起之后对燕国早期历史的全面怀疑。傅斯年《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提出:“召公既执陕西之政,而封国远在蓟丘,其不便何如?”认为:“燕既本作郾,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关。郾城本括郾城、召陵二县境,近年郾城出许冲墓,史书许冲居召陵万岁里,则郾、召为一地,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顾颉刚《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补充傅斯年之说,据《尔雅·释地》“燕之昭余祁”、《山海经》中的管涔山即《淮南子》中的燕京山、《后汉书·西羌传》载季历伐燕京之戎三事均在今山西境内,认为:“合此数事观之,泽以燕名,山以燕名,戎以燕名,是则太岳之北、管涔之南、汾水上游曾一度为燕之领土可知也。”提出燕国初封在今河南郾城,始迁至今山西境内,再迁至河北境。童书业《古燕国辩》据《诗经·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说:古韩国旧以为在黄河以西今陕西韩城,实为黄河以东汾水下游之国。今山西管涔山旧名燕京山、汾水所出,《竹书纪年》中的燕京之戎为燕京山地之部落,为汾水上游之国,故燕能救韩,出师城韩。如果燕国为今北京之燕国,则“远在东北之燕,安得为在陕北之韩国筑城?”齐思和《燕吴非周封国说》提出三项疑问:一、上古地旷人稀,随处可国,而路途艰阻,跋涉极难。武王既克殷,择地而封,岂患无土,又何必远流之幽州之野?二、周先太王之避戎,至于岐下,去其旧国不逾百里。且戎狄杂错,召公又安得越之而有燕?三、周初分封,至春秋后百余年而燕始大,然诸侯犹以夷狄遇之,则是岂类大国之封?因而认为召公奭封地初在陕西,西周东迁后改封在今山西垣曲县之召原;西周时的疆界,河北中部为鲜虞、肥、鼓各国,狄人所居,自晋亡战国时,华夏文化始及于滹沱水流域;春秋《左传》所说燕国即南燕,原在河南,始封祖非召公奭而为伯儵。战国中北燕强大,而南燕微小,北燕始独擅燕名。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