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刘剑新报告文学:颖川先生的文艺情怀

2024-3-14 20:53|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我是父亲最小的孩子,近些年间曾应省内外数家报刊之约,撰写并发表有关父亲的文章。父亲颖川先生,本名刘维燕,曾用笔名吴雁之、一丁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曾 ...
颖川先生的文艺情怀

刘剑新

我是父亲最小的孩子,近些年间曾应省内外数家报刊之约,撰写并发表有关父亲的文章。父亲颖川先生,本名刘维燕,曾用笔名吴雁之、一丁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文学评委。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散文短章与文艺评论,深受国内广大读者青睐。

提起家父颖川先生,不仅要说他老人家的文学情结,还要说他与艺术的情怀。他所涉猎的艺术种类,包括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

1

颖川先生在散文《笔的变迁》中写道:“毛笔也派上了用场,用于给学生打仿影。我的柳体谈不上规范,但也可以;不然,我再烂漫,也不敢贸然书之。要知道,村中不乏书家;而且,我的身边,就有一位高手。”

早在1951年,家父即执教于蠡县辛兴完小,给学生们打仿影。数年之后,国家破格保送他入保定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父亲以中文系卓异的学习成绩,赢得同窗们的仰慕。他的随堂笔记也高人一筹,既抓住先生讲授中的关键词语和主要论点,又简而不繁,井然有序,常被同学们借去传抄。因此,他特别注意把字儿写好,绝不叫砚友们去读“天书”。这么一来,他的硬笔书法,有了明显的长进。大学毕业后,他重返校园,到河北涿中教书育人;继而搞新闻报道,继而教电视大学,继而从事文艺工作。无论写教案,写日记,写书简;还是写新闻报道,写文学作品,写文艺评论,父亲都自觉地与书法结合起来;尤其坚持写行草,写带有个性色泽的行草,甚而将这视为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

家父的行草艺术不胫而走,遐迩闻名。或请他为诗文集题签,或请他为公司或茶馆写匾,或向他求写条幅装裱后悬之于客厅;有的则将他的书简或题字予以珍藏。而这,确乎使家父感到意外。有的资深书法家,称赞家父的行草别具一格,称他是“作家中的书家”。

2

家父颖川先生与美术的结缘,始于少年时代的美术教学。当年,他初执教鞭,校长便安排他担任三、四年级美术教学。教四年级美术,对于“小刘老师”(学生们的称谓)来说,难度较大。一则,那是初小高年级课程;二则,有些学生比他年龄还大。好在他在家打草拾柴放牛之余,不仅读了数量可观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而且还曾潜心临摹《芥子园画谱》,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否则难以胜任。

他深感欣慰的是,三年级学生王运昌,四年级学生杜文章(后改名杜宇舟),艺术素质卓然,但都虚心描摹老师所传授的,诸如《房子•树木•野草》的图样。他俩是父亲的爱徒和挚友。可惜王运昌没等毕业,忽患不治之症而少年早逝。八年后,杜文章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成为国画大师孙其峰教授的得意弟子。毕业后,以专业画家的身份,在邢台艺术馆担任领导工作。还曾来涿州,探望自己小学时代的美术老师颖川先生,并赠先生两帧孙派大写意花鸟画。  

家父虽然没在绘画艺术方面发展,但对其艺术理论颇有研究;所以,能为画家的画集作序,撰写多篇有独到见解的画论。

3

家父与音乐的缘分,见诸前后几次精彩的表演唱。本文只举两例。

解放战争时期,少年颖川即随蠡县一支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多场。旨在激励群众,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保卫胜利果实,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每场演出中间,均插演他所表演的独角戏《王二小》。那是一出悲壮的,表演唱形式的儿童短剧。他非常入戏,仿佛自己就是那位把日本鬼子引入包围圈,闻名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化身。若干年后,他将这段演出的经历,写成散文《少年的足迹》,收入《共和国诸子百家传世金榜集》,入选《红色人生——中华儿女回忆录大型文集》。

青春岁月,他执教于河北涿县(涿州)中学,在1963年举办的元旦晚会上,他男扮女装,与同仁张培元出演男女声二重唱《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那时,父亲身材清瘦,扮相俊俏,嗓音甜润,感情投入,动作逼真,活脱脱一个农村姑娘的形象;特别是在演唱中大辫一甩,自然而俏丽,博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有诗为证:

《俺是公社饲养员》,高音女声韵味甜。
大辫一甩俏而立,此乃帅哥小青年。

4

家父与舞蹈的缘分,依然始于故乡执教时的青涩少年。起初现趸现卖,都是人家的艺术。随着经验的积累,提升为自编自导。那时他精气神十足,身体矫健,动作自如。他一边教学生们跳集体舞,一边教舞蹈队表演舞台舞。他所创编的舞台舞,难度最大的首推《蒙古舞》。他运用奇妙的舞蹈语言,熔梳鬃欢跳于一炉,纳跑马射箭于一体。健美雄丽,多姿多彩。当年参加全学区舞蹈会演,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他再执教鞭,也曾把自编的部分舞台舞,教给河北涿中的学生。往事如歌。我常常听到师兄师姐们讲述父亲当年教他们表演舞蹈的往事。

5

终生苦恋戏曲,几乎成为艺人。
京评梆子老调,无不韵美味醇。

这首小诗,无疑是家父颖川先生戏曲生活的写照。少儿时代,他是本村剧团里年龄最小、戏路最宽的演员。戏迷朋友们称他“戏篓子”。既能救场反串丑婆子(评剧《贫女泪》中的渔婆),又能临时替演一场评剧《小女婿》中的杨香草。全都演出成功,喝彩迭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家父在故乡教书时,每次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于县府礼堂开会的空隙,总有人提议而全体鼓掌催他登台无伴奏清唱。他也不负众望,从容不迫地登上舞台,或“一赶二”唱念相兼的来段河北梆子《汾河湾》;或“一赶二”对唱评剧《贫女泪》选段。不论用本嗓还是真假声兼用的“云遮月”清唱,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此其一也。

家父在第二故乡——河北涿县宣传部任职期间,于大众场合清唱次数最多的,则是用旦角小嗓清唱的京剧《卜算子•咏梅》。而这,几乎成了他那些年间的代表作,知名度自然也高。此其二也。

年过半百,家父在《我和戏剧》一文中写道:“有一次,我和来自岭南、湘江、东北、海岛以及京津冀等地的散文界朋友,从康巴诺尔驱车北上,参观锡林郭勒大草原赛马摔跤盛会‘那达慕’。好客的主人为我们烤制了丰盛而考究的全羊大菜。诚挚豁达粗犷豪放的主人席前用蒙语给我们唱了一支《祝酒歌》。我受朋友们的重托,回敬了一段京剧《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看大王’。唱罢,热情的主人——我们的蒙族同胞便走到我的面前举杯对酌。这下子难住了我。我本来就没有酒量,眼前的奶子酒更不敢沾唇。出于尊重兄弟民族的礼仪,我愣把溜尖溜尖的一杯奶子酒,‘咕咚咕咚’喝下去。归途中,那杯具有特殊风味的佳酿,还在我的嗓子眼儿里打转转,也因此引起朋友们的阵阵笑波。”此其三也。

前文皆系家父即兴式清唱,下文则是化装演出。1963年下学期,河北涿中教育工会主席王宝华,动员他和张大方、张培元,排练《芦荡火种•智斗》,三位老师欣然应允。根据身材相貌和嗓音条件,张大方饰演刁德一,张培元饰演胡传魁,家父饰演阿庆嫂。父亲嗓子特好,早年在故乡剧团演出时,就有“气死小金刚钻”(即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的绰号。他们三位,经过两个来月的排练,亮相于1964年元旦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三位配合默契,演出成功。

这本是留给师生美好印记的佳话。不料在“文革”中,造反派把北京批判张君秋先生的那套火药味十足的言词,也安到他的头上。他却因与“四小名旦”之一的相同命运而暗自感到骄傲。造反派对他的批判,并未夺取他的艺术的生命。

对于家父早年的舞台艺术生活,还须写上几笔。为配合当地农村的征兵工作,剧团要排演一个小戏。而这编剧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接受编剧任务的那天晚上,他躺在炕头,辗转反侧,寤寐思文,“或构思戏剧情节,或塑造剧中人物。这样,一连数日,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既推敲唱词念白,又设计多种唱腔。一个小学文化的青涩少年,硬是编出了那个以唱工为主的河北梆子小剧本《送郎参军》,并且得到演职人员的首肯。”不仅如此,他还“饰演新郎,与饰演新娘子的花旦春平哥珠联璧合,博得台下观众的喝彩”(摘自《我与文学》)。

【作者简介】 刘剑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新老年》杂志副主编、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荣获第四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办“才女星”称号;荣获第十一届荷花淀文学奖•特别贡献奖;代表作《善思者》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