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刘剑新评论:一部至真至美的时代笔记——读宁雨《女儿蓝》

2020-9-3 15:54|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寒冬长夜,我借着台灯的青光,拜读宁雨姐惠赠的《女儿蓝》。这部释放着淡淡清芬的散文集,宛若和煦的春风,温暖着我的心扉,同时也感到了她那跳动的心声。(一)“新闻结束的地方,恰恰是文学出发的地方”(邱华栋语 ...

 

寒冬长夜,我借着台灯的青光,拜读宁雨姐惠赠的《女儿蓝》。这部释放着淡淡清芬的散文集,宛若和煦的春风,温暖着我的心扉,同时也感到了她那跳动的心声。

 

(一)

 

“新闻结束的地方,恰恰是文学出发的地方”(邱华栋语)。作家宁雨的笔耕实践,就是鲜明的例证。

 

宁雨走出高等学府,便“到报社做了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使她“直面世界的混沌与清朗、丑恶与善良、麻木与热诚、悲哀与欢欣、挫败与奋争”。那些“被‘本报讯’忽略的细枝末节,那些被新闻关在门外的小故事、小人物,如同一块块的白色贝壳,如此美丽地寂寂于河滩的暖阳里”(见宁雨《自序》)。宁雨正因拥有这笔雄厚的精神财富,加之以她那深湛的文学修养,卓异的艺术潜质,所以,一经涉足散文,迅即呈现出厚积而喷发的创作态势。短短的几个春秋,便向读者奉献出这部厚重的,堪称美文的散文集《女儿蓝》。

 

(二)

 

作家宁雨自称《女儿蓝》“是一本私人书写的时代笔记”。的确,文集中的所有篇章,无不蕴涵着或浓或淡的时代的某些元素。然而,这不是一般的时代笔记,而是跳着诗人和哲人的情思,感知独特,颇有新意的一部至真至美的时代笔记。

 

这部“时代笔记”,首先见之于对故乡情怀的描摹。冀中的肃宁是她的故乡,是她心目中永不褪色的伊甸园。那里有她重重叠叠的脚印;有她的许多亲人,尤其抚育她成长的母亲和姥姥。那里的庙会,乡间小调,以及老槐树、古梨林、熟季花、白贝壳等等,都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成为她“心灵中的宝贝”(巴金语)。她以娴熟的史笔和诗笔,描述故乡的人和事物,投之以真情,赋之以实感。《那棵老槐树》《酱坛儿》《熟季花的况味》《黑香蕉》等,尤其写得感人动人而摄人。

 

这部“时代笔记”的第二辑,大抵属于抒情小品。《冬夜》《飞来的野树》《千年后,你依然是那株草》《仰望星空》《元宵听雨》《最是细雨红蓼》等篇章,近似散文诗,或可称为诗的散文。这些小品,很有意味,给人以难得的审美享受。作家宁雨总是在自己的笔耕园地,“播种着真的绿叶善的鲜花美的果实”。

 

组章“食无邪”,是谈美食文化的随笔,也是与美食的对话。这组作品,“熔生活、知识、理趣于一炉,纳情思、智慧、哲理于一体”,随而不散,笔致随意。《醋溜白菜帮儿》《食无邪》《一百二十八级冷面》等,是这辑作品的佼佼者。阅读这辑作品,不但获得诗性的生活知识,而且感受到浓郁的审美雅趣。

 

最后一辑,依然是至真至美的辞章。限于篇幅,只对《沕沕水遇雨》,谈谈我的读感。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体散文,是宁雨创作中的又一强项。她独游名山秀水,先是巧遇边绣花边售山货的银发老奶奶;后又巧遇山雨。她置身于山雨画屏,浮想联翩,凝成诗的意境。这篇游记,不但写出了游趣游感和游思,而且写出了神韵、氛围和情采。而这,恰是游记的要旨和要义。这篇游记,还“注入了一点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了游记体散文的极致。

 

(三)

 

作家宁雨在《自序》中直言:我的书写,“只属于我的笔墨蓝调”,她并将自己的散文集取名《女儿蓝》。蓝色之于宁雨,无疑是别有深意的一种意象。

 

她以“笔墨蓝调”创作的散文,单是收入这部集子的,就有76篇。这些作品,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意蕴深邃,文采斐然。明显地看出,她既受到了中国古典散文和外国散文的影响,又受到了鲁迅、朱自清、冰心、孙犁等现代文学大家的小说散文的艺术熏陶。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她的语言,——她的用以叙述、描写人和事物的,诗味而哲味的语言。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的话,这便是:率真、清婉、明丽、隽永。我不想更多的举例,单表她那形象化的景物描写。她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方式,赋予冬青、小鸟、花瓣、三叶草、苦瓜、豇豆角、天空、星星等生物或无生物以人格化,玲珑、别致、生动、传神。这与奇特新颖的诸多诗化的比喻句,可以称为她的文学语言中的“双子星座”。而这,正是宁雨所言“生活即诗情,即画坊”有力的诠释。


(原文刊于2012年3月1日《书脉周刊》)


作者简介:

刘剑新,河北蠡县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