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第2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在深圳举行,现场颁出五大类共28个奖项。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荣获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和最佳撰稿两项大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是中国纪录片业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评选活动,是国内纪录片参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评选活动。
11月23日晚的颁奖典礼上,纪录片《中山国》总编导张军锋代表摄制组领取系列片十佳作品和最佳撰稿两项大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在22日举行的学术论坛上,张军锋以《历史的诱惑一一从<中山国>创作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题进行了20分钟的演讲。
张军锋
提要:中山国的兴亡悲欢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足够精彩,耐人寻味。考古发现和文物背后的探秘不是纪录片《中山国》的目的,而是历史叙事的必要元素。我们试图把一个有温度、有厚度、有人性闪光、有思想火花的《中山国》呈现给观众。
纪录片《中山国》的创作历经整整三年时间,主创团队核心的任务就是在广泛吸收海内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并把这段历史进行电视化的完美呈现。
提起中山国,许多人都好像听说过,因为中山狼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但对中山国的历史都不太了解。我们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让赵武灵王痛下决心要胡服骑射的,就是要灭掉让赵国蒙受屈辱、坐卧不宁的中山国。
尽管这个国家一度十分强盛,但是在中国历史典籍中缺乏系统正面的记载,史记等史书对鲁国、宋国等千乘之国都有系统的计述,但对立国200多年三起三落、号称战国第八雄的国家却没有立传,只是在写晋、魏、赵、齐不得不提到中山的时候才有寥寥数笔,而且十分不屑。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游牧民族白狄族建立的国家,是华夏正统史观中的他者。假如不是他们把自己的历史镌刻在青铜器上,而这些器物完整的保留下来,在2000多年后被挖掘出来,中山国的历史可能真的就成为千古之谜,只能成为一种传说了。
随着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中山国大量文物出土,精美的器物和文字轰动世界,中山国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热点,40多年来有大量考古和学术成果证明中山国在中国先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长期以来,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只是停留在很小的学术圈子里,并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
二、没有研究就没有纪录,拍中山国首先要成为中山国研究的专家
《中山国》的创作从2015到2018年跨越四个年头,我和创作团队耗时整整三年时间。而耗费我们时间最长的就是学习研究,吸收海内外学术成果后,对中山国历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并逐步完善解说词文本。
三、情景再现、动画再现和剧情化讲述的必要性
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是我们的创作初衷之一,我们不是在搞学术论文。我们潜心研究、挖空心思进行电视化呈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山国的故事,了解中山国独特而辉煌的文明。
至今还有人对情景再现持有异议,对于《中山国》而言,情景再现、动画再现和剧情化讲述完全是必要的。我从非常紧张的经费中拿出近一半的钱做情景再现,而且尽可能做到完美。我们再现拍摄的主要角色都是专业演员,服化道也是影视剧专业团队。
中山国都灵寿城和宫殿群的动画复原和沙盘模型也是我们着力营造的。我们按照考古发掘报告尽可能逼真地还原中山国都的风貌。
四、历史探索首先是要探索历史的真相,但更重要的是从被淹没的历史中挖掘不朽的文化和精神。
我们不仅要还原若隐若现的中山国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真相,还要在娓娓道来中尽量挖掘中山国的精神温度。还原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的。
第二,在叙述中山国来龙去脉几覆几起的过程当中,要展现中山国人的一股气势,一股永不屈服、顽强抗争的力度和劲头。国不大劲头很大,兵不多但志气很强。
第三,充分展示中山国出土文物,深入发掘文物内涵。“中山多美物”,中山国的物质文明,在战国诸国中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众多青铜器具,“中山三器”上既刚劲又飘逸的中山篆文字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山王陵中出土的铁足铜鼎、方壶和圆壶,看到了神秘狞厉的双翼神兽等等。这些青铜器皿上的鸟兽纹、绳索纹样式的装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神秘国度的来路。一切辉煌的事功都会随着时光流淌而湮没无闻,但精神和智慧的创造,却能够抵抗光阴的磨蚀。西哲有言:“生命短暂,但是技艺永恒。”我们没有简单展示文物的美,而是把文物的展示融入大的历史叙事和小的故事中,充分揭示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
有精神温度的历史才更能彰显文化自信。
我们在广泛吸收海内外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并把这段历史进行电视化的完美呈现,就是要把一个有温度、有厚度、有人性闪光、有思想火花的《中山国》呈现给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