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颖川:跑反——往事偶忆(附评)

2019-2-14 23:03|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颖川先生的《跑反——往事偶忆》是一篇叙事散文。时间:1948年秋。地点:冀中平原的几个村庄。人物:跑反的乡亲,父亲,二姐,“我”及姑母等。原因:躲避扫荡。经过:跑。结果:安全回家。
跑反

——往事偶忆

颖川

1

1948年秋天,盘踞保定的国民党顽军,疯狂扫荡冀中解放区。父亲闻到枪声,迅即带着我和二姐,逃离家门。母亲小脚跑不动;嫂子俩孩子缠身,自然也跑不动。老少三代人,只好躲到一户偏僻的人家去藏身。

我们的村庄,不但是震撼华北的高蠡暴动的中心,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的试点,而且常驻扎八路军。尤其我家,往往成为八路军营部或连部临时指挥所,更何况常驻党的地下工作者。那当儿,哥哥从八路军部队复原不久,又响应党的召唤,率领蠡县小车队,南下支援前线。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始终在基层民主政权,从事救亡和革命工作。全家人倘落敌手,后果不堪设想。惟有跑反或躲藏而已。

2

秋老虎的淫威,无情地施向跑反的人流。尽管青纱帐可以护体,但是,只要跑得动,谁也不肯钻进青纱帐,单是蒸笼似的炙热,那也受不了哇。人们——除了父亲、二姐和我,别人都是“土改”运动中的骨干分子、青壮年农民——总是朝南奔跑。

大家一口气跑出老远,跑至人烟稠密的西百尺。刚刚坐在柳荫下喘口气,耳畔又传来罪恶的枪声。于是又撒开丫子,冒着秋老虎的淫威,顺着交通沟,继续朝南跑去。

3

跑反的人流,紧跟我父,又跑出老远,到达城北有名的集镇辛兴。真是又累又热,又饥又渴。呼啦啦一齐坐在北大庙附近“李家角”一溜南墙根下喘气。别看我岁数最小,并不感觉有多乏累,只是嗓子眼儿渴得冒烟儿。

附近村民见状,迅即送来两桶“井巴凉水”,外加几个粗瓷大碗。跑反的人流,“咕咚!咕咚!”轮流喝水,轮流喝水。朋友,您是否意识到,那不是寻常的凉水,而是跑反者的生命之水,活命之羹哟!

4

我们本想夜宿于斯,敌人过后,再往家返。不料耳畔又传来顽军罪恶的枪声,并且枪声愈来愈近。父亲说,若一直往南跑,即便跑得血灌喽肠,也难逃活命。干脆,朝西去罢!

大家都说这是上策。于是辞别热心的辛兴村民,头顶烈日,沿着黄土小道,迤逦而行。道路两侧,黄澄澄的谷穗预示着丰收在望,玉蜀黍吐着淡绿或浅酱色的须子,棉桃缀满枝杈,红高粱骄傲地竞相晒米。地头的蝈蝈无伴奏的演唱,草丛的蚱蜢热恋成双。然而,父亲、二姐和一同跑反的大哥大叔们,谁也没有心思欣赏这秋野胜景;惟有我这小马驹子,将此难得一遇的秋光秋色,一股脑纳入隐形的脑库中。

5

跑反的人流,避开了顽军的追袭,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下来。人们正行之际,忽见西北方的乌云,俨若冲决河堤的洪水,滚滚而来,滚滚而来。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鸣,滂沱大雨,向我们袭来。似乎神灵暗中保佑这支疲劳跑反的人流,前方不远处居然有座偌大的荒废的砖窑。大家冒着密集的微凉的秋雨,相继钻入穹隆的窑洞。不幸中之万幸也。

大雨初霁,天空出现一道彩虹,或许是在向我们表示慰问罢?当然,那是我的绮思,并未出口。(我喜读文学作品,爱跟文学拉关系——作者自注)这时,秋老虎的淫威,经了这场骤雨的奇袭,早已蔫了下来。大家呼吸着无比清新的空气,踏着泥泞的田村小道,继续朝西而行,朝西而行。

6

阿婆罗驾驭着金色的车子驶向西山时,跑反的人流来到潘营。父亲把大家直接领进姑母家宽敞的大院。这时,人们才知道,“怪不得老先生(这是村人对父亲的尊称)领着大家奔这村来,敢情有吃有住。”

提到姑母,我想用点笔墨。姑母的长孙,就是一代儒将刘秉彦,就是从北大学生到抗日英雄的开国将军。秉彦时任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司令员,正率领部下,在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与国民党顽敌进行殊死的军事斗争。那当儿,姑父业已仙逝,姑母健在。老人家指派二表兄,妥善安置跑反的姥姥村的人们,吃好喝好住好。而让她的弟弟亦即我的父亲和侄男侄女,跟她吃住在一起,借以畅叙。姑母夸我这个老疙瘩有出息,空着肚子,跑了一天,还这么精神。说着说着,老人家把我紧紧地搂在怀前,热泪盈眶。

姑母家,南北两座对衬的大院,青堂瓦舍,花木扶疏。尤其南院墙脚下,一丛丛名贵的玉簪正值花期。那宽阔的碧绿的叶子,那雪白的释放着清芬的群花,给我幼小的心灵宇宙,留下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记。

7

翌日清晨,碧空如洗。跑反的人流,包括父亲在内,恨不得一下子返回家去。别忘了,时令处暑,正是收黍子的日子呀!所以,吃过早饭,纷纷向姑母,向二表兄辞行。姑母一手拉着二姐,一手拉着我,动情地说,“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们呀!”二姐说,“姑姑,以后我一定来看您老人家。”我说,“我也一定来。”

一路之上,父亲一会儿给我撅甜柄,一会儿给我抽“黑丹芜”(借字。此物见诸不秀穗的高粱)。我,边走边吃,边吃边走。二姐虽比我只大三岁,却从不跟我争食。这时,只有这时,我才恢复了小孩子的本性,早把昨日的恐惧,甩到了红河流域的爪哇。

8

跑反的大人们,一个个心急火燎,惦记着田间的庄稼,园里的蔬菜。谁像我这小牛犊子,悠哉悠哉,又吃“黑丹芜”又吃棒子甜柄。不料行至大杨庄一闻敘,仍有一股残匪在我们那一带扫荡。父亲当机立断,带领着二姐和我,以及跑反的众乡亲,迅速北上,直奔清苑北宋村,暂且安身。

“兔子不吃窝边草”。实践证明,越是离敌人较近的地方越安全。北宋村正是离保定较近的敌后即国统区。再者一说,父亲叔伯妹子是那村的大财主。几十号人投奔她家,又安全又不愁吃住。

9

别看是叔伯姑姑,却近似亲姑。姑父也热乎人。他一再向我父,叫着“二哥”道歉:细粮不多,房子也住不下;只好粗茶淡饭,席地而息。父亲说,这还不好么,突然来几十号人,有的吃有的住,就是万福。这话不假。一大院子人,上顿下顿,不是棒子面贴饼子、小米绿豆稀饭、素油炒倭瓜条,就是小米面窝窝头、豆腐粉条熬茄子。人们即使在家,也轻易吃不上如此清香可口的饭菜。

一夜无话。清晨起来,我随跑反的几个大哥,到街头散步。但见两个侏儒,抬着一桶水,蹒跚蹒跚地朝我们而来。“看呀!这俩小孩儿走得真带劲儿。”北街小伙三丫头真促狭,明知是俩大人,愣说是俩小孩儿。哪料话音刚落,那两个侏儒便将桶放下,迈着矮子步,直奔亲戚家,向姑父告状,非让三丫头赔偿诋毁费不可。姑父再三作揖,父亲连连赔情,那两个侏儒,才悻悻而去,悻悻而去。

父亲是村人敬重的文化长者、教育委员,有名的好脾气。这当老人家却发火了。他把三丫头叫到跟前,好一顿训斥!而这,无疑是跑反中一个恶作剧式的插曲罢!

2018年秋月,颖川记于燕斋。


【作者简介】  颖川  河北蠡县人。本名刘维燕,曾用笔名吴雁之、一丁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曾任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文学评委。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荷花赋》《羽片集》《临窗集》《我认识的文学家》、文论选《散文夜谭》、传记文学《阿樱传》、长篇文艺随笔《写人笔记》、系列散文《与燕子的对话》。现居河北涿州。
 

“父亲”的智慧与担当

——再读颖川先生新作《跑反——往事偶忆》

李 尚 森


颖川先生的《跑反——往事偶忆》(以下简称“跑反”)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来看一下叙事的要素。时间:1948年秋。地点:冀中平原的几个村庄。人物:跑反的乡亲,父亲,二姐,“我”及姑母等。原因:躲避扫荡。经过:跑。结果:安全回家。仔细品读先生的《跑反》,不难发现,文章为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直接描写)写跑反的人群,是详写;暗线(侧面描写)写扫荡,是略写,只写了三次敌人的枪声,一次“闻叙”即听说。用“枪声”和“闻叙”来表现敌人的出没和罪恶。

在正面描写的人流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值得关注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先生的其他作品中偶有出现。“父亲”读过简易师范,做过染坊掌柜,教育委员。他有文化,见多识广。他深明大义,将长子送去当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始终在民主政权,从事救亡和革命工作。在乡亲们的心中他有威信,是文化长者。在“跑反”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智慧与担当。

《跑反》第2节写到:“人们总是朝南跑”,“继续朝南跑。”第3节写到:“跑反的人流,紧跟我父”。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是“羊众”对“头羊”的信赖。凡事总有一个带头人,而带头人往往是一位智者,一位勇于担当者。第4节写到:当枪声愈来愈近,跑反的人流仍没摆脱敌人的追袭时,“父亲说,若一直往南跑,即便跑得血灌喽肠,也难逃活命。干脆,朝西去吧!”父亲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许,“大家都说是上策。”第5节写到:父亲的这个决断,果然“避开了顽军的追袭,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下来”。第6节,“跑反的人流来到潘营。父亲把大家直接领进姑母家宽敞的大院”,人们不无感慨地说:“怪不得老先生领着大家奔这村来,敢情有吃有住。”姑母家的小驻,不仅使大家赢得喘息的机会,而且大家还填饱了肚子。第8节,当“人们惦记着田间的庄稼,园里的蔬菜”,急于回家时,又得知“仍有一股残匪在我们那一代扫荡。”“父亲当机立断”,又一次表现出父亲的智慧与担当,把一起跑反的人带到了敌人的脚下——清苑北宋村,父亲叔伯妹子家。北宋村是离保定较近的敌占区。“几十号人投奔她家,又安全又不愁吃住。”证明了父亲“越是离敌人近的地方越安全”的判断。

第9节,跑反中的恶作剧——“戏弄侏儒”,是《跑反》一文的补叙部分。是“父亲连连赔礼,那两个侏儒,才悻悻而去”。又一次彰显了“父亲”的智慧与担当。

颖川先生的新作《跑反——往事偶忆》,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2018年12月29日于北京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