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史 查看内容

唐山人的骄傲:百年“交通大学”从这里走来

2016-5-19 08:53|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河北日报

摘要: 影片以老交大人及其后人、传人口述实录为主线,甄选、撷取大量文献资料,全方位、立体化再现了西南交大唐山办学期间的辉煌历程,以一部“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的光影校史,向“老交大”建校120周年献上一 ...

 

著史必有出处,深挖历史尘埃中的“唐山时代”

“每一个镜头都是历史的再现,每一句旁白都是历史的回声。”作为总编导,周力军对“历史文献纪录片”含义的理解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并还原历史真相。

校史中,曾经这样记载——交大历史上还有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1958年9月2日,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来我校视察。

关于这段珍贵的校史,现居浙江杭州的运输系1956级校友李国祥(曾任吉林铁路局局长、上海地铁总经理、杭州分局总工程师)有着清晰的回忆。

在历时五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辗转全国20余地,专访老学长及其后人40余名,拍摄素材近200小时,挖掘到了一大批鲜为人知而又极其重要的校史资源。

“例如王文韶笔记真迹、建议成立铁路学堂奏折、唐山铁道学院时期毕业证书、校徽以及记分册等宝贵史料。”周力军表示,大到交通大学的由来,唐山与南洋、北交的关系,小到平越时期召开的一次运动会,影片都力图通过镜头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通过王文韶笔记真迹,厘清了金达上书,王文韶上奏,光绪朱批的全过程;通过开滦矿务局档案中保存的周长龄(晚清高级汉族官僚,20世纪初期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东亚银行的创办者之一)的书信,落实了校园的设计和施工交由英美建筑工程师开办的天津永固工程公司完成。

“我们不搞模棱两可,说不清楚的事情宁可不说。”按照原拍摄脚本,有一段关于交大学子参与粤汉铁路建设的记述:“1912年夏秋间,粤汉铁路招生工程技术人员(练习生),全国各地500多名高校毕业生前往投考,发榜录取28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23名应试者全部被录取。”

显然,28/500、23/28是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字,然而,当摄制组去寻找这23名应试并被录用者的名单时却一无所获。

“放弃!”周力军当即决定忍痛割爱:“我们必须用交大严谨治学的精神来严谨拍片。”

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在记录1905至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16名山海关北洋官学堂首届毕业生及肄业生参与建设的章节时,摄制组拿出了一份完整的名单。

“厘清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身为影片的出品人,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在首映式上致辞时数度哽咽:“我们只有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好工作,才能对得起交大的前辈,对得起交大的先贤!”

王顺洪认为,唐山时代的交大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优秀的教授,与历任校长开放的胸襟和求贤若渴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百年唐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顺洪说,早期校长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西方新式教育的栽培,融汇中西,眼界开阔,“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

草根讲述,寓“史”于乐,告诉你“老交大”到底有多牛

“此次拍摄,我们寻访老校友40余人,参与讲述者没有一个是校史专家。”周力军说,正是这样的草根讲述,让这部文献纪录片没有“板起面孔”照本宣科,而是寓“史”于乐,有的桥段甚至拍出了一种轻松诙谐的轻喜剧味道。

“老唐院还有一种叫‘光荣的开除’。道德败坏,考试作弊的开除是‘不光荣的开除’。因不及格的次数过多而被开除,大家以为这不是品格的问题,对这个人还是可以尊敬的,称为‘光荣的开除’。这样的人可以再考进这个学校。”影片中,黄寿恒之子黄棠教授回忆文章中诙谐的描述让观影者忍俊不禁。

一片会心的笑声中,1986级交通工程专业校友、央视新闻主播崔志刚的片中旁白道出个中“奥妙”——百年名校,何以枝繁叶茂?何为根本?“严”“勤”“俭”三字使唐校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这就是校风,这就是传统,这就是百年唐院的根基。

“家族式就学现象”是令观众兴趣盎然的另一片段。影片中展示的注册簿显示,当年一个家族多人在唐校就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其中人数最多的要数罗忠忱教授族中罗孝镪等孝字辈,共计14位;其次是黄寿恒教授家族,不仅他与哥哥黄寿颐、弟弟黄寿益三人均就读于唐校,两个儿子黄棠、黄棣也都为唐校学子。还有一家三代同上唐院的佳话:1946年考入国立唐山工学院的卓健成,他的三舅梁镇英1907年甲班入学,岳父邵福旿1911年入学,女儿、儿子和女婿皆为交大学子。类似情形还有倪钟澄、倪志锵和倪守平一家三代。

著名作家冰心与唐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舅舅杨廷玉1906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大弟谢为涵1918年以12岁低龄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侄女谢宗菊,即谢为涵的女儿1952年作为调干学生进入唐山铁道学院学习。

最有意思的是,1914年毕业的校友蒋声华,为女儿挑选对象也要首选与他一样的“TANGSHAN MAN”(唐山人)。最后果如所愿,两个女婿都是唐山交大的高材生,林同骅和李温平。

那时的唐院到底有多牛?影片中,张维院士之子张克澄用自己和林同炎院士的一段对话做了最好的诠释:“我问过他,你上交大还是上清华你有没有选择,有啊,他说我清华交大都是同时考的,清华我考第一,交大我考第五,你说哪个学校好啊,那我当然得上那个好学校,所以我上交大。”

风云双甲子,弦歌三世纪。

120年来,交大精神镕金璨玉,成就了为校友们最为自豪的“院士摇篮”。据不完全统计,共培养造就中国科学院院士4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

采访手记

交大人的“唐山情结”

赴蜀参加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竢实扬华·唐山时代》首映礼,可以深切感受到每一位交大人心中都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唐山情结”。

“唐山情结”体现在影片主创人员的“豪华阵容”里。

总编导周力军是著名作家、编剧,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唐山时期的厚重历史,成就了今天的交大,也成就了这部纪录片。”周力军希望用影像的形式把母校唐山时代的热量保存下来,“永远温暖散落于四面八方的交大人。”

“唐山情结”体现在校友们对拍摄资金600余人次、总计130余万元的捐助中。

“唐山情结”突出体现在观影礼上校友们的反响中。

成都九里校区首场放映中,前来观影的老校友们不时拭去眼角的热泪。

78岁的退休教师杨桂林是唐山时代的学子,1964年从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至1998年退休。他说,纪录片中场景勾起了自己关于求学生涯的温馨回忆,百感交集,“想念唐山,就像想家一样。”

12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