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梁剑章:厚重故乡情——为张立国《故乡的情韵》序

2016-12-17 13:10| 发布者: admin|

摘要: 厚重故乡情——为张立国《故乡的情韵》序梁剑章收到山城作家张立国寄来的《故乡的情韵》书样,方知这位执著文学创作的人不但没有丝毫松懈,并且有全新的斩获。我为作者的勤奋感动之余,也为燕赵文学不断兴旺发达的形 ...
厚重故乡情

——为张立国《故乡的情韵》序

梁剑章

收到山城作家张立国寄来的《故乡的情韵》书样,方知这位执著文学创作的人不但没有丝毫松懈,并且有全新的斩获。我为作者的勤奋感动之余,也为燕赵文学不断兴旺发达的形势倍感欣慰。

立国的文学写作起步很早。学生时代,就在当时的《保定文艺》杂志上发表了小说《会岳母》,称之为他的处女作。1980年张家口市文联回复建制后,众多文坛老前辈参加第一届张家口市文联大会,19岁的他作为最小的一名代表名列其中,受到以文联主席徐攻、孙曦、周凡、杨香保、梅洁、张立勤等大家们的关注。20岁的时候,在宣钢倡导成立了十八青年文学社,担任社长,文学前景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他的创作道路不经意间发生了逆转,一篇发表在《张家口日报》的小说《好好书记》,被所在单位的领导对号入座,受到了严肃批评,从此一蹶不振,文学创作几乎中断。20多年后,在许多文学圈老师和朋友的鼓励下,他重新拾笔开始了写作,而且篇章大多以散文为主,其作品不断刊发在国内有影响的媒体上,累计近70万字。2013年他完成了42万字31集电视连续剧《在那高高的山岗上》剧本的创作,获得北京市文联首届剧本推介会优秀剧本奖。这10年的文学运笔,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河北省散文学会,立国是入会较早的会员。那时,山城的散文作者我认识不是很多,他便常常引起我的关注。我们也曾经在多次的学会采风活动中见面,双方话语虽然不多,但感觉到这是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后来,他的作品也常在历届的散文评选中获奖。记得在2011年,他的散文《我在故乡四月梦中》荣获了第七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一等奖。这次能够作为第一读者拜读立国关于故乡专辑的美文,无疑又是一种交流的极好机会。

《故乡的情韵》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60余篇散文,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的精雕之作。全书集中在对故土家园的追忆、描述、感悟和思考上。他用一颗远离故乡的游子之心,深刻挖掘儿时那一片值得留恋的土地,包括那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鲜活人物;他用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追忆故土曾经存在的美好传说、浓郁的亲情、纯真的友情,淳朴的乡情;他用一颗经过岁月过滤的愁苦之心,展示故乡曾经的步履与蹒跚、苍凉与辉煌,透视那渐渐流逝岁月的文化与风俗;他用一支优美而深沉的笔触,从故乡的炊烟中提炼出深刻的感悟和思考,汲取丰厚的给养,充实今天的写作,注入创作的灵感,使日益模糊的故乡印迹,在今天的铿锵声中仍然焕发着光彩。

故乡,是大多数作家绕不开的话题。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常常离开祖辈赖以生存的地方,去较远的城市打拼、工作和生活。“罗文峪口回头望,从此家乡是故乡”,诗人刘章的这首名诗,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的真实写照。在异地工作逾久,“故乡”这个词语会时时进入我们的脑海,震撼我们的心灵,因为那里有我们童年的欢乐,童年的哀伤和童年的梦想。因此,故乡就成为我们一生的留恋和回忆。立国的散文全书题材集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式的为故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当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寻觅拒马河边那个村庄和曾经鲜活的人事物时,这部散文著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丰满的史料和文学贡献。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文学创作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与大自然、人类生活和地气紧密相连在一起的。

乡愁是这部作品的一条主线。故乡,在作者的心中占据着沉甸甸的分量。乡愁是根,乡村是情,包含着作者的倾诉,也拴着作者的灵魂。作者对于年少生长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初“像一页纯白的素笺”,“总是清新而深刻”,“而浸染了岁月之后,再怎么书写,也难以鲜亮如初了。”应当说,怀旧是一种生活的元素和品质,通过怀旧,使心灵找到一种安放和收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能不遗憾,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于乡村土地的围猎是野蛮的、残酷的。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了泥土,没有了绿色,甚至于没有了亲情和乡情。工作在塞外山城的作者,每当想到这些,总有一种无法稀释的情愫。故乡那一畦畦绿色的庄稼,一群群悠闲漫步的牛羊,一声声布谷鸟儿的啼叫,一树树振翅的蝉鸣,使作者回忆不止。村里的一口口老井,一片片荷塘,一盘盘碾磨,使作者历久弥新。我们曾经以为,故乡的这些会永久地等待着我们,但是在今天,常常很难坚守。那曾经熟悉的乡村、院落、乡音、乡情,或者被今天的开发拆迁,人们或者随着工业化进程流向城市,形成一处处空落。乡愁,在我们这一代似乎更为命运多舛和沉重。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听到作者胸膛的叹息和跳动,看到涩涩的乡愁在内心结满。可以说,那一声叹息和哀愁,都融入了作者写作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

握笔“乡愁”,立国的写作并没有只停留在对于“乡愁”的纠结上,他注重从“乡愁”中提炼家乡的变化、梦幻与希望。谈到故乡的乡亲,他写道:“不管何时,他们的眼睛总是很幸福的犹如两只发光的鸟儿,向自己熟悉的田野飞去。”作者对于耕牛的追忆是:“在多少个阳光竞相争辉的早上,牛总是站在坡坎上,眺望着那刚刚出来射破露珠的阳光普照的绿色田野,注视着它曾经耕种过的土地”。作者写故乡的桥,自从有了桥,“拒马河长长的流水从它的身下走过”,“人流与车马从它的背上蹒跚走过”,而如今,“独木桥已变得老态龙钟了,但它不改初衷,无怨无悔的躬腰曲背地趴在拒马河上,样子依旧是那样的虔诚专注。”虽然时代注定要将这些存在无情地逐一淘汰,但人和物事所留下的精神将会永恒。作者每次带着他的母亲回乡,或者自己抽闲暇时回乡,对于故乡发生的变化,也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这些,都在他的笔下有着详尽的描述。

阅读这部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所注入的真挚感情。“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作者对于故乡的土地、故乡的山水是那样的留恋。作者以家乡的拒马河为主线,描摹拒马河的自然、历史、人文,描摹拒马河沿的柳树、黄鹂、高粱、谷穗儿,描摹拒马河里的芦苇、水鸟、游鱼、河蟹,描摹与儿时伙伴们的戏水、捉鱼、烤水鸟。老家那坚韧厚实的黄土屋,用土坯垒起的大土炕,冒着火苗的灯瓜瓜,粗瓷亮黑的土巴碗,金黄黄的玉米面饼子,给童年时代的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味,使它们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时代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东西,也抛弃了许多旧的东西,但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里。家中那昏暗的小屋,小小灯花的跳动,映射着纸糊的窗户,煤油灯下苍老的背影,依旧固执地温暖着作者,点亮着作者的人生。读这些作品,我们会读出浓浓的暖意,浓浓的生活图像和生活诗意。这是作家所熟悉的场,写作的根脉。

故乡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们、一个民族独有的文明、智慧和符号。故乡的物事,就是一出出生动华美的文化大戏,演绎着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民俗的、文化的源流和延伸。立国用一个文学家的视角对家乡的自然与历史作了全方位的观察与比较,他的笔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摹与叙述上,而是侧重于挖掘文化的内涵。拒马河的故事,老槐树的故事,老宅院的故事,都蕴含着人类的追求与向往,承载着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善良与自私的交织。作者门前有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作者把槐花写成是红色的,这是作者的立意点。红色的花串像火烧云,随意挥洒在晚霞里,红的像滴血。老槐树下有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有抗日英烈在老槐树下壮烈牺牲的故事,有母亲槐花含泪的祭奠。晚霞中血红的槐花,是作者母亲孤独的心在滴血。一篇《滴血槐花》,可以说写得百折千回,荡气回肠,令人肝肠欲断。

作为一位有功力的作家,立国的散文表现了多方面的创作手法。他的文笔优美、舒缓、流畅、厚重,作品跟着故乡走,故乡陪着作者行,如痴如醉,如影相随,似一幅幅乡村画卷在面前展开,似一杯杯久酿的醇醪从心底慢慢地流出,使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浓郁的故乡情结。他的写作善于从自然景色起笔,借景叙人叙事,自然与人事相融为一体。他的散文善于找点,常常以一个人们熟知的题材起笔,达到不同反响的效果。作者还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笔下的一切是那么鲜活灵动、朴实智慧。《夸嘴二叔》的自傲与自负,狡黠与狼狈;《“聊家”老群》的大气与沉着,幽默与开朗;《姨嫂》的俊美与善良,勤劳与贤惠,都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中展示了不同的风采,使读者如临其境,过目不忘。

一个作家的创作,必须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挖掘语言,总结语言,提炼语言。有些老作家的作品所以耐读,就是语言丰满,扎根入地,活灵活现。立国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表现。他描摹故乡的土地曾经是“肥嘟嘟地泛着油花儿”,种子像被“浸上了油汁儿”,“‘ 咔吧咔吧地’拔节生长着”,秋后收成的粮食“黄灿灿地用牙一咬,咕嘟咕嘟地冒油”。他善于将民间的俚语、俗语入文,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庄稼地里三大累:扒老房,拉大锯,抱着孩子看野戏”,“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青苗儿盖垄,柳絮儿长,穿上褂子把帽儿忘。想起家乡身板儿打晃,小妹妹呀,不知道小哥何日回家乡”。这样的表现手法,如果不是亲历,如果不是从真实的情境中提炼,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立国的写作始终把自己的思考置于文笔之中,他从心灵深处出发,在一篇篇的叙述中,不时拷问自己的灵魂,不论喜悦、感叹,还是迷茫、痛苦,均从心底捞出慢慢地过滤,将真切的情绪倾泻于笔端。他的思绪时而悬在空中,若隐若现;时而落在实处,大彻大悟。这种忽近忽远,忽有忽无,忽真忽幻的感觉将他的灵魂不断放大缩小,成为作者人生独特的生命之旅,向着远方不断地伸展。作者这种浓浓淡淡的怀乡情结,将炽热与愁苦融为一体,将失望与希望结合在一起,在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沉淀自己,过滤自己,完美自己。作者情感的脉动饱含了真挚、追求与向往,是人生思想在征旅中的历练、锻造、成熟与升华。

在儿时呆久了的地方生活,我们可能会向往外部的世界。当我们拔出脚步走出,特别是走出很久,品尝了人生路上的风雨和阳光之后,再来回望故乡,已是满怀的沧桑和感慨。生命短暂而渺小,故土深厚而永恒。如果说,作者小时侯是个孩子王、愣头青,经过了跌跌撞撞的旅程,到了成年却更多了成熟和深沉,才真正能够体味到生命的苍凉和岁月的严峻。故乡生长河流,生长种子,生长历史,也生长希望、精神和力量。这就是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收获和思考。

本文作者: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