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汇 查看内容

重磅!王万举答客问13:前所未有的文学之变

2020-6-12 22:21| 发布者: 萧雪原创| |原作者: 郝小学来自: 原创

摘要: 重磅!王万举答客问13:前所未有的文学之变


重磅!王万举答客问13:前所未有的文学之变
       王万举,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的创立人(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最近,你发表了《前所未有的文学之变》一文,其观点之新颖,立论之严谨,实践意义之重要,为多年来的学术著述所罕见,震动了学界。这是你观察中国文学30年的呕心之作。那篇文章讲了十二方面的“前所未有”,相互有交叉。请回答几个相关的问题好吗?

       王:好。

       郝:看你的观点,有用“艺术—文化学”观察文学的“痕迹”。

       王:是的。前年和去年,我在写作《中国网络文学概论》中发表了《建立网络文学的艺术—文化学评价体系》(载《网络文学评论》2019.第二期)一文,再次用艺术—文化学的观点审察文学问题。有人看了说“和圈子里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当然,我决不是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是实事求是。艺术与文化的反馈关系不证自明,要强调的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落潮后文学的“文化化”趋向。这个趋向的特点就是阅读的碎片化、“人人都是作家”、互动极端化、众筹众享、艺术娱乐化游戏化、“前文化”繁盛、“现实主义”转型等等。而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文学的质变。

      郝:“艺术—文化学”这个词很新,它和你的“文化创意学”是什么关系?

      王: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前者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后者讲应该怎么办。艺术—文化学是我在1993—2005年间通过一系列论文创立的。

       郝:你的“十二条”在《中国网络文学概论》中已看到了影子,有人说这本专著实际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史纲……

       王:可以这样说。所谓“网络文学”,实际就是: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描述了文学在市场机制和互联网机制的交互作用下整个系统的运动;二是它特指这个运动的某个阶段性成果。

       郝:能从“前所未有”这个尺度概括一下你所说的“文学之变”吗?

       王:可以。历史上,社会分工为作家和读者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今天,“两合一”即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又一大进步。所以,要在这个前提下看待“人人都是作家”这一文化现象。现实题材和纪实、歌颂相结合,借以讴歌党、人民、英雄和祖国;传奇和游戏相结合形成亚艺术品,供给劳动者休息、解闷儿;互动将静态审美变成文化活动——这三种东西都是需要的。它们的并存,说明“现实主义”可以下定义了(虚构、理想、现实、批判)。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所谓“前所未有”,并非以前没有萌芽,而是说文学的根本之变其节点到了。

       郝:这个节点是“网络文学”的形成吗?

       王:是的。或者说,是“”网络文学”所代指的那个文化现象的完结。

       郝:我还是愿意“纠缠”一下“前所未有”。比如群众性的创作活动,过去有过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看不出它和今天“人人都是作家”这一文化现象有太大的区别呀?是不是你们理论家有意为之?

       王:绝对不是。“人人……”中作品的社会功用主要是对作者自己,纪实—歌颂这类作品对写作对象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都是和过去那种“群众性创作活动”所根本不同的。口语化的这种对话说不太准确,有理论兴趣的人请读一读我的文章。

      郝:据你的“十二条”,文学的这次变化是历史的必然,但很多人仍然转不过弯来。它有基础吗?

      王:当然有。请有理论基础的朋友读一读“让资本、劳动、技术竞相逬发活力”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述,然后多想一想。

      郝:谢谢!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