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刘剑新:自然天成的散文——品读刘亚荣《与鸟为邻》札记

2021-11-15 08:20|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忘记哪位名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我在酷暑难捱的伏天,品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印行的刘亚荣散文集《与鸟为邻》,就有这种明显的感觉。 亚荣是从蠡县走出来的一位饶有成就的散文家,和我 ...
忘记哪位名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我在酷暑难捱的伏天,品读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印行的刘亚荣散文集《与鸟为邻》,就有这种明显的感觉。

    
亚荣是从蠡县走出来的一位饶有成就的散文家,和我同乡。她做人内敛、低调、朴实、谦逊;作文朴素、平实、自然、亲切。她创作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故乡本土,蕴含着冀中蠡县农村的情采和风貌,饱和着冀中农村生活的神韵和风骨。我读她的这部散文集,不但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而且生发的缕缕情思与乡愁萦绕于脑际;心灵的青鸟,仿佛一下子飞到了久违的故乡,飞到了生机勃勃的潴龙河畔。

生活化乡土化口语化大众化,是亚荣用心进行描述的语言。“这不可替代的语言,显示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不可替代的语言,铸造出作家朴素的文采”。正因有着这样的个性色彩,读起来倍感亲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景,不存在隔感。而这,也正表现出亚荣的艺术功力,诚如著名作家王祥夫在为其书所作的序言《春芳历历新》中所说:“亚荣的散文读起来让人感到有趣,为文之轻松,为文之有趣的前提是需要作者的写作状态极为放松,而能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事。”
        
亚荣这部散文集共分四辑,收入散文作品30篇。第一辑“与鸟为邻”,无疑是她的“重头戏”。此辑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就是《与鸟为邻》。作者以小说化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人与鸟有趣的瓜葛和故事。通过那些趣味盎然的文字,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生活领地,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活的别趣。

散文贵在创新。二、三、四辑各有千秋,创新(包括第一辑在内)则是显而易见的共性。其共性,见之以文心与内核,见之以音色与韵律。《花果四题》是第二辑“葫芦船渡”的首篇。这篇洋洋万言的“写实的文字”(朱自清语),不乏“写意”的笔调,更不失“写实”的本色。作者熔娴熟的笔触、传神的细节、严谨的思维、凝炼的语言于一炉;纳桂花、柿子、杨梅和桃等四记于一体。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感人之深,动人之切。作者亚荣俨若一位默默耕耘的丹青妙手,为读者描绘出一轴动静相兼、声色灿然的立体画卷。
    
再看这辑“葫芦船渡”中的《鸣虫三章》。亚荣笔下的“三虫”,即蟋蟀、蝈蝈(俗名驴驹)和蝉(俗名知了)。文中写道,“同事耿凤曾经养过一只小蟋蟀,名唤小二”;“驴驹个子小声音不小,它振翅一曲,如小提琴悠扬,可以与蟋蟀的‘音乐’媲美”。她笔下的鸣蝉及其幼虫知了猴,也写得野趣横生,诗意斐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借用了齐白石大师的写意技法,兼及工笔的绘画语言,赋“三虫”以新的气质,新的意味,新的生命。照她自己的话说,“我觉得,世上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在自然界,人并不是救世主。”的确如此。
       
水是故乡的命脉,水是故乡的标识。《水坑记》《潴龙河绝唱》《葫芦船渡》《摆渡的舅爷》等篇章,在这部散文集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小说化的语言,辅之以诗的意象,描述水的渊源,描述发生于故乡的一系列故事。若论作品的主体形象,和她笔下所有的篇章一样,乃是人物形象,尤其是自己的家人和交往密切的亲朋好友。
      
纵观刘亚荣《与鸟为邻》全集,极具地域性色彩。书中编入的作品,大都刊发于国内多家报章杂志,而且不少篇章,受到知名作家或资深学者的首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有无数粉丝走进山东高密乡,遍访其小说中描摹的人和掌故。我深深相信,随着亚荣《与鸟为邻》的出版发行,也将有不少读者走进冀中革命老区蠡县鲍墟乡,遍访她笔下的人和故事。 
                                   
2021年7月28日于涿州

(原文刊发《人物周报》2021年11月5日)

【作者简介】刘剑新,河北蠡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于《当代华文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当代人》《河北作家》《中国妇女报》《燕赵都市报》《书脉周刊》等报刊。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