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散文:父亲,您就是子女眼中塞罕坝——

2021-4-18 13:49|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司 娜来自: 原创

摘要: 清晨醒来,嘴角挂着甜蜜微笑。“笑一笑,站好!”——“预备——”摄影师一声令下——“茄子!”老少四辈30多人齐声大喊,惊飞了树上的喜鹊。“咔嚓!”快门按下,一张清明立碑祭祖家族大合影出炉了。这是睡梦中场景 ...
   清晨醒来,嘴角挂着甜蜜微笑。“笑一笑,站好!”——“预备——”摄影师一声令下——“茄子!”老少四辈30多人齐声大喊,惊飞了树上的喜鹊。

   “咔嚓!”快门按下,一张清明立碑祭祖家族大合影出炉了。

   这是睡梦中场景。不知多少回,我总在睡梦中甜蜜笑醒。

   长期来: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人到中年的我。直到2021年4月5日这张大合影的洗出塑封,才彻底了结了我的夙愿。


  人妻、母亲、儿媳、职员,这些身份统统给我的日常贴上了花花绿绿的标签。但唯独漏下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女儿!——是的!我是我父母的女儿!第四个女儿!塞罕坝的女儿!

  那么,我的父母呢?——遗憾,他们早已仙逝了。


   司广生(1923.10.5——1979.10.5),国高文化,满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六合店村。1951年二板林场始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县林业局、孟滦林管局、机械林场。1979年中秋,卒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任上,享年56岁。

   这是今年清明新立在老家六合店村山坡我父亲墓地上的碑文,特意请承德著名书法家彭淑芳老师写的隶书,一同埋葬的还有我的母亲边丽荣,林业家属,一对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奋斗一生的老人,父亲比母亲年长9岁。



   我父亲司广生解放前念私塾出身,几个大爷扛长活供他念书,极其不易,所以父亲格外珍惜。父亲毛笔字写得很好,小楷很漂亮。幼年印象里,逢年过节,家里土炕八仙桌上是父亲铺展红纸给林场职工书写的各种春联,我们小孩则是地下撒欢儿递上递下。

   解放前,父亲由于有文化,十八、九岁时跟当时大地主打赢了一场土地官司,被地主怀恨在心,勾结日本人,陷害入狱,关进热河监狱,受酷刑,寒冬腊月在避暑山庄里採藕,落下了病跟儿。出狱后,由于识文断字,人也精神,又给伪满政府做过几年警察文书。这些本是迫于生计,却成了历次运动渡不过去的劫。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1962年建场的,而我父亲1957年,就来到了机械林场的前身坝上小林场,先后在新拨林业站任站长,阴河分场任职。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后,父亲调任总场任老场长刘文仕秘书。1963——1964年,父亲转调大唤起分场任养鹿厂厂长。期间,轰轰烈烈的全国四清运动开始了,1964——1965年,父亲又被抽调承德地委隆化县四清工作队任指导员。

   文革中,父亲被关进“牛棚”,和刘文仕、李兴源等人一同关押改造,一关就是好几年。


   七十年代初,父亲得到平反,先后任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分场驻三乡公社林业助理,三乡林场副厂长。1978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大修厂在坝下围场县城河东成立,父亲被总场调到坝下县城,担任主管基建副厂长,直至次年1979年中秋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6岁,正值英年。

   至今,当初我父亲主管建设的住宅区平房、河东大桥还在,我的侄儿结婚还住在老房里,这是我父亲留给我们子女的唯一一处遗产。

   在塞罕坝展览馆,有369名第一代创业人集体展牌,这其中就有我的父亲。每次观展,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历史是不会忘记跋涉者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国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业。

   如今,“地球卫士”塞罕坝火了,这是三代林业人艰苦卓绝,不息奋斗结果。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家人大多离开林业,唯独我的二兄长至今还留在莫里莫望火楼巡山,虽然快退休了,但对那一片山林仍情有独钟。每年他采摘下来送给亲人们的山韭菜、野蘑菇、黄花,是我一家人对林场割舍不断的情结。

   身处旅游区,每年我都要带各地朋友上坝旅游观光。车轮滚滚,穿梭林海,而我总能在那绿油油高大整齐的松树林里,一眼就望到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人躬身栽树劳作的背影;亦或父亲擦着汗,满脸自豪地向我和游人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父亲的身影是跳跃着的,随着林间油路的延伸,时而隐身,时而忽现,像俏皮的小孩在林间和我捉迷藏。

   “塞罕坝”——这令我悲喜交加的字眼,烙印我灵魂深处怎么也抹不去啊!


   2016年7月25——26日,“圆梦塞罕坝,共叙两代情”,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人子女大聚会在优秀林二代张利民和刘承丰(刘文仕之子)二位兄长积极牵头操办下,隆重在坝上礼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少四代林业人和子女200多人参加。时年90岁的老场长刘文仕带着外孙四代参加;原省林业厅老厅长时年83岁的李兴源老人带着老伴宫丽云阿姨参加;我家65岁长姐带着12岁的孙女、二兄长、我,一共老少四人参加。

   这个时隔四十年的林业人大聚会,“拖家带口”,盛况空前。林业老人和子弟们见到刘老场长,深情相拥,热泪滚滚。这一刻,往昔所有的心酸、委屈、艰辛、恩怨都瞬间烟消云散,化作幸福和喜悦的泪水。

   承德电视台进行了新闻报道,我则受命带领本地三名摄影师负责新闻宣传,制作了纪录片,我写的脚本《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

   这题名是刘文仕老人亲笔写的,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2016年盛夏的大聚会结束后,我冲洗完200多人大合影,兴冲冲给刘叔叔送去,结果宾馆人员说他们一家退房刚走。连忙打电话,得知车已开上高速,到蓝旗卡伦服务区等我。我二话不说,驱车就赶。半小时后赶到卡伦服务区,送去大合影照片。时近中午,烈日炎炎下,请刘文仕叔叔给我题词(聚会时带着摄影师忙着跟踪拍摄,没时间,晚上又怕打扰他老人家休息)。于是,由张利民大哥题词,刘叔叔书写的“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几个珍贵油笔字体,就在服务区清洁桶盖上完成了。我如获至宝,感觉重若千斤,珍藏至今。

   我的父亲早已仙逝,所以再见到他老人家的并肩战友刘文仕、李兴源叔叔就格外亲切。长期来,《叫一声刘文仕:我的爸爸》——这标题一直是我埋藏心底的秘密呼唤。

   他们那代塞罕坝林业创始人,住马架子窝棚,啃棒子面窝窝头,嚼咸菜疙瘩,灌背壶凉水,穿毡疙瘩,戴风镜狗皮帽——他们是一堵堵铜墙铁壁,阻挡住了肆虐祖国首都北京的风沙;他们是一座座群雕像,巍峨矗立在林业人子孙后代的心中;他们是一杆杆鲜艳的红旗,猎猎飘扬在祖国的上空,令炎黄子孙仰望。

   如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十二字是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

   时值建党100周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父亲1955年入党,求真务实,正直无私是他们那代人真实写照。作为子女和后来者,通过这次清明家族立碑,更坚定了良好家风的传承,尤其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

   正是:一座丰碑立塞罕,塞罕精神代代传!

2021.4.15


   作者简介:司娜,女,满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盟盟员,自治县第七届政协委员。本科学历。现供职于围场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专职创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