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丁新民:书法艺术与武学文化

2016-12-3 16:25|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书法是中国文化蜚声世界的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迹。 武术也是中国文化显赫海内外的国粹,在世界发展史上以肢体行为陶冶 ...

 
书法是中国文化蜚声世界的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迹。

武术也是中国文化显赫海内外的国粹,在世界发展史上以肢体行为陶冶心灵、琢磨情操尚属少见。从先秦人与兽斗的尚武图存到健体理病修性养德的运动科学,从国人自练到风靡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底蕴与人类的亲和力。

书法与武术乍听是两门互不搭界的学科,但凡熟谙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母二子的血乳情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肯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武术的理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和谐。
 
书法讲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分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燥润相重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地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和谐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成功范例。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大小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善的体现。
 


武术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武术理论上也统称“天人和谐”。武术是人体的运动,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关系。要达到武术的目的,必须达到宇宙自然的统一和一致。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武术的主要原则。武术创造以来从生存自卫到强身健体,从制人取胜到修心养性,从悟道怡情到心理调控,都是在追求人体文化的和谐。武术所展示的是人用身体的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来体现与大自然的和谐。
 
武术尽管是形体运动形式,但在中国哲学精神的影响下,“天人合一”、“阴阳之道”成为武术坚实的文化底蕴,其目的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审,这就要求身体运动的内外和谐,就是说人的生理机能只有顺应了自然界的变化,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才能强身健体,贻养天合。武术演练的过程,不只是要求一招一式的准确,而更为注重的是内在的“神韵”。因为在整个生命运动的不同形式中,都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动。拳语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就是在着重姿态的意境里展示人格与形体的和谐。中华儿女所展示的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神韵逼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民族文化沉淀几千年的璀璨结晶。

观书法与武术的形成、发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定慧的外在表现,这些也就形成了书法、武术所共有的文化基础。
 
书法与武术的相同与相通的又一个基础是理念互补,刚柔相济。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之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书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正是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准绳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而武术家们也正是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以刚柔相互依存、互为转化而实现随曲就伸、无过不及的精湛功夫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风格,受到晋代人士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而武术以王宗岳为代表的武术风格,也由于受到当时经济繁荣、世态平和的需求,而创造出了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太极功夫。太极拳的特点:内刚兼合守中,心静神怡,处处轻灵圆活,姿态优雅,独立如旭日之东升,屈蹲似巨钟之扣地;拳风自然,神不外露,意动神出,炼雅秀之形,养浩然清气,刚中显柔,神在精气间;观颜鲁公《祭侄稿》、《列中使贴》苍劲刚毅,笔笔如刀,划划中正,处处展示出了阳刚之美。而武术中的阳刚之美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八极拳雄浑刚猛,左斩右断,翻子上下翻飞,快如爆鞭;行意拳不退不让,踏中炮崩……;还如欧书的险峻飘逸,八卦的俏雅脱飒,虞体的俊秀安逸,太极拳的端庄典雅,赵体的清馨豁达,查华、炮拳的舒阔展伸,怀素狂草的神鬼莫测大章法,醉拳似醒又醉的欺打法……,无不展示出峰回路转、游走弄巧、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美感。书法、武术之精为,就是把自然规律,把自然空间范畴之精髓巧妙地和运墨技艺、武功技法融在一起,而成为吸天地之灵气、凝万物之华光的中华脊梁文化艺术。
 

 
形神统一、内外兼修,是书法与武术相通的又一个明显标志。“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荀子对形与神的概论。形盛则神旺,神溢则形爽。唐代颜真卿以灭安史之乱的大将军气概把英勇、俊秀、苍劲挺拔的精气充分地展示在颜体书中;岳飞以博大胸怀,不屈的精神写下了岳体《满江红》;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对清王朝封国锁关、懦弱不獗的抑郁愤懑之情……,字画如人,书法家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在修炼着自己的德行,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精气神,跃然纸上诩诩如生。武术对神形的要求更为严格。形神兼修是武术家练功的重要原则,“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武术谚语充分强调了内外相合的思想。“形”在武术上表现为由人肢体、躯干以及不同走动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攻防技术;“神”则表现为理性控制、把握击技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神韵,手到眼到是形对神的展示,有形无神,呆死板结,有神无形,戏耍玩偶,历代武术大家都表现出内秀外壮、内雅外强的轩昂英姿。如颜真卿的字技艺之高,自不待言,凡练书者无不备其帖,临其字,摹其韵。知其书者满天下,知其武功人品者风恐非太多。字画如人,武也如人,良臣儒将,领兵戍边,怒平安史之乱,“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世人不移真名,独尊鲁公,堪称旷世内外兼修之楷模。著名大诗神李白,腹诗气华,胸笔品高,文武兼修,德法双修,诗文自不必说,武功亦非常了得,独手擒虎,61岁高龄为国安定投军远征。诗圣杜甫“向来皓首惊万人,自绮红颜能骑谢”,白发年迈仍能策马飞驰,对剑术尤为钟爱,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写的出神入化,彷亲临其境。张旭好武,其草书之风惊世叹俗,笔墨中融合着刀枪的锋锐,拳脚中蕴寓着纸张的博大,见“公主担夫争路,觅壮士渔妇让海”而得其笔法之意,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书武同源,书武兼修,大成之士,历代皆有。
 
医理是书法、武术相同的又一基础。《黄帝内径》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由此可见,百病皆因情志失和而致,俗话说,百病生于气。“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故百病皆生于气。”既然精神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调节精神情志便是书法与武术所都遵循的法则。心平、气和,静松贴恬,蓄意催气,气顺力随,坐如钟,站如松,“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涌泉旺水催肩井,曲池合谷走指端” ……。这些诀都是书、武大家长寿养身、修性之道。在有为中修道无为,在无为中润心养性,无论是跃然纸笔,还是驰骋兵场,都以中医学养生之道贯穿始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形神合一、内外兼修、颐养性情、固气壮丹、外练筋骨、手足矫健的中国书法、武术养生功。
 


书家云:“毫耕砚田清气升,三交无火腹静松,修得元阳腾然起,康健逼退万万金。”

武术拳经云:“精养灵要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由上可见,书、武大家对于修身养性的理解及涵义及如何练气,虽法不尽同,但所要求达到的化境是基本相同的。“——气之命源,非气无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命强,气亏命弱。”从修炼人体小宇宙到对宇宙万物规律的遵从,达到“元气充足”,精神健旺,体魄伟岸,动作敏捷,力沉气实,使生命得到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这是生命发展最美的表现,这又是书法与武术相通的又一基础。
 
武术门派众多,风格各异,有刚为先、柔作后的外硬派,如:八极、劈挂、通背,……;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外柔派,如:太极、八卦,……。书法同样,也有刚柔之分。清代桐城派名宿姚鼐曰:“鼐闻无地之通,阴阳刚柔而已。文者,无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面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手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目恧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

姚鼐认为,文书是阴阳二气交汇而产生的,有的得于阳刚之气多一些,有的得于阴柔之气多一些,因文有阳刚、阴柔美之分。得阳刚美多气势宏大,雄浑德深;得阴柔美多秀丽、委婉。但二者不可偏极,否则不能称其为美。
 
在书法艺术的艺术实践中,我们感到书法艺术中的风格情趣、形态意境之美主要是墨的量与质的互变的结果,墨色浓厚是集无数之子细微的墨珠凝聚而成,它是阳刚美的展示,它给人的意趣是沉稳、浑厚、威严;而墨色的淡枯则是浓聚的翰墨渐少其量而显现出的轻盈秀媚、恬静之态,它展示的是阴柔之美,从量变到质变,从新的量又到新的质。在书法艺术中,有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重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这种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使墨珠的聚散呈现出一派自然美态,使人心驰神往,留恋忘返。浓墨疾驰像惊雷,淡墨缓引似流云。重笔之处如隼扎食,轻描之笔如矢箭离去。浓重中穿插着清健,刚毅中依附着隽秀。这不同墨色的变化,把人们带入一个超凡如仙的境界。
 


武术中的刚柔之美,虽不像书法那样细微,但同样恰到好处。太极名家陈鑫说:“太极拳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观轻和,柔势也。”在武术的习练中所表现出的阳刚与阴柔美通常是在空间方位变化万千、层次错落、更迭有至、动静转换中所表现出来的。如“站如松,坐如钟,转如轮,折如弓”,特别是武派太极大师创始人 武禹襄先生的见解更为形象:“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把动、静起落,快慢、轻重、刚柔对立统一的变化理论化,展示出了生命内在规律的美,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一首中所描述的尤为精妙: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说:“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之,以化成天下,况书之妙,近取诸身。”这虽说的是书法之妙道,但武术之妙道也恰恰在此。就是人的神采在于摄取大自然势象的物化,因此,人们对书法、武术的赏析,并不只是简单的认字辨行,而是通过线条和行体脉胳去领略大自然空间的神态和情操之美的韵味,这种勾人魂魄的韵味则完全是通过运墨的浓淡、燥润,行体的开合,闪转的千变万化显现出来的。无论我们赏析一幅书法作品,还是观赏武功的演练,都仿佛在品味一首首优美的情诗和聆听动听的旋律。在黑白线点中,在刀光剑影里,享受、品味着醇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之大餐。
浑厚的中华文化造就了坚韧勤劳的中华民族精神,上千年的熏育涵淘一大批的脊梁人才脱颖而出,筑起了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龙的传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一撇是文,一捺是武;一撇是阳,一捺是阴;一撇是德,一捺是才。一文一武合阴阳,一德一才会大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只有大写的人,才能创造、深化、蓄集、喷发出最灿烂的文化。
 
李白以他擒虎之势写下了惊世的诗章,杜甫以纵骑之能述著下了骇俗的诗篇,颜真卿以边关大将军的威武创下了苍劲的颜书,岳飞以笑谈喝饮匈奴血的气派写下岳体的《满江红》,陆游、辛弃疾、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哪一位大家,哪一位称得上大写人的人不是一肚文章,一笔好书,一体康健,跃马扬鞭,叱咤疆场,这是中华民族图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富强的希望。中华大地蕴深底厚,气灵光华,愿中华这块底蕴深厚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文可骇世惊人、武可保国安家的英才,让久卧的中国龙早日腾飞在浩瀚的苍穹,让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滋育世界上更多的人,求“太和”,求“大同”,让世界都有中国人!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