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民俗民艺 查看内容

郭海博:铁笔传神,铁皮子如何“打”动人心?

2018-8-9 09:46|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来自: 新华网

摘要: 郭海博说,完成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十几道工序,设计稿样、选材下料、拓稿、勾錾阴文轮廓、锤锻,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最终一幅栩栩如生、凹凸有致的铁板画就此诞生。其金属质感,尤其是那独有的雕塑语言所 ...

    新华网石家庄8月2日电(张鹏)从小爱画画儿的郭海博,儿时在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第一次领略了浮雕艺术的魅力并沉醉在这门艺术中。经过30年的摸索和努力,他和弟弟创造了在铁板上进行浮雕艺术的技法。他的作品在国家级大型美展上屡屡获奖,被人称为“郭氏铁板浮雕”。

 

    相关链接:燕赵艺术名家:郭氏铁板浮雕艺术传承人郭海博大师

 

搞铁板浮雕是一项很孤独的艺术

 

 

郭海博展示作品《小鹿头》。新华网 王立鹏摄

 

  郭海博最早开始接触的是泥塑和铜板浮雕,但是经过实践他发现泥塑易裂、不好保存,铜的价格又过于高,最终选择了用铁板进行艺术创作。

 

  由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和资料,也没有任何成品可以借鉴,因此在铁板上作画对于郭海博来说难度相当大。郭海博说,搞铁板浮雕是一项很孤独的艺术,每天是和冰冷的铁板、叮叮当当的声音作伴。

 

  “因为噪音很大,怕影响别人休息,我就用棉被把工作室所有的门窗堵住,夏天的时候屋里的温度能达到40多度。”郭海博说。


我对太行山区有着深厚感情

 

 

太行风情系列作品之《丑娃》。新华网 王立鹏摄

 

  郭海博的作品分为两类,一是太行风情系列;二是西藏风情系列。

 

  “我小的时候是在太行山区的涉县长大的,所以对太行山有深厚的感情。”郭海博说。在创作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太行山区尤其是河北这一带的风土民情,用铁板浮雕这种形式展现出来。

 

  郭海博太行风情系列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叫《丑娃》,这部作品取材于太行山的赞皇县。“当时我们在当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采风,看到一个穿着十分简朴、蹲在地上拿树枝写字的孩子,大家心里一酸。”郭海博说。这个孩子激发了郭海博的创作灵感,他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引起人们对大山里贫困儿童的关注。


完成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十几道工序

 


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郭海博发现并掌握了利用高温氧化在铁板浮雕上进行烧色处理的方法。新华网 王立鹏摄

 

  郭海博说,完成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十几道工序,设计稿样、选材下料、拓稿、勾錾阴文轮廓、锤锻,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最终一幅栩栩如生、凹凸有致的铁板画就此诞生。其金属质感,尤其是那独有的雕塑语言所表现出的特殊肌理,别有一种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

 

  为了给作品增加色彩,郭海博会用气焊、喷灯等工具对铁板实施加热着色的工艺。随着温度的变化,铁板逐渐生成出浅黄、暗黄、浅红、暗红、紫红、深蓝等多种颜色,非常好看。著名书法家启功对郭海博创作的铁板浮雕作品题了四字评语“铁笔传神”。


让铁板浮雕走进校园

 

 

郭海博与女儿郭默涵。新华网 王立鹏摄

 

  经过30年时间的摸索,郭海博创作出一套技法。这套技法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比如说石头、树的肌理有什么不同,人物或动物的毛发如何制作,棉袄和单衣应该如何拿捏等,都是有详细的技法的。”郭海博说。

 

  为了扩大铁板浮雕的影响力,近两年,郭海博一直在编写技法书,预计今年出版,届时会给铁板浮雕爱好者提供一个参考。此外,他开始致力于把铁板浮雕艺术带进校园,希望通过讲述、观赏、体验,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铁板浮雕这门艺术。(综合自新华网同名专题)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