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名人 查看内容

评论:把文学当花种的女人——读孙晓平的散文集《一亩心田》

2020-12-9 13:05|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李树伟来自: 原创

摘要: 也许我是地质测绘高级工程师的缘故,也许我是理科毕业生的缘故。我对文学作品的点评,一贯主张,评价一位作家、评论一部作品,应该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坐标系里,这坐标系,既有时代的纵度,也要有地域的广度,同时, ...

          


      也许我是地质测绘高级工程师的缘故,也许我是理科毕业生的缘故。我对文学作品的点评,一贯主张,评价一位作家、评论一部作品,应该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坐标系里,这坐标系,既有时代的纵度,也要有地域的广度,同时,也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高度。
     我为啥说,孙晓平是一位把文学当成花养的女人,就是因为,她二十年如一日,在自己《一亩心田》里浇水、施肥,种植自己的希望。都说有文学修养的女人最有韵味,这话一点都没错,孙晓平也是在给文学浇水、施肥的时候,不经意间培养了女人的睿智和韵味。品读孙晓平的《一亩心田》里所描述的生活,平淡的像刚刚出土的花草,头上顶着露珠,诱人心扉。随着故事情节的延伸,开始拔节、长满了花骨朵儿。
      其实,每个有理想的人,他们心里都装着一个梦。
      这个梦,就像一颗种子,而孙晓平心里的这颗种子,就是文学,用它来种点什么呢?
      孙晓平却选择了,种桃种李种春风,在她的那块《一亩心田》里,是开尽梨花春又来啊!
      孙晓平是在把沉重的生命话题,表述的纯洁自然,没有半点的渲染,更没有怨天尤人的赘言,简单的像花开花落,更像一位韵味十足的女子,飘飘然的像一位绘画大师的杰作。
      第一辑云端的青春,让我嗅到,青春在尽情地飘舞,胸心里的憧憬,无法选择幸福的道路,时不时,让我猜想“小家碧玉”的不易。假如,孙晓平像余秋雨、于丹生长在大户人家,会是怎样的青春呢?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个瘦弱的女子,她没有一句抱怨,只是虔诚地怀揣文学之梦,以一本抒情诗为媒,在自己那《一亩心田》里,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唯雪茫茫,唯思茫茫的天地之间,把自己开成一朵灿烂的小花,让读者羡慕,让文友感悟:那是孙晓平心里的一个,永远不醒的文学梦。
      在青春期的骚动下,在孙晓平稚嫩身躯里已经树立起:读书是一个人终身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通过读书,她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
      于是,孙晓平在读书中,找到了自己停泊的港湾。一位爱读诗书的打工者、军人、退伍军人成为这个女人的依靠,在亲朋好友的反对下,在风雨萧条中,叼草搭建属于自己的家。婚后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富裕生活却不失人的感情。孙晓平的富有实则是她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在孙晓平个人生活的路上,总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雨,总会尝到很多艰辛和困难。风雨能够磨练孙晓平的性情,从此成了“系着围裙的女人”,为了寻找生存的面包,会让孙晓平变得更加从容和坦然。
      特别是聪明才智,爱读书的大头儿子和为“面包”奔波劳碌而丢掉读书时间的小头爸爸,给了孙晓平一个撬动文学的支点,让停泊在这个港湾里生活的孙晓平,在希望中不断靠近最初的梦想。
      我经常跟朋友说,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描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贫困的生活,让孙晓平更加坚强,通过自考获得大专文凭,通过夫妻俩共同奋斗,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这些生活的历练,让孙晓平深深感悟道,在坎坷的尘世间,只有爱,才能慰籍灵魂,真可谓: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只有把理想终其一生的人,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大路……
      于是,便有了《一书之缘》成为人妇的因缘,有了两人终日缠绵之后,又演绎出《生命的奇迹》,从此,一个充满理想的小姑娘,成为整天系着围裙的为人之母,在贫穷的日子里,孙晓平搂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站在低矮的茅舍里,积攒起小小的书架,一家人没有一丝抱怨,共同扬起精神的风帆,眺望着远方……
      于是,就实现了《门前花树》的愿望,没见过门前种狗尾巴花的英雄,更没有会侍弄君子兰的人,未见就有君子的高尚品行的感悟。让我在品读《一亩心田》的时候,真看到了那颗拔高到屋檐下的花中之树了,这颗狗尾巴花幸福地在平凡又温馨的生活中摇曳着花香。
      在《成长的脚印儿》我读出了泪水,读出了一个孩子在母亲正确引导下的茁壮成长,读出了母亲的期望。清纯唯美的倾诉,让我老泪从横,多么不容易的女人,用清心的文字,记录着平凡的人生。经过十年打拼终于有了一窗光亮为自己而明的新房子,那种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喜悦跃然纸上。大奔与三轮车只差一个轱辘的呐喊,是对人间博爱的呼唤。
      孙晓平的这本散文集《一亩心田》,关注的是现代人在生存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孙晓平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二十多年的不懈追求,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写作能以积极的态度,给我带来以下的思考和结论:
      1、赋予了自然的灵性。
      在孙晓平的笔下,所有的花、草、树、虫,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每个生命,都自有其独特的灵魂。
      2、语言质朴典雅。
      孙晓平的散文语言有种浪漫的气息,尽管文字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读过后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典。
      3、饱含佛理禅宗。
      读她的《知恩与感恩》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有沈从文、孙犁、林清玄等大师的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文学艺术和朴素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4、以小见大,虚实交映。
     孙晓平的这本《一亩心田》,通篇关注的是自己的足迹,关注的是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姥姥、父亲、同事、朋友,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巴金等作家不同的是,她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
      5、节奏明快,柔中带刚。
      林清玄说过:“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孙晓平的散文语言柔中带刺,一句一句的组合起来灵动而又铿锵有力。准确表达了句子的意蕴,富有节奏,酣畅淋漓。
      所以说,文学不仅纪念着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在创造着理想、创造着生活,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离不开文学的创造。
      由此,孙晓平的这本《一亩心田》,给我带来的思考是,文学与生命的意义,她在诠释,文学实际上正在满足着生命的需求、满足着人生的需要、弥补着人生的某些缺憾。
      因为,天地之间,谁都是过客,无论多么美好、多么充实的生活,你在经历它的时候它也正在逝去。
      所以,孙晓平是把文学变成了生命的一个遗存,变成了人生的一个痕迹,变成了对时光的一个挽留,变成了对自己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的纪念。也就是说,人类的寿命是有限,而文学的纪念性,却是能永存的。
      我必须给孙晓平点赞,向孙晓平学习!必须要仔细拜读和研究,争取把这本如此优秀的散文集,推荐给更多的文友去品读和欣赏。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