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韩咏华:与开阳堡有关的故事——赵武灵王之梦殇

2016-12-8 10:00|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这是一段历史的悲剧。这段悲剧,深深镌刻进了中国的浩瀚青史。悲剧中的人物,鲜活在两千年前的幕纬里。青史的幕纬里有这样一个我们熟悉的地名——泥河湾开阳堡。 赵武灵王,战国时期叱咤风云、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赵 ...

 

这是一段历史的悲剧。
这段悲剧,深深镌刻进了中国的浩瀚青史。
悲剧中的人物,鲜活在两千年前的幕纬里。
青史的幕纬里有这样一个我们熟悉的地名——泥河湾开阳堡。


赵武灵王,战国时期叱咤风云、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任国君,他十五岁即位。当时的赵国北边是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长期对赵国进行侵扰。游牧民族跟中原诸侯国不同。他们踏马而来,强取豪夺。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夺取土地,而是抢夺财物和人口。财物用来享受,人口用来奴役。赵国不得不驻扎一只数量庞大大常备军来提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很是令赵武灵王苦恼。于是,赵国在北部边境修了大量的长城,而且大多修在荒芜人烟之处,消耗了大量的元气。赵国的南面是韩魏两国,魏国国力强大,经常对赵国进行攻伐,是赵国的主要敌人之一。东面是齐国和燕国,燕国实力比较弱小,但这并不意味着燕国就放弃了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梦想。而齐国实力雄厚,邹忌在齐国纳谏之后施行变法,齐国日益强盛,成为赵国心腹大患。西边是秦国,这是赵国最大的敌人。最头疼的是堪称赵国国中之国中山国。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国土深深嵌入赵国的版图内,把赵国分割为左右两部分。更可气的是,其在齐国的支持下屡屡对赵国进行征伐。其对赵国的颠覆势头,是除如强秦以外又一障碍和隐患。


当时的赵国,在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列国中,还是一个弱国。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一心想吞没赵国。赵国的疆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山东、河南一角,我们张家口市蔚县一带也为赵国所属。赵国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基本属于弱势。赵武灵王为此经常忧心忡忡。面对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日夜谋划,决心发愤图强,让赵国迅速强大起来。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 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那时的战争主要有车战、马战、步战三种形式。地处胡人和华夏民族交汇处的北方赵国,虽以农耕为主却频繁接触游牧习俗,通过抗击胡骑袭扰也体会到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优长。15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其疆域只限于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军队与其他列国一样仍由车兵、步兵构成。为了改变小国弱势,赵武灵王决定让本国的精锐全部弃车乘马。此前人类虽驯养马匹千年,却只能耕田驾车,因未解决鞍具无法骑驭。春秋和战国前期马拉战车成为军队主力,其冲击力和速度超过步兵。却因道路所限难入山地丘陵,呆板的车战、步战使军事机器运动迟缓。目睹过胡人穿短衣长裤骑马便捷的赵武灵王,决心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这一举措对重服饰礼义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重大冲击,众多臣属惊呼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却从作战需要出发,反对法古不变,以强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广服饰改革。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他还亲自骑马弯弓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推广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训出1万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骑兵是建立起来了。可赵武灵王在观战时发现,他的将士穿着汉人传统的宽衣博带、长袍过膝的服装,打起仗来,不仅施展不开,而且影响奔跑。而那些游牧民族的士兵,却一律穿着短衣长裤,骑马冲锋,动作麻利,奔跑迅速,迎战自如。于是,赵武灵王由此萌发了改革将士服装的想法。赵武灵王十九年,赵国向北攻占了中山国土地。随后其到代郡即张家口蔚县一带巡行,还到了号称无穷之地的张家口张北县。并发出感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由此更加坚定了他推行改革的决心。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赵武灵王正式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命令赵国人改穿胡服,学习骑射。他自己带头穿起了胡人的衣服,众大臣也穿起了胡服。据专家考证,在赵武灵王之前,我国汉族人民下身只穿“绔”,这种“绔”为套在两腿上的皮筒或布筒,臀部并无遮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胡人骑马,不仅需要“胫衣”,更需要臀部有遮蔽,汉人才开始穿起裤子。改革后的骑马不仅能战斗还能射箭,加强了战斗力。赵武灵王以自己的睿智和能力实现了汉民族够战胜异邦最终问鼎中原的宏伟意愿。其中对胡服的改进,对赵国而言是迈出了一小步,对整个汉民族历史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改革后的赵国,日益强大,灭了横亘在国土中央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门、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并用合纵连横,围魏救赵等战略,很快壮大成为唯一可以与强秦抗衡的诸侯大国。是时,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邢台)大会天下诸侯,高高在上,万朝来贺,气势非凡。在随后统一华夏的战争中,“秦之畏害天下者莫如赵”。可以说,赵武灵王当时正值壮年,踌躇满志,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时刻!


可叹的是,这位两千年前的改革家,一代明君。这位对外征战所向披靡者,一代英主,却未跳出封建王权你死我活的争斗漩涡。 武灵王四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他没有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也没有寿终正寝在他的王宫。而是于公元前295年在父子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中被困沙丘宫,活活饿死。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统帅大军,攻破中山国都灵寿。赵武灵王得胜归国后,论功行赏,置酒欢宴五日,大赦天下。在举朝欢庆巨大胜利的时候,踌躇满志的武灵王作出了一个重大却又埋下祸乱之根的决定,废掉太子章,传位于太子何,自号主父。


赵章是谁?赵何又是谁?赵武灵王究竟犯了怎样的错误呢?


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赵章应该为灵王和“韩女”所生,此后不久就被立为太子。在灵王的教育下,赵章的能力也是很强,在进攻中山的过程中,赵章所率领的是中军,也就是赵军的主力所在,在消灭中山的十年战争中,赵章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争结束后就被封于代地安阳邑也就是泥河湾开阳堡,被封为安阳君。


赵何是灵王与自己最心爱的爱妻吴娃所生,正所谓英雄爱美人。灵王对吴娃百般宠爱,甚至数年一直居住在吴娃的宫殿里面。赵王虽然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慧之心机,赵武灵王对赵何,自然也是百般疼爱。但是正值灵王的强国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红颜薄命。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未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自己的嫡亲子赵王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赵武灵王应允。吴娃于灵王二十五年不幸去世。痛失爱妃,灵王悲痛不已。在其后两年,就将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史称赵何为赵惠文王。至于为什么是传位给赵何,有人认为是灵王出于对亡妻的思念,有人认为是灵王答应吴娃在临死前的要求,不管是哪种观点,灵王传位给赵何跟吴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可以肯定的。


赵章虽然能力出众,但却是十分的骄纵。本来他是担任太子,但是现在却是赵何成为了赵王,况且他在消灭中山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然是忿忿不平。这个时候,灵王又派田不礼为代相,所谓代相其实就是作为君王的耳目监视代地而存在的,比如以前的赵固。可惜这个田不礼却是个心狠手辣的野心家,他和快就看出了赵章的不满,趁机挑拨,唆使。赵章和田不礼很快就结成了同党,开始网络同党,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图谋起事。 这个自然逃脱不了国内大臣们的眼睛,李兑首先去提醒肥义,祸乱就要发生,为躲避被诛的结局,可以告病把权力交给公子成。肥义因坚守对灵王的承诺,决心坚持辅佐惠文王,没有答应李兑的建议。但是肥义辅佐过三代君王,也是个见过风浪的政治家,为防不测,招来大将信期,防止动乱的发生。李兑与公子成两人也在密切的关注着事态的发生。


赵武灵王当初立赵何为新王,自己急流勇退。他退位的时候,初衷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应该说,赵武灵王传位给赵何本身是个重大失误。宠爱内宫,废长立幼,自古都误国误民,害人害己。刚才咏华交代,灵王让出王位是为了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外战争中,但是这本来就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决定,因为其实国内内政与对外战争是没有本质性的矛盾,既可以管好内政也可以同时展开对外战争。同时,虽然,灵王让出了王位,让出相当多的权力,但实际上赵国的最高决策权还是在灵王手里,因为他控制了军队。如果说让出王位值得是值得考虑一下的话,那么让位给赵何那就肯定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了。首先,灵王与公元前310年娶吴娃,公元前299赵何为王,也就是说,赵何这个时候最多十岁,把王位传给一个这么小娃娃,赵何实际上是不能自己决策的,那么灵王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权力全部就被肥义掌管,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也使得其他人对这一部分权力产生了想法,比如李兑为什么劝肥义放弃权力,大概有这么一层想法在里面。也幸亏肥义是个良臣,没有二心。其次,传位给赵何后,灵王又没有办法消除赵章这个隐患,赵章的叛乱可以说是注定了的,只是时间问题。


赵武灵王虽然给了大儿子一个封号,但是,总觉得对不住赵章。特别是第二年在惠文王四年的时候,群臣朝会,主父在旁边观察群臣宗室之礼,看到安阳君身材高大,却跪在年幼的弟弟脚下,产生了怜悯之情,于是产生了一个荒唐的想法,把赵国一分为二,想让安阳君在代地称王。这个想法的确不是一个雄主应该有的想法,可惜,赵武灵王是一个父亲,一个疼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为此他付出了太多,也决定了他最后以悲剧谢幕。当然这个想法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在诸侯兼并日趋白热化的时代,一分为二,正好成为诸侯国尤其是秦国的盘中餐,这样的想法显然是背离时代而行的。而且这样想法不会得到赵惠文王和肥义的同意,而野心勃勃的安阳君,如果在代地称王,又岂会把十多岁的弟弟放在眼里,必定会想要统一全国。


那为何赵武灵王没有发现赵章安阳君在安阳邑的种种可疑行为呢?难道肥义、李兑等人没有向他提醒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主父对安阳君的招兵买马、私结党羽的事情应该是很清楚,那么他又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是一个父亲,他的角色已经从君王的位置上转到了父亲上面了,他爱他的两个孩子,他希望他们两人为赵国统一天下共同奋斗,可惜,一山二虎,要统一天下,就得先统一谁是赵王。


每个人都得为他的失误付出代价,而赵武灵王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他和赵何即惠文王游览沙丘宫,离开了重兵防守的邯郸,安阳君和其党徒认为时机已到,便假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这个时候,肥义觉得其中蹊跷,为防万一,便先进去通报,被安阳君一伙杀害,高信就保护惠文王与安阳君作战,并迅速的通知了公子成和李兑。李兑调集四邑之兵攻打安阳君,安阳君一伙抵挡不住,只好投奔赵武灵王而来。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作为父亲的一面又展现出来,接纳了安阳君赵章。信期、李兑、公子成围主父宫,杀了安阳君和田不礼,但是,公子成和李兑并没有撤兵而去,两人私下里面商量:我们两个杀了赵章,并且因此围住了主父宫,这可是要灭族的。所以他们两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传出话来,“后出者夷”,沙丘宫内的人全部出来了,可赵武灵王却出不来,没有食物,就只有掏雏雀充饥,三个月后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咏华所查史料中的史学家普遍认为,赵武灵王在最后关头仍然太过仁慈,善待了叛乱而走投无路的赵章。我们可以理解赵武灵王看到自己儿子被追兵攻杀的心情,接待他保护他也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是赵武灵王可否想过,赵何此时作何感想,支持赵何的人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在面对叛乱的时候,赵武灵王并没有显示出赵国,一个东方最强国的最高统治者的统治力和决策力,而是一味的幻想,心怀儿女之情,失败也在情理之中的了。而他留下的是一个蒸蒸日上,走向强盛之路的赵国,一个可以东却强秦,西击盛齐的新兴强国。


赵武灵王的梦殇开阳饿死沙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赵国从最高峰开始跌落。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