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民俗民艺 查看内容

巧女李想

2017-12-2 16:52| 发布者: 那厮小4| |原作者: 司娜

摘要: 李想,女,47岁,生于河北省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将其带大。家境贫寒,印象中的勤劳的母亲不辞辛苦终日劳作,烛光下的母亲飞针走线,一针一线地穿起了兄妹几个的童年。十二岁的李想就跟随母亲 ...


李想,女,47岁,生于河北省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将其带大。家境贫寒,印象中的勤劳的母亲不辞辛苦终日劳作,烛光下的母亲飞针走线,一针一线地穿起了兄妹几个的童年。十二岁的李想就跟随母亲学习手工刺绣贴补家用。 迷恋满绣的她同时也很有天赋学了两年,她的作品就被亲朋及邻居所认可。那时除了上学以外的所有时间她都用来学习研究满族民间手工刺绣,这也是李想童年时最大的乐趣所在。

满族民间手工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地。在雍正年间,木兰围场张家湾,有一户人家,丈夫叫凤桐。单说这凤桐的妻子姓李,名秋娘,原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苏州出了名的苏绣高手。后因家境落魄,在流放途中被热河知府救下隐藏于木兰围场,之后将所学技艺传授于当地民女,李想的姥姥、当时将传统满绣与苏绣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它的技法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四色为主调,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经担任过小学美术教师,开过家政服务公司,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李想从未放弃过刺绣,丈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让她更能专心创作,李想和丈夫决定注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百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床上用品系列,儿童满月系列、中老年贺岁系列、香包挂件系列、旅游纪念品系列、手工刺绣挂画系列等。公司注册资金130万元,其中固定员工50名,流动员工100名,产品设计贴近生活,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部分产品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和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解决当地农村妇女就业,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作为满族民间手工刺绣的传承人,李想不断学习新的针法技艺经过多次探索,她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越,2014年,作品《高歌》在国际贸易交易会上荣获三等奖;作品《锦绣江山》荣获“我们的价值观”三等奖,同年,还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荣誉称号;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和扶贫办公室以及就业服务局的评定下,她的公司被定为:“巧手创富扶贫开发创业就业实践基地”。被省扶贫办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同时和天津工业大学签订校企合作成为外聘讲师。

生活中,李想为人和善,在她的工作室中经常会有慕名而来的满绣爱好者,她都热情接待,不厌其烦的为其讲解满绣这门技艺,很多人成了她的忠实粉丝和学生。

除此之外,她还热心公益事业,2005年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08年荣获“二零零六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2012年在河北省开展的“我是快乐的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者”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几年来无偿献血量达到 两万多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3 遍。同时还带动了身边的同事奉献爱心,百福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已参与了最少三次以上的无偿献血活动。

201512月份,由石家庄“善行使者”组织的2015公益慈善拍卖会上,李想捐赠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最终以七千元的价格拍出,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李想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奉献着青春与智慧,用一双勤劳的手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珍贵技艺,用一颗真挚的心帮助了他人,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