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何永利诗词文学研究集《词牌传奇》之九:渔歌子

2019-11-28 16:35|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讲到词牌名《渔歌子》,就不能不讲到中唐文学史上的一位怪才。他叫张志和,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清真好道,著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还有很多诗词传世。同时,他也是位著名的画家,若论诗词,他应该 ...

讲到词牌名《渔歌子》,就不能不讲到中唐文学史上的一位怪才。他叫张志和,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清真好道,著有《玄真子》十二卷、《大易》十五卷,还有很多诗词传世。同时,他也是位著名的画家,若论诗词,他应该算是个很另类的诗人了。


因他的生平史载甚少,故传说不一,某家详细查阅张氏族谱,小有所得,于此录来,为大家稍解谜团。


他的祖父叫张弘,论根系是汉留帝二十七代孙,做过饶州通判的官职,后来因为“适遇饥馑,复炽炎疫,民没者过半以实,闻乞免田租,乎报捐俸。解劝夫人簪铒,易未为粥,救民活者千数,给之不敷,不忍坐视民患,弃官寓居歙州之赤山镇。”因此,他搬迁到了安徽居住。


张志和的父亲叫做张朝游,是张弘的第三个儿子,记载说他:“天资颖异,清真好道,百家典籍无一不览,犹善于易,年二十授进士科,除扬州事,擢为监视御史,开元间侍讲东宫,天保十五年禄山犯阙,奉忠王出奔,即位于灵武,除擢吏部,力以疾辞,降诏不允。至德二年致仕,归以寿终,葬于会稽之先莹,奉敕加旌赠太师尚书。”


他家祖辈都是仕宦之家,而且他的父亲喜欢道学,这些也必然遗传给了张志和,为他以后修仙了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志和的出生也很奇怪,说是他母亲梦到自己肚子里长出了一棵枫树后怀上的他。这些肯定是杜撰,可能是根据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的一段文字编出的故事:“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说穿了,就是枫树长了个瘤子变成的张志和,所以,以后他的作为就很奇怪。我们的古人总是要给大隐或释道门的所谓大师级人物们赋予一些传奇色彩,以神话他们,似乎只有如此才符合传奇人物的传奇身份。


开元二十年正月一日生下他的时候,他舅舅李泌来了,马上说他:“当应拨鳞之喜。”并给他取个名字叫张龟龄,意思可能是说能与乌龟一样长寿吧。吹只管吹,但张志和生下的时候可能确实挺漂亮,族谱记载他:“壮貌不凡,二耳垂眉,掌有天光二纹。”好家伙,生下来手心便握着两道天光,那还了得啊。


提到了他的舅舅李泌,因为给张志和一生的影响太大,就不能不费口舌介绍一番了,

 

李泌(722—789):字长源,辽东襄平人,是京兆吴房令李承休之子。小时候非常聪敏,史记载他七岁的时候看玄宗下棋,玄宗试验他才能,刚说了句:“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接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让那玄宗喜爱不已,称为神童。他博涉经史,还特别喜欢钻研易象,不但文章写得棒,诗名更大。他常以王佐自负,当时的名文人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都非常器重他。李泌做过四代皇帝的名臣,很多次别人嫉妒陷害,他都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他好说大话,经常给皇帝出些别人想不到的主意,最厉害的是,他能联系上黄老鬼神的传说去说服皇帝,故常被很多人讥讽。肃宗重阴阳巫祝,所以他得到了重用,他为复两京出主意甚多,肃宗说他“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最后几乎做了宰相,出过文集二十卷。
可以这样说,张志和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沿着舅舅的足迹走的。有些方面则是先天性地继承了李泌的天赋。他三岁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


唐朝以老子李耳为李氏先祖,凭借道家以自高,排定“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这样的座次。士大夫争相学习黄老之说。张志和虽然博学多才,但由于李林甫干涉朝政,屡试不第。可是张志和受其父张游朝清真好道的影响,年仅16岁,虽在文学方面稍逊色于杜甫、元结等才子,但在道术方面却有着他人不如的一技之长。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李享极其信道重玄,所以张志和并没有被李林甫忌才而淘汰,反被李亨深蒙赏重,增补京兆户籍,让游历太学,相当于现在的读大学或在中央党校培训吧。


张志和二十岁就在太学结业了,他身长七尺而心雄万象,那是二梯队啊,所以与太子李亨特别地亲近,经常在一起。李亨为自己的心腹亲赐名字,改名志和,取字子同。并封他官职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东宫,享受八品待遇,并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做起了中央办公厅的秘书。什么是“左金吾”呢?“金吾”指的是两端涂金的铜棒,拿着以表示威权所在。“执金吾”为负责三辅治安的长官,天子出行则担任护卫及先导。小伙子长得威武漂亮,文采又出众,自然被皇帝喜爱。


天宝十一年(752),21岁的张志和第一次恩准回家省亲,便做了件好事让人传诵。据《张氏宗谱、张氏源流谱系序》记载:“志和身长七尺而心雄万象,摘奸问犯聪如神,号之曰神张。郡人范枭结党为盗,公探得其籍几九十人,捕而杀之无漏,枭首于市,郡民且欢且惧。郡旧有差仍如货布之征,公奏除之,民受其惠。”有富者以金瓶送之,公如而责之曰:“尔享尔富,皆尔祖宗积善克勤苦而至之,尔辈不务保守,恃富势以压乡民,饣希虚器而浸润官长,不尊德化以神张,为货史乎?”则加钱还其民,以愧之民俯伏谢罪而退。自后不劳而治,民自乐业,乃为领而歌曰:“宁见阎王,莫犯神张。”他没有抓坏人的任务啊,只是回家探亲,就抓了了盗窃集团。这还不算,看到这些黑社会的保护伞,一个公务员还继续收保护费,就建议县令处理他,那人送金瓶去贿赂他,他都拒绝了,还义正词严地教育了那厮一番,虽然多事,但还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估计这些事一般人做不成,纵然你想做,县官也不理会你啊,这些要得益于他是京城皇帝身边来的左金吾,所以才能做成。


从此,张志和仗着血气方刚,便把打击恶霸,铲除不平作为己任,见一个灭一个毫不留情。天宝十二年,(753年)他被外擢杭州,候补杭州刺史,下去锻炼了。此时,他又碰到个恶霸,这个恶霸叫做李保,就像当年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一般。这个李保把他家周围一个叫做“上塘”的地方划给自己管理,谁的话都不听,做起了土皇帝,杭歙两郡当官的都惹他不起,拿他没有办法。张志和可不怕这些,他让老百姓把所有路口都扎上了木栅,昼夜派兵丁拿着刀枪守候着,“哽其咽喉,绝其粮道。”才过十天,李保和那些人就受不住了,主动出来投降。这件事情又成就了张志和的英名。


也就在这年,他认识了著名的诗僧皎然,那年,皎然33岁,当时正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说到皎然,他是在唐朝诗坛有过重要一笔的人物,稍提带过:

 

皎然(720—800):字清昼,又称昼公,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系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十世孙。天资疏野,多神思。早年信仰佛教,受戒于杭州灵隐寺,久居湖州兹山妙喜寺。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肃宗至德初居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五言诗,与颜真卿、刘长卿、韦应物、李阳冰、顾况、皇甫曾、陆羽、灵彻等交往,参与撰《韵海镜源》,著《儒释交游传》及《经典类聚》40卷、《茶诀》1篇。有《皎然集》(又名《杼山集》)10卷,另有诗论专著《诗式》、《诗议》、《诗评》等。唐德宗命集贤院写其文集,藏于秘阁,《全唐诗》存诗七卷。两人相识后,惺惺相惜,多有诗词来往,这里暂且按下不提。


在天宝十四年,张志和二十四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安禄山起兵反唐,并且很快便攻下了洛阳。张志和报国心切赶紧回京,与太子李亨在一起,并跟着他转战灵武一带,被封为朔方招讨使。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依靠李辅国、张良娣为首的后宫力量,即位于灵武,称为肃宗。肃宗即位后,唐皇朝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国二君这样混乱的政权体系。唐玄宗虽退为太上皇,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最高权力,而是在为肃宗举行册命时巧做安排,以法令的形式使其保留下来,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事实上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两个政治中心。肃宗李亨不愿被唐玄宗势力和拥护其即位的后宫这二股力量牵制,即位后立即通过招贤等方式,试图建立起自己能控制的权力体系,如起用原东宫宦官李辅国、旧僚李泌、张志和等一批旧人,特别是重用张志和之舅李泌,李泌“至于四方文状,将相迁除,皆与泌参议,……权逾宰相。”这样,张志和与他舅舅李泌都成了肃宗李亨的心腹红人。


正是由于张志和与其舅李泌时常献计于肃宗,最后征调回纥兵参战,谋“三地禁四将计”,才败安禄山于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性胜利。肃宗李亨擢授张志和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此时朝廷内部出现了异常混乱的局面。


唐玄宗返朝后,唐皇朝内部的矛盾迅速加剧,肃宗皇朝的政治形式更加复杂,可谓是内忧外患。首先,唐玄宗派出他的宰相集团对肃宗进行多方牵制,唐玄宗先后派遣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等宰相到肃宗朝中辅政,力图向肃宗朝政治进行渗透;其次,肃宗即位灵武是依靠李辅国、张良娣为首的后宫力量的拥护才即位的,这批人以所谓“定策”之功,掌握了肃宗朝庭里相当大的实权。这二股势力都不愿意肃宗培植起自己的亲信势力,来与他们抗衡而摆脱他们的牵制,故形成地方上业已实权化的“节镇”势力对肃宗亦形成了种种牵制。

 

肃宗虽为皇帝,但在三股势力的倾轧之下,处境也相当艰难,肃宗为了减弱玄宗的影响力,则设法陆续罢免了玄宗所任命的五位宰相,相续委任了一批忠于自已的宰相来代替他们”,可见其时各派系权力之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十分剧烈。这样险恶的形势之下,虽然张志和在平定安史之乱虽常献计于肃宗立下汗马功劳,但仅以一正三品微职在朝。张志和本来就喜欢清静,因而思念江南没有战争的安逸生活,便作了一首叫做《上巳日忆江南禊事》的诗诉说愁闷:“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因蒙肃宗赏重,就难免卷入帝派势力之争的旋涡之际中,时刻有杀身之祸。


正在此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情挽救了他,因为肃宗李亨在平叛安史之乱的时候,急于复国,借了回纥兵参战,才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可现在胜利了,那回纥首领提出了很多刻薄的条件,包括“陷地资财以自足”等等,肃宗迫于当时情况,无奈答应了他们。可张志和认为不妥,便力柬肃宗收回成命,纳陈时事。想那皇帝说话是一言九鼎,焉能收回,一气之下,便免了他官职,降为了“南浦尉”。


房漏偏遇连阴雨,此时又恰逢他的父亲张朝游去世。


二京收复后,李泌的主要使命也基本完成,加之此时李辅国又“害其能,将不利于泌”,李泌为了避祸,便主动辞职归隐衡山。自此之后,朝内决策之权遂归于李辅国一人之手,以李辅国为首的宦官集团便“骄纵日甚”,“权倾朝野”,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由此正式形成,并进而成为影响唐后期百余年历史的政治毒瘤。面对李辅国的专权擅政,当时的外相崔圆、苗晋卿、李揆等宰相,也不得不千方百计巴结宦官李辅国。


张志和目睹了朝廷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此时又遭倾轧之灾,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小心畏慎”,深知无法再舒展才华,遂向皇帝提出请假,以“亲丧”为由脱离了官场,去谋求“独善其身”了。四库馆臣评论张志和这次行为是“实则恬退自全之士而已。”


张志和虽然受贬任南浦尉的处分,但肃宗看到收复二京后,回纥兵在二京肆无忌惮地抢掠的惨状,更印证了张志和的预见高明。朝庭的政治权力争夺矛盾日益激化,又加上张志和母新丧,他逐渐有了反悔之意,为了树立自已的亲信,笼络人材,经量移后,赦张志和无罪,并赠奴、婢各一个给张志和,同时敕加赠张志和母亲为秦国贤德夫人,赐表白四段、白银二千四百两,以荣葬之资,意欲让张志和守孝三年期满后再回朝庭效力,暂回原籍,以资待用。张志和回老家后,“葬母于祁门赤山镇西五里之润田,亲自负土崇圹,并结庐于墓侧,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尽孝道。”肃宗又给他舅舅李泌一个下台阶,赐隐士服给他,准其隐遁衡山,并给三品奉禄,为治室庐。这样,舅甥俩全失业了,但还好,尚发着工资,还能混得下去。


至于肃宗赠给的两个奴婢,张志和让他们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起这样名字呢?他笑着回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众人皆道“真雅”。

 

张志和在祁门家里守孝。空闲之余,他熟读了父亲张游朝的所有遗著,穷理尽性,眇观万物,以备今后著书立说。三周年期满,他已经28岁了,妻子程氏也在这个时候去世,他更是无心做官。为了不再仕途,逃避唐肃宗的寻访,只带了渔童、樵青,告别亲朋好友,游黄山、绩溪等地。然后复游吴楚山水,想找一方人间清静之地隐居,但始终未找觅到合适之处。最后,他来到了湖州城西的西塞山,看中此地,居住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在太湖流域的的苕溪、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海,好不快乐。湖州山清水秀,原称吴兴,自隋代建府,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南岸,历来战乱不多,文化高度发展,同是也是有名的鱼米桑茶之乡。而且,湖州西塞山附近的杼山、西苕溪等地乃皎然、陆羽、李季兰等一批名僧高士隐居的地方,所以喜欢清静的张志和终于选择于此隐居。说是隐居,其实他在按父亲的书籍,暗暗修炼着道家的功夫。


他修炼的情况,在《续仙传》中有零星的披露,说他是“守真养气”的人,可以“饮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在常人看来,躺在雪中不冷、跳进水里不湿,已经很了不起了,但那还只是道家修炼中显现出来的某些术类功夫而已。


张志和的修炼方法很特别。他经常“沿溪垂钓”,但却“每不投饵”,因其“志不在鱼也”。那他坐在那里干甚么呢?借垂钓之名,行修炼之实!溪流在他面前就像一面镜子,他从那里面看到世间万物,看到超越世间的诸神并与之沟通交流,再一直看到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及其构成万物的运动方式。他长期“阅读”这面镜子,而镜中景象则随着他修炼层次的提高而一层层地深化,磨练自己的性格。他戏谑地自称是“烟波钓徒”。总之,生活过得很惬意,有个故事说他当时的情况,可谓一个生活剪影吧。


有一次,他有个朋友久病不愈,听人说这种病要蕲龟方可医治,就到江对面的蕲州去买蕲龟给朋友治病。蕲州是李时珍故乡,那里的药材很有名,其中蕲龟、蕲蛇、蕲竹、蕲艾为当地药材四宝。渔夫在渡他回来时,一看是“烟波钓徒”张志和,便说:“我今天不收你的渡钱,只想听你作歌一首如何?”张志和听后指着手中的蕲龟唱道:“一笠、一蓑、一舟、一篙、一龟、一歌”,渔夫笑道:“需不需归?”志和道:“须龟(须归)、须龟(须归)。”两人舟中会意一笑。


他在湖州西塞山隐居四年,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和其父《南华象说》和《冲虚白马非马证》理论,模仿《庄子》、《列子》方法解释老子《道德经》虚无玄妙、玄之又玄的哲理。将自己的修炼心得记录下来,辑为一书,取名《玄真子》,并且把“玄真子”作为自己的道号。该书原有十二卷,总共三万言,但在南宋时已残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太玄部”,后人称其“著作玄妙,为神仙中人”。他作诗云:“鱼虾接海随身足,稻米连湖逐岁丰。往来客旅休相问,我是江湖一滥仙”。好不逍遥。

 

在此之间,张志和与陆羽、皎然交往甚密,也是经常诗词交往的知己哥们。皎然已经交代过了,下面将陆羽的情况大致交代一下。


陆羽(733—804):字渐鸿,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唐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三岁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为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年龄大点便因不肯削发为僧被罚为苦役,12岁的时候逃出了寺院,随戏班学戏。“安史之乱”后,陆羽浪迹江南,于湖州隐居30余年。在湖州期间,与皎然、张志和、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孟郊、李季兰等交往甚密。在颜真卿任湖州太守期间,陆羽备受器重,参与颜真卿主持编纂的《韵海镜源》,并多次与颜真卿、皎然等人以诗相酬。后征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并未就职。陆羽性嗜茶,经长期研究积累,著《茶经》三篇,谈茶叶的生产发展,记茶叶的生产工具、焙制工艺过程、饮具器皿、煮茶方法、茶叶生产饮用历史掌故以及唐代茶叶产地和品级等方面情况,并总结了唐代茶叶生产、焙制经验,由此产生了很深远的社会影响,于是天下尚茶成风。陆羽的《茶经》直接影响到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乃至全世界,后世尊陆羽为茶圣。


张志和他们因为志趣相同,经常一起品茗对诗,交流体会,很是快活。可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家里出了一件大事。其祖基赤山镇改县治,被朝庭占据用来做县城,乡民因占地与官家斗了起来,正好又赶上了母亲去世,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张志和无可奈何,他开始消沉了起来,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志和兄张松龄恐怕志和浪迹不归,作了首《渔父词》招劝张志和回家。他也回了一首《平原留题》,阐述了自己复杂沮丧消极悲观的心情,毅然决定听从兄长之教导,结束浮三江、泛五湖的那种浮家泛宅的游钓生涯,告别湖州的绿水青山,回到家乡开始重新生活。


此段时间是张志和人生的最低潮,张志和显然受到残酷现实生活的刺激,情绪十分低落,恍恍惚惚,过着似疯非疯、似癫非癫的茹毛饮血原始自然生活,他的居处茨以生草,椽栋亦不用斤斧,以大布作为衣物。他的嫂子徐氏帮他做了一件衣服,他穿在身上不管寒暑,十年都未曾脱下。可能与现在街上流浪的乞丐一个模样吧,真够惨的。


张志和在会稽隐居一年多,通过自我调整,慢慢地从悲观消极的人生情绪中醒悟过来,悲中取静,还朴归真,静下心来开始撰写《大易》,并作《太寥歌》,歌曰:“化元为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疆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回来后的第四年,张志和已基本上已经恢复了过来,他把消极悲观的心情,转化到努力撰写《大易》之中,写作之余还主动参加一些乡里活动。那一年,乡里组织疏浚河道,他也像个民夫一般去参与了,拿起铁锨畚子拼命干活,乡里人与他开玩笑,称他为“掏河夫”,他也很高兴,从无愠色,还经常与他们开玩笑。

 

功夫没有白费,张志和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会稽完成《大易》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机理深厚,乃世上珍品。这时候,他遇到了人生第一知己。当时新换的越州刺史,叫做陈少游,听说了他的贤名,便找来看他,并在以后来往频繁,愈加亲密。他们意气相投,彼此之间引为知已,坐必终日,陈少游为张志和居住的茅斋取名为“玄真坊”,于此,不得不将陈少游生平也表他一表。


陈少游(725—785):博州人也。祖俨,安西副都护;父庆,右武卫兵曹参军。以少游累赠工部尚书。少游幼时聪慧善辩,初习《庄》、《列》、《老子》,为崇玄馆学生,众推引讲经,被大学士陈希烈所叹赏,又因为是同宗,遇之甚厚。少游30岁既擢第,补渝州南平令,理甚有声。史料记载:“少游为理,长于权变,时推干济,然厚敛财货,交结权幸,以是频获迁擢。”由此可见,少游仕途顺达,自己才学虽是本钱,但也不排除大多数文人所不齿的阿谀逢迎,行贿受贿,贪敛财货(私自抢夺国家税收),借打黑除暴中饱私囊的恶行。最终,他的贪婪和玩弄权术让自己吃了大亏,并因此而命早归西。


史料是这么记载的:“佶(包佶:汴东两税使)于弹丸中置表,以少游胁取财帛事。会少游使继至,上问曰:“少游取包佶财帛,有之乎?”对曰:“臣发扬州后,非所知也。”上曰:“少游国之守臣,或防他盗,供费军旅,收亦何伤?”时方隅阻绝,国命未振,远近闻之大惊,咸以圣情达于变通,明见万里。少游后闻之,乃安;”可见,他连国家税收都敢私自截留,被当时皇帝知道了,因为当时国家动荡,帝以大局为重,暂时先放他一马。后叛军“李希烈陷汴州,声言欲袭江淮。少游惧,乃使参谋温述由寿州送款于希烈曰:濠、寿、舒、庐,寻令罢垒,韬戈卷甲,伫候指挥。少游又遣巡官赵诜于郓州结李纳(另一叛军首领)。”因惧怕贼党,送其财务不说,连城邑和军队都送,明显的叛变行为。陈少游61岁那一年,包佶入朝,将他抢夺赋税之事悉数上奏皇帝,少游大惧,于是上表,假说所取包佶财货,皆是供军急用,今请据数却纳。既而州府残破,无以上填,乃与心腹孔目官等设法重税管内百姓以供之(填补漏洞),就这样暂时先蒙混过去。但是不久,刘洽收复了汴州,从李希烈的匪巢内搜得注“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投降李希烈书),少游听说了这件事,羞惭惶恐之下而发病,不几天就一命归西,年六十一岁。


这里要说的是在陈少游46岁九月,陈少游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的一件事情。


那一年,正是大历六年(771年):张志和40岁,也是张志和在会稽隐居的第七年。也许是文人相亲的缘故,陈少游对才华横溢的张志和十分欣赏,进而关系亲厚。陈少游嫌哥们的家太简陋,便出巨资为张志和买地,建了新住宅,并亲自起名为“迥轩巷”。既然叫做巷,肯定是很多房子组成。等工程完工后,他又召集了很多人来暖房,举行了很大的一个典礼。他命评事刘太真用柏梁体为迥轩巷作序,又请了会稽当时的文士十五人到场赋诗助兴,好不热闹,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年,他看到迥轩巷前面的那条小河上的桥很旧了,就又出资为张志和建了一座漂亮坚固的石桥,亲自起名叫做“大夫桥”。咱们暂且不论陈少游的个人品质和为官之道(也许那时的陈少游还没有坏到后来的地步),单说做朋友做到这个份上,真没的说了,倾资帮助朋友,没有任何代价,只为了个“义”字,为了个说的来,古代难有第二人,现代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了,一句话,交这样的朋友,值!


可好景不长,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大历八年,陈少游调任扬州,离开了会稽。他这一走,使张志和异常伤心惆怅,无心做事。但很快,他又结识了一个与陈少游一样义气的哥们。这一天,他家来了客人,是陆羽和皎然来看他了,陆羽说自己在妙喜寺旁建了一个亭子,请他去观赏一下。于是,他们就一同去了湖州,在那里,他认识了刚到这里就任刺史的颜真卿,一个大文豪,一个名书法家,颜真卿当场为这个亭子题名为“三癸亭”,皎然也赋诗祝贺,时称亭、书、诗三绝。


在这里,也简略介绍一下颜真卿的生平:

 

颜真卿(709—784):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颜体),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的这三个字,使亲临在场的张志和十分佩服,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官宦出身,都是诗人,而且都是在世的书画名家。张志和也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一个画家,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凡歌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所以张志和不仅有才,还才艺双收,令人称羡。唐代朱景玄编撰《唐朝名画录》时,把他和另外两个人的画定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画旨》的说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见“逸品”比“神品”还高,是至高无上的极品了。但董其昌认为“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把“逸品”画家定为只有张志和一个人,造诣可见一斑。


此时,张志和也当众表演了他神乎其技的书画才艺,他面对着一幕素绢,酒酣之余,边击鼓吹笛助兴,边挥笔作画,有时闭着眼画,有时反手挥笔来画,随兴挥洒,笔下却犹如神助,妙绝天成,速度之快更是让人咋舌,山水云石顷刻间便出现在白绢之上。这时候围观的人极多,以至于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众人纷纷惊叹于张志和的绝艺。


皎然诗集中有一诗一文记载当时场面,一首诗是《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其诗有云:“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石文乱点急管催,云态徐挥慢歌发。乐纵酒酣狂更好,攒峰若雨纵横扫。尺波澶漫意无涯,片岭崚嶒势将倒。”


一首文是:《观玄真子置酒张乐、丛笔乱挥、画武城赞》。其句云:“玄真跌宕,笔狂神王。楚奏:‘金訇’铿,吴声浏亮。舒缣雪似,颁彩霞状。点不误挥,毫无虚放。蔼蔼武城,披图可望。”从这里,我们似乎见到了那天张志和作山水画时豪放的姿态。他喜欢在音乐、歌舞、宴饮的环境中作画,他的画是与乐舞同一节奏的。


这般才艺,怎不使得颜真卿敬羡,他睞顾着这幅画作之后,深为佩服玄真子能将面前山水景色画得如此生动逼真,看到忘神时,竟然怀疑画中之境是不是真的,半晌说不出话来。从这一刻的“一见钟情”,便奠定了他们以后的深厚情谊和犹如亲兄弟般的志同道合。


欢乐后,他们又去张志和隐居的西塞山去游玩,当看到张志和的舴艋舟已旧,颜真卿决定给他另造一艘新的舴艋舟。可是张志和已经淡薄人生不愿招摇,就婉言谢绝地说:“傥惠渔舟,愿以浮家沰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埜夫之幸矣!”


可颜真卿执意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资给他造了一艘精致的小舟,在新舴艋舟落成之际,颜真卿主持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落成仪式,仪式上,颜真卿作《落玄真子舴艋舟歌》,皎然奉和颜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诗,作《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诗一首:


“沧浪子后玄真子,冥冥钓隐江之汜。刳木新成舴艋舟,诸侯落舟自兹始。得道身不系,无机舟亦闲。从水远逝兮任风还,朝五湖兮夕三山。停纶乍入芙蓉浦,击汰时过明月湾。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竹竿袅袅鱼簁簁,此中自得还自笑。汗漫一游何可期后来谁遇冰雪姿。上古初闻出尧世,今朝还见在尧时。”


从此,张志和不再回会稽,第二次在湖州西塞山一带渔隐,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朝五湖兮夕三山,并不时地与颜真卿、陆羽和皎然等一班文人交往,又过起了那种无犹无虑的风雅生活。


大历九年的一个早春,颜真卿、张志和、陆羽和皎然又聚在了一起,听歌赏乐,饮酒赋诗,颜真卿提议,大家用《渔父乐》的曲调每人做一首诗来。什么是《渔父乐》呢?是当时民间渔民传唱的小调,也叫《渔父》,属于小令那样的曲调,但唐人多不加令字。比如《调笑令》本名调笑,一般不加令字,而且,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人称物之么小者为“子”,如小船称船子,小椀称盏子。现在广东人用“仔”字,犹是唐风未改。曲名加子字,大都是令曲。《如甘州原》是大曲,其令曲就名为《甘州子》。又有《八拍子》,意思是八拍的小曲,渔人的小曲,所以这个曲子也叫做《渔歌子》。


当然,他们的《渔歌子》,显然不是普通渔民唱的那种,这些文人天生便有创造的欲念,将民间小调一入口,便成为嫁接改良的高雅词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民间小调,后来能够变为宫廷音乐传世的原因。颜真卿拿出自己改良过的《渔歌子》让大家欣赏,并提议大家依韵即题。他的五首样曲如下:


“五岭风烟绝四邻,满川凫雁是交亲。风触岸,浪摇身,青草灯深不见人。”
“极浦遥看两岸花,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艇小,信横斜,那个汀洲不是家。”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雷雨半相和。珍重意,下长波,半夜潮生不奈何。”
“偶然香饵得长鱏,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

 

他首先命乐开奏,自己起歌舞唱,真个是曲声悠扬,歌声婉转,把大家都迷住了。张志和与众友连声叫好,他说道:“公此曲修饰极妙,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但尚有宫商音律待调之处,待子修它一修与大家耍来,只见他挽起长袖,提笔而就,片刻而成,亦是五首,仰头徐徐唱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夫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夫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旷世奇词,伴着刚修好的曲调,真的是完美无暇,把大家听得目瞪口呆,竟然忘记了叫好,半晌才回过味来,皆道:“真是神仙曲调贯世词啊!”于是,《渔歌子》这首名曲和词牌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陆羽和皎然也依张志和定调各作五首,共赋成二十首,真个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大家开怀不已。皎然提议大家用乐器奏这首曲子,张志和作画,并把各词题于画面。张志和欣然允诺,只见他在曲子声中挥毫泼墨,脚跟着音乐的节拍晃动,手起笔落,乐声急促时他落笔如乱石急点,音乐舒缓时,他的笔端如浮云漫卷。兴高处,更来上一壶酒,乐纵酒酣当真是人与音乐与画与诗词合而为一,不一会儿画成,所有人叹为观止。


余兴未尽,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逞那渔夫水上功夫,他不顾初春水寒,脱衣攸然而入,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酒、谈笑和吟唱。那张坐席在水上一来一去、时快时慢,发出水上行舟一样的声音。说也奇怪,此时,云中竟然飞来仙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盘旋、追逐。颜真卿他们在岸上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异的。不多时,另一个奇异的场面出现了,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陆羽和皎然表示谢意,然后缓缓地上升飞去……

 

这可能仅是个传说,后人判断他可能是冻冷抽筋,溺水而亡。当时在场的颜真卿给他做的碑铭记载曰:“忽焉去我,思德滋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这里所谓“忽焉去我”“岂烟波,终此身”,都是隐隐约的叙述了此事。


而张志和升仙而去的传说则是根据宋张君房编辑《云笈七签》、宋李昉等编辑《太平广记》、南唐沈汾《续仙传》中所言:“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而来,仅供传说,不足为信也。


张志和的故事讲完了,但张志和与《渔歌子》的故事却被人永远的流诵着。而《渔歌子》的生成确实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起来可以这样说:《渔歌子》当时确实是唐朝民歌,教坊曲中就有记录,是歌咏渔家劳动和生活的。那场聚会中大家提议用这一曲调填词,最后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曲调。此前文人并不看中这种来自民间的小曲,并没有词作留下来。后来敦煌曲子词中也发现有《渔歌子》,但曲调并不一样,歌咏的内容也只是闺房情事而已。到了唐末五代时,有和凝、欧阳炯、李珣等人,也作同样形式的渔歌,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到宋代,又被改名为“渔歌子”。李珣的《渔歌子》清雅恬淡,句式稍有不同:“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张志和和他的朋友们相和的《渔歌子》,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他的被流传了下来,其他人的都散落了。可见,这一曲是专为他而生的。

 

张志和,一个传奇人物,《渔歌子》之父,当我们闭上眼睛,看到这样一幅图画:烟波浩缈的江面上,一个清癯的隐土,留着三五寸长的黑须,披一块粗布,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执渔杆,静静的坐在渔舟上,凝神屏息,等待……在这种等待中,有一首婉约的笛声,悄然从那遥遥的波浪里捕鱼的扁舟中传来,那种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自然的涤荡,心灵的滋润会给于我们如何的联想呢?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