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拐步楼村:生态治理下,走向美好未来

2021-1-4 17:04|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二拐来自: 原创

摘要: 深秋末,初冬始,拐步楼村沟脑(沟脑,方言指一条川的尽头高地)荒山植树开始实施,我搭上给挖掘机机送柴油的车,到植树现场看了一次。走近山脚,一眼就能望见矗立在那里的生态治理平面图,又高又大。图上细分着哪个 ...



深秋末,初冬始,拐步楼村沟脑(沟脑,方言指一条川的尽头高地)荒山植树开始实施,我搭上给挖掘机机送柴油的车,到植树现场看了一次。

走近山脚,一眼就能望见矗立在那里的生态治理平面图,又高又大。图上细分着哪个部位栽什么树种,还规划出了由山下盘旋而上的路标,直达曼甸(曼甸,方言指山顶宽阔的草甸,可直通坝上)。路边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摩托车、三轮车,排成一条长龙,这都是村里植树人骑来的,还有接送工人的面包车。

抬头往山顶上看,只见一百多位村民正在忙着植树,很大一部分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有的放苗,有的填土,从山顶上阶梯式成行往山下延伸。

山腰处,七、八台挖掘机,有平整地形的,有挖树坑的,挥舞的钢铁长臂,好像在向荒山挥手告别,又宛如正在给荒山添置新装。

村里新整修的老碾房是村民们常聚集的地方。回到这里,有人问我:“沟脑的树栽得怎么样了?”“太好了!这次用机械来整理土地,挖树坑,工人们只管栽树,规模大,进度快,这就看到了政府的决心。投入了这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几十年的荒山得以绿化,这回咱们村的生态就要好起来了!”我兴高采烈答道。

拐步楼村是移民村落,地处红松洼景区坝下,人员迁移和山东人闯关东的时间节点相近。六、七十年代人口爆炸式增长,有限的生活资源不堪重负,造成荒山的两大原因,一个是过度放牧,另一个是百姓烧柴做饭和冬季取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这是无法避免的。

那个年代,没有机械设备。春季耕地,夏季耘地,秋季往回拉地、打场、翻地,全靠牛马。没有现在优质高产的种子、肥料和科学的种植方式,亩产粮食、秸秆少得可怜。所产粮食除交公粮外,只有口粮。养羊是能维持每个家庭开支的唯一经济来源,造成过度放牧。另一个原因是,没有电,更不要说是煤气了,百姓家一日三餐做的饭,冬季长达五个月的取暖需要大量的柴,更给枯竭的山林资源雪上加霜,这样的生活条件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生活一点点好转,到旱年时,用作耕种的马、牛,被机械逐渐代替,经济收入绝不是养羊,百姓家的用柴量也大大减少。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推动,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家家做饭都是用电和煤气,冬季取暖全部用清洁煤。有人曾恰当形容说,冬季再也不用镰刀,一根火柴用一年,指的是不像过去冬闲时间上山打柴,连煤气灶都是电打火,一根火柴在冬季将锅炉点燃取暖,一直到取暖结束。

在这样良好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了过度放牧的忧患,没有百姓生活烧柴的需求,植树造林,生态治理,林木、地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下游河道没有了因荒山水土流失带来河道抬高隐患,有效减少了冬春两季的沙尘。

展望未来,拐步楼村曾经裸露的荒山,经过有效生态治理,必将松柏成荫,白桦成行,林间蜿蜒的山路直通红松洼坝上,带来村民更多发展旅游产业机会。

优美的自然环境风光,沿川村民的榛子、蘑菇等农林产品不再愁销路,将被游客欢喜买走,也为喜欢田园风光,山野宁静的“背包客”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拐步楼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几年来,一步一步地发展,正在成为农家游景点和红松洼坝上旅游的前站。那时,必然会带动很大一部分人致富奔小康,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好愿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孤苦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我爱我的家乡——拐步楼。

 

        字数:1630

          2020.12.26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