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查看内容

百戏之祖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2013-8-28 14:27|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中国新闻网

摘要: 秦腔,也称“乱弹”。秦腔的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秦腔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秦腔剧照,资料图)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齐吼秦腔”向来是对西北风情的写照:大地宽广辽阔,风沙漫天,千千万万个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吼唱秦腔。

 

八百里秦川,一部中华文明史,大半都与这块土地有维系,而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秦腔。

 

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

 

秦腔,也称“乱弹”。秦腔的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秦腔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

 

秦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秦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秦风》,就是秦腔的滥觞。

 

从先秦到魏晋六朝,是秦声时期。《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短短22个字,把秦声的音调和明显的特点讲得很清楚。

 

两件敲击器:击瓮、叩缶。过去没有大铜锣的时候,用击瓷瓮增加气氛;叩缶,就是把瓦盆扣过去敲盆底,演变到今天,就是戏剧里常用的“扁鼓”,此鼓像盆一样,口向下,不封底,声音清脆。说明这时期的特点已从弦歌时期逐渐演变到“以歌舞演故事”了,它有乐器、唱辞、故事,已具备了戏曲的主要结构。

 

此后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杂剧等,更是使秦声不断地延续发展下来。明清时期,秦腔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明代康海绘制秦腔脸谱131幅,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有“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这是秦腔发展成熟的标志。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秦腔”条目云:“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有人把秦腔誉为“百戏之祖”。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在《中国戏曲源于西北》文中说:“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

 

“若想考察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也说,“中国的戏剧,一个来源是起自东南,另一个来源是起于西北……西北的戏剧主要是秦腔。”作为西北板腔体声腔的主要代表,秦腔与四川梆子、晋剧、豫剧、河北梆子都有深厚的渊源。

 

以京剧为例,梅兰芳先生在《谈表演艺术》中说,“京剧与秦腔有密切的关系”,“(京剧的)主要曲调‘西皮’受秦腔的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两者)也都有相似的地方”。实际上,京剧的化妆、脸谱、音乐等也都吸取了秦腔的精华。这是清代秦腔班与徽班长期同台演出,相互取长补短的结果。

 

在清代,秦腔发展为戏剧盟主,有东西南北中五路,全国更是“到处笙歌,尽唱魏三之句”(魏三即清代秦腔名艺人魏长生)。乾隆年间,魏长生三进京师,演出盛况空前,“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观者如堵”,“如火如荼,目不暇接,风气一新”。


123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