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天涯牧秋:笔墨抒意、葡萄浸情——刘由国葡萄画赏析

2016-10-27 12:57|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64年前,我军杰出的文化工作者、《星火燎原》主编、著名作家、红军时期由贺龙起名的刘伍将军,对自己呱呱落地的儿子倾注了满腔希望,他借用唐玄宗《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一句名诗“赤帝收三杰 ...
64年前,我军杰出的文化工作者、《星火燎原》主编、著名作家、红军时期由贺龙起名的刘伍将军,对自己呱呱落地的儿子倾注了满腔希望,他借用唐玄宗《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一句名诗“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来丞相重,分掌之钧。”为儿子起名叫做“由国”,希望儿子像促成“开元盛世”的三位丞相张说、宋璟、源乾曜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成年后的刘由国先生,果然不负众望,文武全才,从部队政委到著名书画家,既传承了多才的将军血脉,又丰盈了共和国之文华宝殿。
 
刘由国善画花鸟水墨大写意,尤其钟情葡萄。他画的葡萄将传统与西画有机融合,用笔沉酣、墨色交溶、庄重高雅、珠粒饱满,立体晶莹,明暗虚实,将葡萄的秉性与韵味一笔呵成,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

采访中,追溯自己的成长史,刘由国先生透露了他为什么特别喜欢画葡萄。是童年的记忆、农家院落的情结、妈妈对牛郎织女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让他觉着葡萄架下蕴藏着人间最美、最浪漫的情感。是葡萄“多子多孙”的象征,让他觉着葡萄架下永远是一派和谐祥顺。这种吉祥,丰盈、圆满、平安、幸福的意念,养成了他的“葡萄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升华的艺术生命,使他成为了一个痴迷葡萄画的艺术“园丁”:他将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画成丰收;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画成甜蜜;将一棵棵根深叶茂的葡萄树画成风调雨顺;将一枝枝藤蔓和龙须画成亲情。

刘由国的葡萄以传统为基调,欣赏“荒寒”、“闲冷”之境,以笔意论,主张“静净”,反对纵横、狂肆和过于刻画,主张“率意落笔”、“无意为文”,画的韵味“澹然天真”,“气韵自然”,“以天趣胜”,“笔尽而意无穷”。尤在设色上有独到之处,在“古澹”,淡雅基础上,以白为亮点,用红、绿、紫等加上石色,根据合理的契合点选定色彩。他认为在色彩上,艳则俗、淡则缺少冲击力,欲雅而不艳、淡而不俗非常不容易。古人追求平安葡萄,而当代则需要盛世葡萄,所以,他大胆突破以浅淡素雅和紫色为主调的传统画法,使画面丰厚亮丽、新艳明快,红绿相映,纵横开合,更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时代感,也形成了“逼真、透明、好看、想吃”的个人独特风格。

在对叶、果、藤三者的关系处理上,他认为:藤果要有表现性,藤与书法关系密切,来表示干枯、苍劲、有力,在整幅画中要使其突出。藤是用线条有规律的分割画纸,藤决定一幅画的走势,是不能照搬生活里每一根藤的形态,其横竖走向、曲直歪斜的形态是考虑如何合理的分割纸面所决定的;而果则是破墨的方法,要逆藤走势,让给画面的“顺”增加“麻烦”,而这种“麻烦”恰是丰富画面的重要方法。画果要细腻、圆润,水墨淋漓,藤果两者之间的对比要鲜明;叶是葡萄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时候可以不画叶子,有意造成圆润的对比,物观似有叶,细观却无形。

他对画葡萄的定义是“画葡萄,非葡萄。非葡萄又似葡萄,然,此葡萄非彼葡萄也”。他一直坚持认为,进入画葡萄境界,不是越像真的葡萄越好。他对笔者举例说,有一个画家,老说自己画的葡萄与真的一样。我开玩笑说:“那你就死定了。”他认为:“艺术是真实的升华,照死写死,那还叫艺术吗?还有出路吗?”在似与不似,真与像的观点上,他用对战士做思想工作般的分析,认为是在妥善处理物理与画理的关系,并坚持在二者有冲突时,要毫不犹豫的以物理让位于画理。

刘由国的葡萄画非常注重谋篇布局。他主张临画先立意的观点,认为绘画是造型艺术,要表现对象哪些方面,是创作中的首要问题。要经过内心的酝酿思考并确定主题,做出整个画面大势的腹稿,当真正着笔造势与腹稿有冲突时,采取因地制宜的变化去调整。“意在笔先”,融入主观情感,用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在布局时他常根据所画对象立意,完美处理宾主、虚实、聚散、疏密、参差、藏露等问题。他主张宾主必须分明,主体的形象要着意刻画,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在不平衡中取得和谐,变化之中求得神似。他认为谋篇布局主要是解决聚与散的关系,主张聚要特别聚,散要特别散,画出“聚葡萄”“散藤枝”的效果。他一直认为整个画面不能太理、太顺。画势太顺就显得平淡,为了使画面活起来,立起来,就必须去破这个顺势,使其产生一种多姿多彩的美好视觉。他常把葡萄的安排在三个位置。即主重点部位突出浓墨,要片大彩重;次重点部位稍小稍轻,再次部位相对减之。他认为一幅画面的形成就是对纸张通过分割块状结构完成点、线、面三角关系的艺术处理。在整体运用上,叶子是面,果实是点,藤枝是线。在重视线与面主次关系的平衡上,用叶来破藤的线,而这种线的形成不能太舒服,太单纯。要全幅得势,多不厌满,少不嫌稀,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整体色调兼有轻重、浓淡,层次、节奏,以求达到新颖完美的艺术效果。用他自己话说,是在分割纸面时增加合理的变化。通过不同部位的三角、四方、五边、六棱不停的变化形状,以打破规势,创造破势。

刘由国的葡萄画讲究色彩的明暗对比。他在重彩运用上吸取西画表现手法,即色彩随着明暗推移,根据画面即可判断出太阳的光照方向。尤其是吊葡萄的色彩表现,下暗上明并有高光点出光向,且亮点方向大致统一。中国国画讲究“散点透视”;而西画讲究“焦点透视”。在中西结合上,他在葡萄局部运用西画的“焦点透视”,而整体上则运用国画“散点透视”。形成了整体散而局部聚的画面效果。他充分合理的运用了水墨画中的水和西画中的色,使葡萄珠粒饱满、立体晶莹。一粒葡萄两笔,落笔成型,既有明暗又有虚实,同时兼顾紫中有绿、绿中有红的色彩变化。他用石绿、石青调入紫、绿中来着重表现葡萄霜,光晕使葡萄更加剔透晶莹、鲜嫩欲滴,这样画出的葡萄既不失国画传统又有西画的特点。葡萄的叶子运用了写意画中有无相形、虚实相生的画法,注意水墨淋漓的效果,用自然形成的肌理增加画面的气氛。

刘由国的葡萄画讲究变化,尤其在藤的研究上颇有心得。他认为画藤就是对于“线”的运用,他的“线”的艺术表现力更是极其丰富,不但继承了古人铁线描、游丝描、兰叶描、折芦描、水纹描等技法。在风格上坚持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行云流水”优秀传统。于此基础上创新了变描为写,以书入画等新的表现手法,将书法中的诸多书写成分移植绘画中,由于他对书法深厚的功底,所以对所表现对象有深切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在创作时做到了取象不惑、下笔不疑、心手相应,从而收到笔过形具、形具神全的艺术效果。他对藤的走向、运势、形态、枯浓、干湿、曲直、粗细任意挥洒,通过用笔的中、侧锋并用,顺、逆笔兼施,或直拖横扫,尖锋与秃锋混用,渴笔与湿笔互见,离披点画、迹断气连、指腕虚活、收放自如,笔触依于物象而不黏着于物象,迹划源于书法而又不雷同于书法,看起来十分的随意,实则不然,是长时间写书法掌控笔墨功底所决定的遵循艺术富于变化的规律的瞬时表现。

他葡萄画的叶子用大写意泼墨泼彩的艺术手法完成,充分汲取古人传统,如唐代王洽的“泼墨”,王维的“破墨”,宋代徐崇嗣的“没骨”,米家父子“米氏云山”和梁楷的“减笔”等技法,并对“墨”的运用刻苦探索从而悟出心得,扩展了国画的技法语言,丰富了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在具体的创作中,墨的运用与线的表现相结合,拓宽了自己的用笔之路。他在浓淡墨蘸取量上的判断、掌控能力高超,看似不经意的一蘸,笔尖和笔根的色彩以及沾量就恰到好处,一笔点成不同色彩的一粒果,而各种色晕不用重复写描,便富有多种变化。

他画的果实最大限度地吸收运用了西画中的用色、用光和造型,发挥了中国画中“水”和西画中“色”的表现方法,有巧有妙、用笔奔放、纵横挥墨、一任自然、晶莹剔透、组合完整,仿佛天然中生发出来。其自然不失变化,层次浩繁又体现清澈,用色大胆但绝无滥触,墨色强烈而协调统一,放得开、收得住,给人以大格调、洒脱、清淡和美的享受。

刘由国画葡萄讲究纸法,他认为水是宣纸的特性,生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不可控的意外效果,更利于即兴发挥。通过水墨的自然浸渗,可以形成层次丰富、轮廓界限模糊、犹如天然生成的墨晕,并使水墨晕达到“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的境地,而水墨葡萄是用墨加水来表现的。若要充分发挥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关键在于水量的多少与墨和色的结合上。水墨在生宣纸上易渗化,合理的二者兼顾,才能较好地表现水墨葡萄的韵味。所以他在画藤前先在宣纸上大量大面积洒水,使其潮湿以便色彩洇漫,以追求水墨淋漓的效果。并特别注重一次性画成疤结的变化,在叶子上体现水墨特点,淡空洇化,一次效果不明显就再洒水,使其根据需要体现的颜色采取自然洇化,表现不同层次时用纸吸水以造成颜色停顿弥漫。他充分利用生宣的浸润性能和水、墨推拒的天然效果,又运用色彩的浓淡变化,并在葡萄中间留出高光点,这一独特创新的表现手法使他笔下的葡萄水分饱满、丰盛充盈、墨彩交辉、生动自然,充分表现出葡萄那种半透明的质感、光感和空间感,取得了寄神于形、笔力苍劲、气韵生动、意境清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刘由国画葡萄喜欢点缀小陪衬。为了解决整个画面的圆满与开合,他常在最后定型的画面上增加一些鸟、蜂、蝶、松鼠、小鸡一类的小陪衬,使画面构图丰富、主题突出、寓意更加深刻。他在陪衬画面时,考虑到时间、季节、环境等因素,再搭配合理的对象,并十分注意物象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画面中的主次虚实关系和颜色关系,以增加画面的生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他认为国画的背景传统上是留白纸,将背景的白纸作成肌理,画面也是配景,而葡萄画面的小点缀,是配景中的配景,所以十分的重要。对整个画面来说,如果用点、线、面关系来理解,这些小陪衬就是一个点。而这些点的陪衬要取决于一种势度。采访时,他指着所画《硕果图》对笔者举例说:“本图整个画面是左上右下之势,所以在画面右上角,增加了由右上连至左下的几只形态各异的鸟来陪衬,这样的线势就形成了一种破势。马上使其单纯的顺变成纷呈的美感。在形成新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整体变化,有前飞,有后飞,有聚点,有散点。不管是何物种的陪衬,都要注意这种势的合理性。造势时要敢于牺牲,根据全局效果出发,哪怕是有损局部画面也应该有勇气和胆略,毫不犹豫的牺牲局部利益去完成整体的美好。造势的时候思维要在边上做文章,不能把重点在中间,要像摄影取景那样在九宫图的边岔处安排画面的重点。”

刘由国的葡萄画栩栩如生,站在远处观看,仿佛对意境是神化。他画的葡萄晶莹剔透,光彩耀人,让人垂涎欲滴。如同在宣纸上横笛吹曲,潇洒流畅,似用笔墨画出五色墨迹,具有旋律、韵味和节奏美。串串果实倒挂枝头,形象生动,风格疏放,不求形似,充分演绎了盛世葡萄的新风格。这种艺术的加工,蕴含着内在的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甚至超越其境至入神之感。

他画的《秋似琉璃终成玛瑙》,藤缠蔓绕,果实累累,墨笔画出的几片巨大葡萄叶间,葡萄藤似龙蛇般蜿蜒曲折穿插,或浓或淡,或粗或细,或隐或显,或曲或直。藤叶以书法入画,如行草般纵横挥写,墨渖淋漓,左上布局首以大串成熟饱满的紫色葡萄,以没骨法圈出,从叶子后调皮的探出,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而下面两串硕大的葡萄则有意呈露全貌,水渍堆积,自然形成浓淡变化。这样鲜明对比效果正是画家匠心所在,高明的画家总能脱神与质,以笔代言,不露声色地把自己的思想用最适当的形式展现与人,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正见画家手段。画面用墨、用色突出了淡字,淡墨写成的叶片藤蔓与淡色的葡萄,使得几片浓重的叶片更加抢眼,浓淡层次由突兀变得自然,而疏与密、留白与飞白的调节,更使得画面简单中见丰富,耐人寻味。尤其是下方在之形藤上的小鸟更见功底,它们似在兀然抬头侧耳警觉地相互提醒“有人来了,当心!”,看的笔者心里都紧张,欲调慢心速,眼眸避开,生怕惊飞了他们。此等布局,与整个画面相向而合,似断非断,打破了整体的竖势,在动势上遥成呼应,令画面的虚实、疏密、上下、浓淡诸关系协调一致,自然中见匠心。

他画的《雀跃金秋庆丰年》,为了表达秋之繁荣和热烈,选择了以赭红为基调,首以叶片开局左上挂果的效果起笔,然后藤扭两番,又两度分呈挂果,最下挂果,四周飞翔、嬉闹着形姿不一的11只小鸟,暗喻金秋的“十一”。每串葡萄的画法均不同,有时细笔钩筋,精心雕琢;有时浓墨大写,自然天成。有形无形相混,尽在情理之中。写出丰收在望而生津的累累硕果,表其不炫浮华而甘于枝叶下的君子风范,写成了团结凝聚共同繁荣同登圆满的境界。而本画名首字“雀”反之放于下方,出人预料但更能使人心动。庆丰年的欢欣是建立在辛勤劳动,感谢风调雨顺,感悟生活,寄托来年的复杂心理,而不是得意忘形的表达。同时,鸟的各种形态有嬉笑的、有回头的、有张扬的、有追赶的,他们所表达的形态也正是演绎了画家的此时心理。笔者认为,不求形似,彰其忱心,浑然忘我,情理之中,这才是画家真意所在。

他画的《丰硕图》,首先由挂态的架葡萄起笔,用墨稍淡。以精致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葡萄树的风姿,淡叶淡果浑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洒脱飘逸。弯藤曲折与荫叶的底部,被一满筐紫玉般玲珑剔透的葡萄遮挡,从筐的编纹中,仿佛听到重负的呻吟,可见其重量。接着回笔左转,又蜒到了一盘晶莹剔透的葡萄,其色有意分出青红。整个画面一波三折,形成之字形状。笔者以为,画家的葡萄不只是描写的形态,而是重在意境,画家试图告诉我们,从种植的艰辛,到收获的喜悦再到享受幸福的整个过程,而享受的时候也会有青涩的酸蕴涵其中,这是一种劳动和收获的快乐。而这种感觉正是“痛并快乐着”的真切感受。虽然整个画面的物象不是接近现实,但这正是刘由国的创意所在。他不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也不拘于陈法,且是以“笔”在“意”先来完成作品,追求“舍形而悦影”,以放纵简逸的寥寥数笔,就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

他画的《丰收之舞》画面构图奇特,图中多为虚影,四根粗竹勉强支撑着葡萄架,被风吹起的葡萄枝叶纷纷扬起,叶子粗勾经脉,葡萄果实被风吹斜的只能看到串串圆点。一杆老枝自画面右上方斜下穿出欹斜藤蔓,倾泻出无数墨叶和墨点,与摇动的果实、巍然站立的老竹相互呼应,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这种动态的葡萄舞给人有影有实,十分罕见,使观者顷刻便读出激动、欢乐、不舍、雀跃等心情,有力地突出了意在笔先的效果,这种险中求稳的新颖构图,给欣赏者带来十分强烈的震撼力。

他画的《珠云玄玉影参差》,借用明朝李梦阳《葡萄七绝》中的一句诗而作。“万里西风过雁时,绿云玄玉影参差。酒酣试取水丸嚼,不说南天有荔枝。”可见本作是有意突出葡萄“水丸”那种垂涎的感觉。画面布局为中起左弯右折之势,重墨的叶片先声夺人,最先跳入人们的眼帘。在叠叶下,悄悄的钻出数串晶莹的葡萄,其外形有错落,有变化,有密集,有松散。水墨淋漓,如带雨露,墨韵润泽腴厚,其色轻重相间十分好看。看似随意点厾,一浓一淡却有着对称和哲理。最下方的葡萄有意被边缘遮住少许不画,留给人无尽的遐想,而匆匆飞过的两对鸟雀从中间穿越,一是表达了葡萄的浓密,二是表达了他们是看到了更大的园区,更丰硕、更美丽吸引人的风景而着急的飞去。这样的意境正是画龙点睛话外音,有了视觉与听觉的感染力。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联想。
不再一一枚举点评,总之,刘由国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他把想象中的美通过葡萄画和笔墨来吟诵心中的梦,而这种梦却是最真实的幸福。那串串葡萄像一首首诗歌那样的美,不由的让人想要朗诵。葡萄牵绊着他多年的童真之梦和未完成的人生寄托。从那些可以撷取的红绿黄蓝橙青紫颜色中,他不但爱那些成熟的红紫,更爱它绿色的羞涩和从容,想想,一生都沉浸在这五彩缤纷的境界里,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享受啊!

最后,以一首七律赠与刘由国先生,作为本评的结句:

将军文武续琼华,不忘出身西北娃。军旅生平无有憾,丹青为命自蒙芽。
葡萄画取痴成爱,绿叶描成但做霞。半世追求焉负笔,捧出心迹且当茶。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