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周力军历史纪实文学《张库大道》第五讲:财富冀商

2018-7-31 17:14|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可能有读者会说,我们开口晋商闭口晋商,似乎张家口的繁荣完全是由山西商人造就的。不,我们还不至于无知如是。我们只是说在张家口商人群中,晋商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群,他们人数众多,会经营,资金雄厚,规模宏大,对 ...

可能有读者会说,我们开口晋商闭口晋商,似乎张家口的繁荣完全是由山西商人造就的。


不,我们还不至于无知如是。我们只是说在张家口商人群中,晋商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群,他们人数众多,会经营,资金雄厚,规模宏大,对市场具有主导的地位。


【张家口冀商字号遗迹】


张家口在成就山西商人的同时,也成就了本地商人。冀商的资金虽说比不上“山西帮”和“京津帮”,但他们得地利之便,在张家口的武城街、明德南街、明德北街、大境门外、怡安街等繁华地段开设了数百家各类商店。比如,来自束鹿、深县等地的人主要经营布匹,他们在张家口开有布店30多家,旅蒙商所需的布匹主要就由他们提供。


除了经商,更多的当地人是靠耍手艺吃饭,也就是说他们从事的大多是服务性行业,比如当毛毛匠、米面加工、熬碱、酿酒、开澡堂、拉骆驼等等。买卖虽小,但他们勤劳致富,也创造了不少财富神话。蔚县涌泉庄的王朴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

 


【蔚县景】


蔚县,古称蔚州。今天的人们提到蔚县,可能首先想到就是五彩缤纷、美伦美奂的剪纸,却很少有人知道蔚县人在张家口的商业史上所留下的辉煌业绩。
蔚县人在张家口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有俚语说:“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州人。”可以说,在张家口范围内,没有人比蔚县人更聪明、更顽强,更能吃苦、也更富有的了。蔚县人与张库大道和大境门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走草地、出口外’的人,皮毛业的毛毛匠绝大多数是蔚县人,至今张家口市区和坝上很多人的祖籍都是蔚县。


说到蔚县的富人,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不吃不喝,赶不上王朴。”

 


【蔚县涌泉庄王朴】


王朴是蔚县涌泉庄人,生于1869年,家境十分贫寒。年幼时,王朴便跟随父亲驮煤卖煤,母亲则带着小儿子到附近煤窑卖干粮,勉强度日。在他13岁时,家里东借西凑,倾其所有将王朴和三弟一起送到宣化当了“毛毛匠”学徒。出徒后,他来到张家口,租了两间房,找人但保赊了一些皮张,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有一次,他和同伴在路上把盘缠花完了,万般无奈之下,同伴提出去乞讨,但要强的王朴不同意。他在路边的小河沟里和了一块泥,捏了一些小玩具,走村串户沿途叫卖,居然度过了难关。


看来,成大器者,第一宁死不当讨吃鬼;第二要有和泥成金的思维。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王朴终于在张家口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他当毛毛匠学徒的经历,使他成了皮毛方面的专家,名声在外。一位德国商人看中了他,请他当助手,专在张家口收购皮张。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穷困潦倒的王朴带着在张家口挣到的银子回到了涌泉庄,一口气盖起了两座大宅院,计有房屋25间。


闹义和团的时候,蔚县、张家口一带杀洋人,烧洋教堂,闹得很凶。那个雇用王朴的德国商人无处藏身,只好求助于王朴。王朴冒着生命危险,把他秘密送回涌泉庄藏了起来,一直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消灭了义和团。


侥幸生还的德商为了感激王朴,出资为他扩建了皮毛作坊,正式取名“德和隆”。此后,有德商作为后盾,王朴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他认为,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大,就必须打通出口外销的渠道。于是,他请那位德商把自己的四弟王槐带到天津,开辟外销市埸。



当时的天津,外商云集。王槐聪明好学,勤劳肯干,不久便融入了当地商圈,打通了出口渠道,使王家的皮毛产品形成了自购、自产、自销的“一条龙”。


不仅商业上“一条龙”,王朴在种植、养殖业也搞“一条龙”,搞起了“循环经济”。他在张家口西北尚义县境内的大青沟购得土地上万亩,雇人种地,打下粮食后送到缸房酿酒,秸秆和酒糟则用来饲养菜牛,牛粪又用来肥田,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这些,王朴的生意还扩大到绸缎庄、票号、米面加工、缸房(酿酒业)、种植、饲养、货物包装、百货、鞋帽加工等诸多行业。

 


【涌泉庄旧影】


自1916年起,王家用了20年时间在涌泉庄的南面建起一座新庄园。这座庄园占地60亩,包括12个院落,220多间房舍。四周由高大的砖墙围护,围墙上开有暸望射击孔,俨然一座巨大而坚固的城堡。


可惜的是,与山西境内那些保存完好的民宅相比,这座巨大的庄园却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好一幅凄惨落寞的景像。


除了老家涌泉庄的豪宅,王氏家族还在阎家寨建房180间,张家口50余间,宣化50余间,蔚县县城更是拥房产40余处,房屋500多间。北京、天津、大同、归化城、大青沟等地均有产业。


1932年,连年战乱,宋哲元就任察哈尔省主席后,急于筹集粮饷。王朴二话不说,慷慨相助,一次便运走粮食48车。随后,王朴又用五辆胶皮大车不间断地向蔚县县城运粮长达两个月之久。


1937年10月,杨成武率部进驻蔚县,王家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现金,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王氏家庭到底有多少钱?这个问题就连连王朴本人也说不清。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次王朴的娘问他,儿啊,咱到底有多少钱哪?王朴笑着说,把银元一块接一块铺在路上,能从咱村铺到北京。

 

 

【万全县城】


年纪稍长的人可能都看过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中所说的古城是指保定,但影片中出现的那座古城却是距张家口不远的万全县城。


明洪武26年(1393年),明政权在设立宣府镇时,又分别设置了前卫、左卫和右卫。右卫设在得胜口,也就是现在的万全城。建文4年(1402年)动工筑城,动用兵民数万人,三年始成。万全城方六里三十步,高三丈六尺,北扼野狐岭、狼窝沟,南临洋河水,为便于防守,只开南、北两个门。气势宏伟,是长城沿线有名的古城,也是张库大道自张家口北上以来的第一站。


据说,明廷在议定万全卫城的地址时,先是选定坝上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认为坝上草原无险可守,最后定在扼守南北的坝口处, “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右拥云中”,,建城于此,确实是“万全之策”,因此被命名为万全城。

 


【万全城霍家旧宅】


如今,通过城门进入县城,一眼就可以看到街边有一片古老的青瓦,差不多占去了半座万全城,它的主人姓霍。


一条东西大街将霍家分成了南霍和北霍。北霍是霍家老宅,门楼高大,左右有大小石狮子两对,另有一对上马石。进了大门,是四进四合院的第一进院,最后一进院叫大宅,由霍家长辈居住。老宅内有祠堂,供奉着祖先的画像,每一幅画像都如真人一般大小。除了祠堂和卧房,还有书房、客厅、厨房、茶房、绣楼、望月楼等建筑,共130多间。霍家在城东依山傍水的风景区建有一座别墅,叫做东杏园,园内有多种花草鱼虫,可供赏玩,还有挥尘轩、一览轩等楼阁可供登临展望。


霍家祖籍山西,大约在明末清初从山西迁到万全,一边种地一边参与张库大道上的贸易淘金,传至第六代霍枚执掌家政时,已是富甲一方。


霍枚幼年失去父母,因而自立能力很强,年长后尤擅理财。据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过张家口宣化时,霍枚曾捐银万两。慈禧回京后,封霍枚为全国十八家员外之一,成为清代最后一批被赐封的高级顶戴。


霍家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大境门外有裕元昌油酒店,上堡(来远堡)有裕元永钱庄,边路街(今明德南街)有裕元碱店和裕元恒杂货店,深沟街(今新华街)有裕元瑞、裕元宏杂货行和裕元生钱庄,武城街有裕盛和绸布店,总共十家,均为独资,号称“十大裕”。此外,集股的商家还有福成楼饭店、华楼澡塘、裕成泰绸缎庄、裕元祥油酒店等。


除了张家口,霍家在万全县城、左卫、尖台寨以及北京等地还有不少字号。姑且不说霍家到库伦进行对外贸易的收入,仅这些商号,每年即可坐收白银50万两以上。


此外,霍家在张家口郊区还有水地数百顷,在宣平堡、第八滩有好地三百多顷,每年收粮四、五千石。在坝上还有数千亩优良牧场,牛马羊驼不计其数。

 


【万全城】


霍家祖上乐善好施,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财物救助亲戚朋友或用于公益建设,厚德著称乡里,曾被授予“康乐可书”匾。道光7年(1827年),万全城建义仓,霍家捐米数百石;修筑万全城东河石坝时,霍家垫付百金;道光8年(1828年),为建万全嘉禾书院,霍家老大捐银二千两,老二捐银一千两;光绪18年(1892年)万全遭灾,霍枚为赈济灾民,开仓放粮,搭棚施粥;民国7年秋,又出资一万一千元将城北泉水用管道引入城内;张家口维修城堡,霍家捐四千元。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赐书“急公好义”匾额,以示褒奖。

 


【霍家旧照】


霍枚去世后,庞大的家业传给了他的独子霍承熏。霍承熏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五,故而人们都习惯地叫他霍老五。


霍老五没有经历创业的艰辛,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坐享其成,因而生活十分奢华,仅佣人就有五、六十人之多,总管、管事、轿车夫、马弁、茶房、老大大、裁缝、绣花工、厨工、佣人、花匠等等,应有尽有。

 


【霍老五为二老婆盖的绣楼】


霍家财大气粗,就连当时的万全知县陈钰也哭着喊着与之联姻,将自己的胞妹许配给了霍老五,那时候的霍老五只有十几岁。陈钰的姐姐是袁世凯三少爷的小妾,霍老五与袁三儿成了“挑担儿”连襟儿。这样一来,霍家不但有钱,而且在官场上也有了靠山。到民国初,霍老五和霍老四又各自建了一所新宅,每一宅子各有百十所房子,俩人还各自买了一辆汽车,经常跑到北京天津等地,白天看戏,晚上抽大烟,吃喝嫖赌,肆意挥霍。气得他爹骂他“五野鬼”,别人都叫他“浪荡公子”。


有一次,霍老五在天津时与袁世凯的三少爷争风吃醋,为抢夺一个妓女输掉了两万块现大洋,连眉头都不皱。后来,袁三少爷给霍老五起了个外号,叫他“土豆儿”,以示轻蔑。


霍老五一生娶了五个老婆,但却没有留下一个儿女。由于他挥霍无度,再加上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商业萧条,霍家很快就败落下去。日本侵占张家口后,霍老五卖身投靠了日本人,随后又加入了国民党,双手沾满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鲜血,1951年被人民政府镇压。


呜呼!如今那些恣意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富二代”们,在特别飞扬跋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霍老五的下场。


顺便多说一句,如今的万全城从南门到北门的中心大街上,全都铺上了红色的大理石,美其名曰发展旅游。哈哈,只是红色大理石与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搭配起来着实有难度;只是冬季雪滑,街道上多了人仰马翻的狼狈场面;只是,万全城在哭泣。——有待证实。

 

【李玉玺庄院遗迹】


走进张家口鼓楼东街,可以看到一座宏大的宅院,门洞虽然破败,但精美的砖雕、木雕依然随处可见。门洞的地上留着两道深深的车辙,它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磨蚀,它还记录着一段传奇的人生。


这座宅院的主人名叫李玉玺。


李玉玺,张家口人。他的父亲是跑库伦的帐房先生,略通蒙语和俄语。李玉玺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只留下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为了生存,李玉玺的母亲经人介绍到位于元宝山的俄国领事馆当佣人。她天性善良,热爱整洁,手脚利索,又做得一手好饭菜,很受俄国人的欢迎。渐渐地,俄国人允许她把儿子带去和俄国儿童一起玩耍。


俄国人在张家口的势力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不仅在元宝山有租界地,还设有领事馆,拥有许多特权。其他洋人每逢节日或外国洋行举行商务会议,大多选在俄国租界进行。有一次,俄国人宴请其他国家的商务人员,特意请李玉玺的母亲做了几道中国菜。虽说洋人们的肤色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但他们的胃与中国人却相差不多,也能品尝出什么叫美味儿。于是,李玉玺的母亲就在洋人们的啧啧赞赏中有了名气。


因为商务繁忙,一些洋人的孩子无人照看,就有人提出请李玉玺的母亲负责照管。李玉玺的母亲为了多挣几个钱就答应了,反正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俄国人为了留住她,把幼稚园设在了租界内,李玉玺自然也就成了幼稚园的一员,每天与这些金发碧眼的洋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李玉玺具有相当高的语言天份,在与 孩子的撕打对骂中,他竟然学会了英、俄、法等好几国的语言。当然,他只会听和说,却不会写。

 


【八国联军】


成年以后,李玉玺跟随俄国人跑了两年天津,之后又跑了几年库伦,又学会了蒙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有一股联军没收住脚,一口气窜到了张家口。这股联军没带翻译,满嘴呜里哇啦,地方官员根本无法与他们沟通,就有人想到了李玉玺。


果然,经过李玉玺的翻译,联军总算平静了下来,掠夺了许多财物后便耀武扬威地离开了张家口。


这股联军还干了一件可笑的事。临走之前,他们埋了不少地雷和炸药,想把张家口从地图上抹去。可不知是咋回事,张家口没炸成,反倒把他们自己给炸了。这件事至今还是个谜,但老百姓都说,老天爷可不是光吃饭不干活的,他知道谁好谁赖,他在暗中保护着张家口。


【李玉玺宅遗迹】


这件事使李玉玺成了张家口的名人,这时期清政府为了和八国联军打交道,急需大批翻译人才,李玉玺经当地官员的推荐,一举成了皇家通事。


有一次,俄国护商队在库伦打死了一个意大利商人,引发了一埸国际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这两个强盗冷静下来一想,咱哥儿俩掐个什么劲儿呀!就算掐赢了,能得多少好处啊!于是,经过密商,他们决定把这个屎盆子扣到中国人的头上,以此为要挟向中国政府索要更多的好处。


李玉玺被指定协助中国官员处理此事。


李玉玺既能听懂俄国话,也能听懂意大利话,他当场揭穿了俄国人和意大利的阴谋,取得了谈判的成功,使国家避免了巨大的损失。这让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朝廷大为感激,对他予以厚赏,更加受到器重。在以后的翻译生涯中,他一个人顶几个人,好吃不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些外国人在商业活动中也聘请李玉玺当翻译,也想利用他的皇家通事的身份传话,以达到谈判的目的,因此不惜血本讨好他。李玉玺不是神仙,对钱没有仇恨,再加上小时候穷怕了,有人送钱上门,自是欣然笑纳。他还利用自己身为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参与经商,聚敛钱财,飞黄腾达。他在堡子里买下一条街,兴建了自己的豪宅,跻身于巨富行列。


据住在这里的前居委会胡主任说,她小时候刚搬进这个院的时候,李玉玺的儿子已经六、七十岁了,人们只知道李玉玺有一个孙女住在上海,其他后人情况不详。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