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何永利诗词文学研究集《词牌传奇》之十四:声声慢

2021-4-15 09:47|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宋治平十三年,一位美丽的白衣女子站在杭州的竹竿巷口。她身材修长,乌发如瀑流般在风中轻轻拂动,纤手捧起一管紫玉箫儿,贴在红润的樱口上轻轻地吹着,那飘逸的音韵行云流水般袅袅地在空中回旋,一会儿呜呜咽咽如诉 ...

宋治平十三年,一位美丽的白衣女子站在杭州的竹竿巷口。她身材修长,乌发如瀑流般在风中轻轻拂动,纤手捧起一管紫玉箫儿,贴在红润的樱口上轻轻地吹着,那飘逸的音韵行云流水般袅袅地在空中回旋,一会儿呜呜咽咽如诉如泣,一会儿高亢激越古朴厚重,像被喜怒哀乐浸染过的岁月在倾诉着衷肠,让人体味到人生的沉重和蹉跎,体味到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恋,似乎在绵绵不断地呼唤着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深邃……


就这样,她不停的吹啊,吹啊,从早晨吹到了黄昏。尽管,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驻足观看,还有一位好心的婆婆端了一碗水轻轻放在她身边,但她的柳眉秀目,不曾抬动一下,只顾沉浸在曲子里,直到忘情的箫孔被抚弄着流下了眼泪,终于,在暮蔼的薄纱里,她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已经躺在了软软的床上,她惊讶地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简直以为自己是在梦中,是他,就是他啊,“无咎,真的是你吗?”她伸手去摸索,他笑着拉住了她微微颤抖的手,“你,是不是叫荣奴?”姑娘点点头,“怎么真的是你啊?我回家刚到巷口,看到你昏倒在地上,就把你抱回到家中,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荣奴轻轻的啜泣着没有回答,是啊,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找他有多苦,自从一个月前在“柳风鸣”见过他,与他合奏婉唱后,便深深的迷上了他。她听说了他很多如同传奇般的故事:十七岁就折服了大文豪苏轼,为招待他,她竟然想出用木盆装满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用水色花容来消暑驱热。他出口成章,所作《七述》杭州城妇孺皆知,柳巷花街无人不唱。好一个英俊少年,连纨绔风流弟子都以认识他为荣啊!自从那次邂逅,她便寝食不安,夜不能寐;他那白芙蓉般苍白的面庞在自己眼中如梦似幻,她向隅而泣,这世上有谁知道自己的悲伤与心愿?她多么想能化成一管紫玉箫,让他抚在唇前,让他肺腑的气息穿过自己的身体汩汩而流,在那极具魅力的箫音中行云流水般飘荡,在箫声中变成他的一根骨头,一块肉,一根发丝,一缕柔魂……她真的消魂了,觉得没有他自己再也活不下去了,所以决定去找他,找勾走自己魂魄的这个叫做晁补之的人,那个能诗善文精通音律,重情重义的才子。于是,她逃了出来,诺大的杭州,繁华落尽,她踟蹰在街头,终日寻找,如何才能找到这个朝思慕想的爱人?后来,终于打问到他家在竹竿巷一带,便毅然来此,以箫寻君。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不但找到了她,还被他救回了家中,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的幸福和激动,眼泪扑簌簌落下,放声哭泣起来。

晁补之从她的眸子里读懂了这一切,面对她的泪水,有些手足无措,他喃喃地说:“你受苦了,在这里住些日子,我送你回家。”荣奴猛地扑到他的怀里:“不,我死都不会离开你,我不走!”是啊,为了找到他,荣奴受了多少苦,她寻寻觅觅,冷冷凄凄,抱定了粉身碎骨的决心,怎么能再离开呢?她跪下了,四肢伏地,头也深深的拜了下去。晁补之“唉”了一声,慢慢地扶起了她,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叫做荣奴的女子。


在宋代,收养婢女是不受限制的。从太祖皇帝起,为了拉拢大臣,不断提供优惠政策,让他们在温柔乡里安逸享受而不生异心,不但给在野和下野的官员以丰厚的待遇,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是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蓄养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而此时的晁补之和荣奴,一个是功名未就尚未婚配,一个是官家柳巷歌妓,尚未脱籍。晁补之此时仅是富家子弟,并无经济实力买下荣奴。所以荣奴只能以婢女的身份在晁家住了下来。


以后的日子,他们甚是幸福,你唱我合,拨弦吹箫,牵手共吟,在描眉画唇,诗词歌赋的梦幻里品味生活。与朋友相聚,晁补之便让荣奴出来唱词侑觞助饮。秋月清风,长箫婉啭,荣奴一袭白衣,迎风而立,飘飘欲仙,在晁补之眼里,荣奴是那样卓然不群;荣奴眼中,他也是那样玉树临风。爱,就像彼此落进对方眼睛里,不疼,不痒,只是滋润和舒适。荣奴的声色每次都赢得众人喝彩称赞,日子久了,晁补之有一美色擅箫的消息,在杭州城里不胫而走,顿时很多风流才子找来交往结识,有的官员也带着自己的出色的家妓来和荣奴一比。但每次聚过后,他们都觉得相形见绌,感到没有人能比得上荣奴,她骨子里的清风洁气是那一般歌女所不能及的。所以常常在笙歌艳舞之后,晁补之把她拥在怀里言道:“我无咎修的几世福气,得此佳丽?”

但荣奴心里却战栗着,她有一种感觉,幸福何其短暂,恐不能天长地久。她怕,怕终有一天有人会找来,让她去过那孤零零的生活,她不知这缘分何时到期,老天将如何让他们别离,她终日提心吊胆地。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两年后的一天,那天早晨,淡雾迷蒙,她早早醒来,便有一种预感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果然,不一会儿,晁补之告诉他司隶校尉已到门外。她在内室听着他们的谈话。果然,司隶校尉是为她而来。他告诉晁补之,“柳风鸣”已经告到官府,说荣奴是本坊逃妓,要求治罪。这消息如同青天霹雳把晁补之惊呆了,他婉言恳求司隶校尉能放她一马,容后商量。可司隶校尉哪里肯允,他直言告白:“荣奴本是官府入籍艺妓,私逃乃是要重重治罪的,若不是你乃杭州名士,得知州王方平美言,少不了也得以私匿逃奴吃官司。”他不曾有半分开脱,执意要带走荣奴,晁补之无奈,他哭了,慢慢地走进了内室。


荣奴跪了下来,她抽泣着说:“无咎啊,我的心为你而生,为你而碎,也会为你而死,你别为难了,我跟他们走就是。”接着,站起来转身来到镜前,呆呆地盯了自己影子半晌,将手慢慢伸上头顶,摘下玉胜,将那发髻猛地抖开,乌瀑长垂,颤抖着回到了来时的模样。
她用手拢了一下发帘,把紫玉箫轻轻地放在晁补之的枕边,“无咎,我不在了,你要保重自己,以后就让这管箫来陪伴你吧,看到她,你就当作我吧。”说完,撩帘出去了。


当她跟随司隶校尉和众衙役刚要出大门的时候,只见晁补之疯了似地撞出门来,一把拉住了她,说:“荣奴,无咎该死,好恨自己连个心爱女子都保护不了啊。”两个人相拥在一起大哭。晁补之轻轻的抚摸着荣奴乌黑的长发,慢慢把它们盘到了头顶,挽成了秀髻,双手颤抖着帮她戴上了玉步摇和玉插梳,口中悲愤地吟道:“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图片


吟毕,掩面痛哭。那荣奴亦是眼眸凄惨,凄凄问道:“无咎,荣奴记下了,有你送我的词,此生足矣。请郎君为此词命名。”


晁补之言道:“无咎实不愿梳完这头,实不愿戴上这玉胜放你出门,唉,也罢,就唤做‘胜胜慢’吧。”


看官,这唐时将那玉制的发饰称为“玉胜”。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自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西王母。”郭璞注曰:“胜,玉胜也”。此为《胜胜慢》来由,后人多有不识,多解“胜”字不通。累本词名多有谬传,以此引证。


闲话少叙,此番动静,已经惊动了不少好事之人,亦有不少与晁补之相近的文人墨客赶来,顿时乌压压挤满了街巷,虽然有衙役把守进不得门来,但有不少好事之徒与柳梢房壁之处将内中发生情景端详仔细。晁补之本是精通音律诗词歌赋的大才,此时悲愤顿起,灵感涌动,词句十分感人,有人便一字不漏地录了下来,再配上仙吕之调演唱,此曲顿时风靡了整个杭州。


《胜胜慢》词牌产生的经过讲完了,晁补之那时是靠父母养活读书为业,没有一点经济力量去救荣奴,与父恳求也只能被训斥告终。无奈下,带着伤心只身去了京城,次年考为进士。但他从没有忘记过荣奴,后来荣奴被发籍到扬州。他打问到后匆匆去相会,荣奴言自己已在勾栏院失身,不肯玷污他,执意不容他为自己赎身,流泪一别。多少年晁补之心里都觉得愧疚而放不下她。晁补之有一首著名的《宴桃园》,就是讲述的后来与荣奴相会的这段故事:
“往岁真源谪去,红泪扬州留住,饮罢一帆东,去入焚江寒雨。无绪!无绪!今夜秦淮泊处。”


《胜胜慢》不只是单纯讲述了晁补之一段凄楚的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在词曲上他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喜欢填写长调慢曲。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他用《胜胜慢》为词名,投入的是真正的感情,所以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一般的慢曲要来得更加缠绵绮丽。就这样,本曲将他的才华和故事一直传流了下来,直到了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之竹山,人称“竹山先生”,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词家”。有“长短句之长城”之称。


他出身于义兴巨族,乃祖为蒋之奇。之奇曾因受恩于欧阳修又诬陷欧阳修“帷簿不修”而遭人非议。但他举贤良方正,工作认真,为国尽忠,却也是公认的。《宋史蒋之奇传》这样评价他:“孜孜以人物为己任,在闽荐处士陈烈,在淮南荐孝子徐积,每行部至,必造之”。


其子蒋璨,字宣卿。蒋璨以“善书”闻名于绍兴时期。他做淮南路转运副使时,上书解救岳飞,忤犯秦桧,罢官归家,闲废十年余。《宋史》卷二十二上记载:“蒋璨为淮南路转运副使。璨不为秦桧所喜,自镇江罢去,为祠官者十二年。”宋陈槱《负暄野录》卷上也记载:“蒋宣卿待制璨,绍兴中以善书著名,因救解岳侯,遂忤秦相,讽言者论罢,闲废十年。一日忽报有中使至其家。时秦尚当国,老幼惊惶,虑有不测。”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在岳飞蒙冤的时候,朝中官员都怕牵连上自己,唯一不顾一切地站出来为他辩冤的人就是蒋璨,这需要何等的气魄,由此也可以得知秦桧会怎样的恨他。这样,整个家族恐怕秦桧报复,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地生活,也就必然会牵连上家族之恨。蒋捷则是蒋璨的后人,在历史上,蒋门一直是宋廷的忠臣良将。故蒋家后人以国恨家仇所系不肯仕元。


蒋捷少年时享尽荣华富贵,虽然得中进士。但还没来得及任职,元兵就攻破了临安,南宋灭亡后,蒋捷失去了依附的故国,也失去了“深阁帘垂绣”的幸福家庭,变得一无所有,只得四处流浪,为生计东奔西走,足迹主要在苏州、余杭一带。在南宋时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南宋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而经历元朝战乱之后,一切都是萧瑟混乱。蒋捷一路逃亡,生活窘迫,经常是“枯荷包冷饭”;忍受凄风苦雨,没有盼头,回家无门,自觉还不如一只寒鸦。他经常为乡翁抄写牛经,以换口饭吃,生活过得相当凄惨。后来他干脆混迹渔樵,隐姓埋名,生活特别贫困。有学者考证,说他曾为诗人许谦算命,许谦曾以诗回赠。那段时间,他做了一个民间相士,浪迹江湖混饭吃。他看破了红尘,既断绝了与朝廷的关系,也断绝了与其他文人的交往,甚至与当时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都没有交往。他从不记录自己的生平事迹,别人也少有记载,彻底成了一个“隐士”。


蒋捷匿迹江湖,不是没有机会出仕。元成宗大德年间,宪使臧梦解、陆砱等人,因敬仰蒋捷的文采,特向朝廷推荐,元蒙朝廷也愿意给他官职。但蒋捷很坚决地拒绝了,“抱节终身”,终其一生,不肯仕元。


深怀亡国之痛的蒋捷后来终于得偿所愿,隐居到了太湖的竹山,时人敬仰其节气,尊称为“竹山先生”。他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晚年隐居竹山,卒年不详,也遂了他一生忠诚,坚守气节。虽然这种愚忠思想未免迂腐,不过这倒也彰显他可爱的一面,也因着这个缘故,蒋捷那流传于世的诗歌中具备了最有说服力的思想内核。

由于以上经历,也造就了蒋捷诗词的特点,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他的作品传世,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有《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史达祖)较贞,视梦窗(吴文英)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许多词作,都表现出作者怀念故国的心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如:“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贺新郎•甚矣君狂》、《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后人又称其为“樱桃进士”。蒋捷有《竹山词》、《小学详断》等著作传世。


对竹山词的评介,前人亦有不少分歧,褒者虽众,贬者也不乏其人。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诗作与心情和个人经历有关,他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年少的轻狂早已经被历史生生地撕裂在过去的记忆里;壮年流浪的生涯犹如一只孤飞的大雁;后来隐居竹山,却是鬓已星星。他做过进士,也有过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的灭亡使得他很多梦想随之破灭。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诗风焉能相同,前后判然如若两人,读来禁不住令人感慨万端。这是他所谓前雅后俗的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二者,大从词派来辨别,分析他到底是辛派、还是姜派之论。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蒋捷属于姜派词人,在咏物写景词上还是主要学习姜夔,借景抒情,托物寓意,以淡笔结浓情,所以抒情小词有独创之处,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意趣,但其作品又多有创新。虽然有的词如“贺新郎”相似于豪放派,但他的爱国词与辛派词有很大不同,他是从自己的经历中述写国破家亡、离愁别恨,寓悲愤于柔婉,虽然也是充满着沉痛的故国之思,词中却无苦大愁深、壮怀激烈之气,有的只是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转换的哀愁和惋叹。他的小词,常常在低沉暗淡的情调之余,振起一笔,开扩意境,使这种忧愁苦闷不至于过分沉抑、悲凉。由于蒋捷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趋于多样化,与南宋末年的社会变化以至引起的词风多样化转变是一致的。当然,因才力所限,蒋捷未能熔铸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导风格,最终仅是一位百炼未能成钢的“杂家”。但这些,并不妨碍他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词人。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出了他心中的《声声慢》。可以这样说,他对于晁补之的那首哀婉凄楚的《胜胜慢》是耳熟能详的,在离合之痛后他读到的《胜胜慢》,更能引起他的愤懑和共鸣。他的离合哀愁与晁补之的不同,是人生的、家族的、国家的、民族的。所以显得更有意义,一个玉饰的“胜”焉能表达这种情感呢,于是,他毅然改做了“声”字,将这心底之声、忧国忧民之声疾笔纸间,付于国家民族之秋的描写:《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秋声凄然,几十年曲折坎坷的人生,在蒋捷的笔下,化做了一声清叹,一句句看似平常实则断肠的秋景描述,是倾诉着人间无情,那秋声若花、若叶、若雨、若风若雁,分明是一个孤独飘零的灵魂在道白。咀嚼着诗词,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在那竹山的苍茫里,一颗永远无法安宁的心灵长夜无眠,秋悄然来到了,那声音是如此的凄惨,悲哀和无奈,紧紧被揪住的心告诉我们:这茕然的秋声,哪里是一首词啊,分明是作者眼中一滴滴晶莹的泪珠。只要有心去数一数,便知道了这首《秋声》到底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它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当年,在幽深的竹山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这是国家多事之秋啊,这声音可比什么秋风秋雨中的更声更令人惊心。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使《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可这个《声声慢》里的情远比晁补之的情要大上万倍,因为他描述的是家国之情、民族之情,是人生不得不慢行悲伤的一首哀乐。

后代作品中,《声声慢》佳作甚多,最出名的要数李清照的《声声慢》,以至于很多人读到这个词牌,只知清照,不晓晁蒋。可见清照于本词的贡献和影响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在这里,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