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明德天地 > 查看正文

立德树人,求真创新

信息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11-01  发布者:admin
   摘 要: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新时期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探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 求真创新 未成年 思想道德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关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勇于创造、乐于进取、富有理想,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视角独特,情感丰富,追求独立,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尊重和认可。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 新时期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新特征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西方文化的汹涌而至,各种各样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在大社会氛围下,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由来已久;不少学校仍在高考指挥棒挥舞下,不得不实质性地进行着“应试教育”。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爱国主义缺失,对民族精神淡漠;并且独生子女群体逐渐扩大,他们中一些人从小到大受到“呵护”和“优待”,养成了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并重新审视未成年人身上表现出的思想道德品质特征。 
  我们可以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性、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需求的特殊性三个方面把握当代未成年人的特点。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我国当下未成年人群体中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有非常强的独立思考、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和关爱,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热爱集体,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是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自私的倾向,人际交往上习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良好的道德基础缺失,公德意识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道德基础是道德实践的根本和前提。一些未成年人道德基础不坚实,对道德准则缺乏基本的认识,他们对人生理想认识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现实生活中,突出地表现为公德意识差,不讲文明礼貌,不守社会公德,破坏公物,践踏公共设施,攀折花木,乱丢乱扔等等。 
  第二,不良的风气习惯增多,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渐远;现阶段,不少的未成年人把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抛之弃之,相反地,不良习气却越来越多地在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吃要讲品味,穿要讲名牌。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置于脑后,劳动拈轻怕重,卫生赚赃怕累,只顾享受,不讲奉献,只求索取,不愿付出。 
  第三,心理问题、不健康行为表现突出,甚至违法违纪;当下未成年人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为有的自私、任性,有的嫉妒心强,有的在家中有“小霸王”之称,有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漠不关心,有的做事缺乏耐性,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有的在青春期缺乏健康正确的心理引导,从而步入“早恋”的暗流。一部分未成年人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因而法制意识不强,处事方式简单,粗暴,甚至不自觉地陷入违法违纪的泥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育处于多种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理念、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统一,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通过满足其需要的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本,努力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坚持兴趣、需要与动力的统一。 
  二、 以立德树人为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观 
  中华民族有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传统美德。“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观指明了方向。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把“立德”作为我国未成年人的必修课,“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宽度。立德,即为如何做人的问题。古人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对于当代而言,道德虽然已成为一个名词,但是仍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行为准则,一层是这些准则在实际行动上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理解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是‘知’的方面;更必须在生活上遵循这准则而行动,这是‘行’的方面,必须具备两个方面,才可以称为是有道德的人。若立德于教育,则会尚德励志,弘扬正气,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把“树人”作为未成年人的人生主修课,不仅是未成年人阶段教育的主题,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体现是一种长度。所谓树人,是指培养人才的意思。人才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欲速则不达”,不能急于求成。“树人”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树人”只能是隔靴搔痒。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观,搞行政化的命令、或是工业化的“塑造”,这样或许可以制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立德树人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和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三、求真创新,建构多元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求真创新”的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我们坚持德育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注重实践,力求创新 ,适应新形势 ,增强时代感 ,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求真务实,实践体验 
  信念和道德理想的理论认知源于生活实践。引导和鼓励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他们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如此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明白我们的共同理想何以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可以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体验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易于接受的形式,创新主题班会、体验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把先进文化知识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各项实践活动,自觉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 
  (二)开拓创新,多措并举 
  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遵循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多措并举。可以组织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家风家训等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征文大赛、志愿服务、最美中国主题摄影等,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深刻领会“中国梦”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可以围绕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做文明公民等主题,对未成年人成长有紧密关系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公益宣传,通过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可以开展未成年人“颜色”教育,通过“红色”旅游教育、“蓝色”环保教育、“绿色”上网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 
  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业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陆士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误区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4,(8). 
  [3]罗国杰.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N].光明日报,2004(5) 
  [4]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2). 
  [5]唐华生,叶怀凡.师德、师理、师能:高校教师素质的内核[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1). 
  [6]吴德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教育研究,2008(7). 
  [7]李朝嵘.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等职业教育,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