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走江湖》读后感

2022-3-11 20:04|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边国政来自: 原创

摘要: 代 序 作家张文山先生将一大本打印文稿交给我时,着实吓了一跳,A4打印纸,正反两面,足有850页,心想,这足将“洒家”累倒。没想到读了几十页后,竟然放不下了,日夜颠倒地用了两天时间,一字不漏地读 ...


                     

                               

作家张文山先生将一大本打印文稿交给我时,着实吓了一跳,A4打印纸,正反两面,足有850页,心想,这足将“洒家”累倒。没想到读了几十页后,竟然放不下了,日夜颠倒地用了两天时间,一字不漏地读了一遍,于是,电话通知张文山:“这个序我愿意写。”为了写好这个序,随即又读了一遍。

《戏走江湖》写的是冀中平原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相关的长篇小说不胜枚举,《平原烈火》、《野火春风逗古城》、《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等。若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占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然而,这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做到了。

这部长篇小说不是以往抗战题材作品的翻版,也不是补缺拾遗,而是独具风姿,给冀中文学史平添了一抹难掩的亮色。更难能可贵的是《戏走江湖》又一次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弃之不用的理论瑰宝。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近一时期滥觞于文坛屏幕的抗日神剧,《戏走江湖》是有力的拨乱反正。

《戏走江湖》的故事始于1942年,地点是河北保定一带,故事从恒阳马家戏班逃难途中遭遇日寇轰炸,班主儿子马六场不幸遇难写起,一直写到抗美援朝胜利后马家戏班散而复聚的故事。期间,男主人公赵惟三机缘巧合地加入了马家戏班,使马家戏班的人物命运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大局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随着对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描写,《戏走江湖》的“戏”由此展开。

赵惟三受保定党组织的派遣,以“武丑”演员身份“入伙”马家戏班,依托这有一个走乡串镇的团体,在上级党组织指挥和地下游击队的大力配合下,赵惟三完成了一项项艰难的任务,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赵惟三本是上海人,自小投师学戏,练就一身功夫。大革命时期,在其兄长的引导下加入上海地下组织,曾担任过中央领导的保卫人员。抗战爆发后,在一次锄奸行动中暴露,被派往北方,先是在北平落脚,后转入当时的敌占区保定。

保定特委成立锄奸队,赵惟三任队长,地下工作者王九成任政委。赵惟三的亮相动作是前往马家戏班时,在保定城门口解救了马家戏班班主马四运的儿媳司慧卿,勒死了欲行不轨的日军小队长。自此以后,赵惟三的抗日壮举一件接着一件展开。每一件都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每一件都看似不可为而为之;每一件都出奇制胜又合理合情;把赵惟三的内在品质和执行能力表现的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诛杀汉奸刘宝兰;在日军医院营救游击队长陈超;伏击日寇宪兵队队长;毒杀无恶不作的汉奸钱万年等,一时间,令日伪军惊魂难安,让抗日民众交口称赞。尤其是在唐城的一场戏,先是盗取日寇的军用汽车,在路上营救了即将被杀的三位地下党员;又赶往唐城,劫持了大汉奸郑春喜;解救被捕的同志;利用郑春喜闯过敌人关卡,将一批药品运往山里的游击队等,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起到“一箭五雕”的结果,赢得了最后胜利。

赵惟三一系列传奇式的英雄行为,并非极度夸张和离谱,主要是因为作者对于赵惟三的历史出身,革命经验提前做了很扎实的铺垫。同时不忘交代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地下游击队的协同努力。赵惟三不是“独行侠”,而是党的忠诚战士和广大抗日英雄的杰出代表。使得赵惟三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孤胆英雄,与曾经流行荧屏的“雪豹”、“独狼”、“银狐”、“猎鹰”等人物截然不同。赵惟三的勇敢无畏,来自他的坚定信仰和纯洁党性,他的超强能力来自革命熔炉的锤炼和国恨家仇的激励。他是革命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是革命英雄的杰出代表,而非“蜘蛛侠”、“钢铁侠”一类的超人。

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赵惟三只是站在浪头,还有王九成、陈超英、燕建良、马十一、司慧卿、马四运、宋燕春、哑巴大叔、甚至王家驹和魏文雄等等。正是这一簇簇高低不同的浪花,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陷日本法西斯于灭顶之灾。

一部长篇小说当然少不了故事性,但人物的形象塑造才是作品的生命。《红楼梦》的不朽,在于宝黛的悲剧人生;《西游记》的不朽,在于唐僧师徒各自性格,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更是令人难以忘怀。《三国演义》的不朽,在于塑造了诸葛亮、桃园三雄、五虎上将、曹操、周瑜、黄盖等人物,以此改编的各种戏剧鲜活至今,经久不衰。

就一号人物赵惟三的形象塑造来说,《戏走江湖》是成功的。张文山用极为朴实的文字,近乎白描的写法,通过对赵惟三在一系列对付各类敌人的手段、处理不同状况时应对策略的描写,具体而鲜明地矗立起赵惟三这个高大形象。彰显了他的坚定信仰,他的临危不惧,他的机智灵活、他的胆略、意志、智慧。对于革命事业,他是种子,是导师,是引路者。对于敌人,他是匕首和子弹、是索命的“阎罗”,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他的这些品质,不是作者贴上去的标签,而是读者根据他的行为举动得出的结论。相对于前些年的“伤痕文学”之后泛滥的各种“探索”、“实验类”写作手法。什么“存在主义”、“荒诞主义”、“意识流”、“神怪小说”,《戏走江湖》则是提供了现实主义生命力的又一例证。

除了主人公之外,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数十人,在故事的架构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无论着墨或多或少,无不有声有色。在个性与时代大潮的冲撞中,由于各自的善因孽缘,最终落下悲喜不同的结果。

自从“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一观念盛行以来,任何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中长篇)总少不了男男女女之事,甚至几乎到了“无性不成书”的地步,读来如吞苍蝇。《戏走江湖》则一反俗流,在百万字的超长篇幅中,涉及风月的文字几乎没有,书中尽管有赵惟三与司慧卿、宋燕春及马十三的情感纠结,但终究是一盘好菜中的食盐,在整个故事中起到“点睛”之笔,成为了非有不可故事。这样处理,既符合那个外敌压境的时代,也符合赵惟三亡妻遗恨未泯,国仇家恨难平的精神状态。这不是不解风情的革命狂热,而是“国之将亡,何以家为”的高尚情操。

还有王家驹和魏文雄这两个人物的处理上,分寸掌握的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又表现了赵惟三党性的纯洁、人性的善良和策略上的远见。还有反面人物汉奸付新川,方继平、郑春喜等对手,都不是无能之辈,对手的狡诈和凶残,鲜明地反衬出胜利者赵惟三的智慧与手段。

说到《戏走江湖》的艺术特点,则不能不说作品的语言风格。一位作者的语言习惯能够形成特行独立的风格,是作者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张文山出版过的几部作品,直到这部《戏走江湖》,一以贯之地使用了其直白而又含蓄的语言、风趣而又不失庄重的个性而形成的特有语言风格。

《戏走江湖》的故事发生在保定一带,其小说语言也富有极强的地方色彩。用其地方性的日常用语,去讲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读来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按人制衣,按头置帽”的小说语言要素,张文山掌握了。作家艺术家要扎根于群众之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讲好中国的故事”,作家张文山做到了。

张文山年轻时曾是诗歌爱好者。为生计所迫,辞去工作,下海经商,打拼了十几年,算是实现了所谓“财富自由”。于是,旧习泛起,开始了舞文弄墨,先后出版了长篇纪实小说《苦旅》、民间故事集《光禄山传奇谜案》、长篇历史小说《大唐末帝》、长篇社会小说《村官村官》(下下两部)非虚构文学《我的开发历程》等作品。这部《戏走江湖》之后,还有作者在最近两年所创作长篇小说《官场逗》,长篇历史小说《大都风云》将陆续付梓。

张文山是个多产作家,其创作速度令人乍舌,几乎每年都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这对于一般俗流的作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与写几篇散文,凑几首歪诗而自称“作家”的那些人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生活的阅历和文化的积累,加上他常“四海云游”,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看社会的视角都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创作源泉。

掩卷之余,不仅将目光投向北京,投向天安门广场,投向不止一次敬过礼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看到了不只是高耸的碑尖,更在意它坚实的底座。赵惟三应该是接近碑尖的部分,更多的是赵长治、刘清远、王九成、哑巴大叔,包括那些无名无姓的民兵甲、民兵乙、学生甲、学生乙、群众甲,群众乙,他们在坚实的纪念碑的基座中,默默无声地看着我们,看我们有没有忘记初心。

今天是2022年的35日,全国人大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祖国各条战线上的精英聚在一起,商讨国家的大政方针。

又及: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一场战火在燃烧着,于是,我想说,秣兵历马,枕戈待旦,任何时候也不能看成“天方夜谭”。

此时此刻,《戏走江湖》这部弘扬爱国主义,歌颂抗日英雄的长篇小说,它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还用多说吗?

 边国政

                                        202235日于保利花园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分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