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广电局驻八顷村工作组会同省民俗学者考察蛤蟆石文化

2019-4-27 16:53|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王建军来自: yuanchuang

摘要: 4月24日,地处塞罕坝脚下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突降一场暴雪。一夜间,八顷村的山山岭岭,村舍农田被厚厚的春雪覆盖。 次日,蓝天灼灼,艳阳高照。省民俗协会理事、郭小川文学院副院长、作家司娜女士应 ...
     4月24日,地处塞罕坝脚下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城子镇八顷村突降一场暴雪。一夜间,八顷村的山山岭岭,村舍农田被厚厚的春雪覆盖。
    次日,蓝天灼灼,艳阳高照。省民俗协会理事、郭小川文学院副院长、作家司娜女士应省广电局驻村工作组邀请,来到八顷村就该村四组北山蛤蟆石文化进行实地考察。
    下午2点,由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省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队员王建军、村向导老杨、村民郭欣、民俗学者司娜女士一行五人组成考察小组,雪中跋涉,攀登到海拔1300米蛤蟆山,进行实地勘察,研究。
    八顷村是全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塞罕坝脚下。木兰围场,是著名的清朝皇家狩猎名苑。八顷村北山,是清代皇家猎场72围中的其中一围:齐老图色钦围,汉意“有石头的河源”。自2016年省广电局驻村扶贫来,工作组接棒发力,通过搭建支部,健全组织;引进项目,产业扶贫;组建秧歌队,唱大戏,文化扶贫等一些列举措,着力打造生态八顷、文化八顷、幸福八顷。
    地处四组北山的蛤蟆石,由于其形貌酷似负重奋力向上攀爬的蛤蟆而闻名十里八乡,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当地老百姓都说,是赛罕灵验佛再世,保佑着八顷村的风调雨顺,多出人才四季平安。
    此次考察,目的挖掘八顷蛤蟆石民俗文化,连带周边马鞍山、鸡冠山、砚台山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为打造文化八顷,带动村民乡村游,为八顷走出深山,走向全国,积累素材。(摄影:王建军)
         踏着厚厚的春雪,一行五人出发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带头走在登山积雪路上

 登到半山腰,看到杏花在雪中顽强开放,感叹塞外杏树的顽强,郭安治书记停下休息片刻

     积雪,陡坡,稍不慎就溜坡,艰难的攀登

    终于登顶,考察小分队合影留念

      经过艰难跋涉,终于登顶,考察小分队高兴庆祝

            驻村第一书记郭安治(右)和司娜女士登顶合影留念

     蛤蟆石,像蛤蟆,名不虚传   

       蛤蟆石全貌

 这块石头据说是文革期间蛤蟆石被炸掉的"右腿",考察小分队一行拍照留念

      站在山顶,远望八顷村的鸡冠山

     雪地上野鸡(雉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脚印

          考察队员的脚印

 4月26日上午,八顷村10组村民,82岁的赵福忠老人讲述蛤蟆石及八顷村历史现场

4月26日上午,民俗学者司娜女士与82岁的赵福忠老人(右)及村民郭欣(左二)合影留念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分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