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曾经我们一起走过 ——电影《芳华》观后

2018-1-20 23:40|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小站风景

摘要: 芳华 观后感
                                  作者     小站风景

        《芳华》:情节的枝叶呈现的不完整;人物矛盾刻意弱化;想塑造一个时代的群像,却留下一堆符号式的脸;很多可以出彩的章节却草草收场;场景上追求无剪切单机画面(这个从摄影上来说非常牛),却有明显的负面效果,画面的模糊感虽在艺术上加分,却给观影者带来很多不适。
       但影片仍然戳中了大部分人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任何时候都会充满一种撞击人心的力量。
       但我今天不想说情怀:如果你能看慬冯小刚的处心积虑、看懂他的暗渡陈仓、看懂他的偷梁换柱、看懂他的声东击西、看懂他的围魏救赵,看懂他的左支右绌,看懂他的欲说还休、欲诉还休,看懂他用悖论法揭示人的命运和常人评判好坏标准的喻意,看懂他渴望表达真相和阶级差别,但碍于审查,只能通过残酷的成人社交法则来借力打力的无奈,你才算真正看懂了《芳华》——冯小刚的勇气,以及在这部电影中的格局和深度,是可以和贾樟柯那些被毙掉的电影并驾齐驱的。
       当然,最打动我的是弥漫整部影片的那种充满了巨大克制的伤感。这种克制是对阶级的冷血和现实的冷眼回敬,这种伤感是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铭刻进骨血里的孤独与怀念,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也是影片最后那个长长的的长镜头。
       这部电影最大的议论点在好人没有好报,那做好人为了什么?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好人的确没获得好报,而很多坏人却活的幸福快乐。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历来顺受地接受生活中的现象,却接受不了影视作品中对生活的真实缩写?可见一个国家的教育机器给人们打下的烙印有多深、多么可怕!
       对于那些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我的分析是,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到电影院去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或自我麻痹的。他们饱含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到影视作品中去“实现”的单纯幼稚心,所以这部电影让他们大失所望。在倍受生活折磨又去影院重温一次折磨的过程,是很多现实中的“好人”得出“好人不能做”、不喜欢这部电影等结论的原因之一。
       电影发出的时代拷问,估计永无答案。在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中,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作为时代洪流里的浮萍,作为冷暖都不自知的好人,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在最好的年代狼狈苛活。只是又一次应验了很多人这辈子都难以明白、却是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他们的。
       这才是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