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田永翔:评现实派作家若愚新著《老兵问史》

2016-11-18 11:27|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田永翔,1939年生于河北蔚县。毕业于张家口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编导专业,曾供职于张家口市话剧团编导室、蔚县报社、蔚县文化馆、蔚县文联、蔚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专业技术职称编审。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协会 ...
青山非墨堆 流水处处歌
——评现实派作家若愚新著《老兵问史》

作者:田永翔

在抗战胜利七十年前夕,不管是读写老兵都是一件欣慰的事。若愚写老兵,我读老兵,都是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们的一腔敬意之情。我想说明一点,若愚的不同点,在于他关注的是客观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读和记录历史。因此我说他是一位现实派作家。真实的写作是会打动人心和留下痕迹的。

什么是历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就是历史。搬开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断章,无不记载了这些内容。《史记》、《资质通鉴》、《汉书》、《清史稿》等等,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簿记。而从宋元明清转兴的百话本、戏曲,除了这些内容,主要是才子佳人。这些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为普通黔首和士兵泼墨的人则为屈指可数。终于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四大名著和四大讽刺说本,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壁补。可为老兵们立传的人几乎没有。将军成名,士卒成骨,泛海的正野史无不记载着这一规律。若愚开先河,给从家乡走出去的老兵们立了赑屃。这是他遵循为工农兵写作之原则而做出的努力。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王二小,是过去的新兵,今天的老兵。这要感谢新时代最早的那批文化人把他们载入了史册。但更多的老兵成了人们英雄纪念碑的组成,他们没有留下名字,这是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和人们注意力的转移而把他们淹没了。虽然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毕竟人们不知道他们是哪个具体人,又有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因此我说这是历史的悲哀,更是战争的恶果。《老兵问史》就是给那些无闻的老兵们立传。

若愚在《老兵问史》前言中写道“若有人因为他们身上流着华夏民族的血液而鄙视他的渺小,余一定想起一种被世人唾骂的背叛。”我很赞同这种观点。我感谢若愚以及给若愚提供平台的部门并和他并肩读写老兵的人们。让我们共同走过纪念歌颂老兵们的时光,给老兵们的碑记上多刻一行文字,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字对他们来说,也是永存的。

读《老兵问史》不只拘于老兵们的往事。老兵们从家乡走向战场,历尽艰辛,英勇杀敌,悲壮就义,千秋功业,令人敬仰。从古代的李广到十九世纪末抗击外国侵略,从民国北伐到早期的红军,从抗战的游击队员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兵们用近似相同的人生经历走过了每一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这些往事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中。

正是基于这种真挚的情感,若愚以一个写实派作家的视角,记录了二十个生动鲜活的老兵形象。书中记述了他们从家乡走进战场英勇杀敌、不计得失、服从命令、默默无声的感人事迹,他们凝聚了具有中华民族爱祖国爱人民的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典型和浓缩。《老兵问史》并不仅仅如此,而是从描写老兵们的战争经历乃至人生经历入手,从而揭示战争的起源、本质和罪恶。给人们以深思多思广思的空间,启发人们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使战争消亡,让人类永远和平,让世界和平永远。

若愚在《后记》中说“战争不仅在它的教育意义,更在于它的历史鉴别,让后人懂得如何规避战争,维护人类的永久和平,这里说的规避不是逃避。”《老兵问史》的着眼点正在这里。今天,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其重大的深远意义和历史意义更在这里。因此我说,《老兵问史》是沿着中华民族的足迹写下来的,是用文字对战争的控诉和抗击。老兵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国的宝贵财富。

《老兵问史》范围广,站位高,立意深。着墨点多限于蔚州藉的老兵。正是通过对本土本乡老兵的描写记述,使那个较为遥远的时代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蔚州是长城外一个农牧交汇的地方,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域。在古代历史上,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多次拉锯式斗合的战场。史马迁说“种、代之地,地边胡,数被寇。”不难想象蔚州历史上的战火硝烟是何等的惨烈。

若愚用“一支秃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又通过这种层次和角度描写,记述了每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参军经历、抗日斗争,战斗场面、南进剿匪、爱情纠葛,以及他们在战争结束后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境况。通过各个方面细节的描写,写出了蔚州人的“懻忮、剽悍、好气。”正是司马迁形容的“犹有赵之风也。”因此,若愚说“如果写出了余的初衷,那一定是万幸。”又说“让关心老兵们的人知道,当年的老兵是怎样为人民去打仗的,乃至他们是谁。更确切地说,他们是蔚州老兵。”若愚强调“他们散时是个体,凝聚是一个人,连接起来就是长城。”我想强调,蔚州老兵走过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我曾经写过一本《壶流河畔窗花的点彩艺术》和三套集成系列丛书。蔚州窗花是明清战争缓和后的民间艺术结晶。如果战争一直延续下来,就很难孕育出蔚州的窗花艺术,这是用战争消灭战争的历史见证。蔚州老兵的前辈们创造了灿烂的蔚州民俗文化。老兵们在这种带着地域风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又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走向不同的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何等的伟大和无私。

在若愚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在遥远的过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延展到民国初年后期蔚州农村的情景,可以看到抗战初期蔚州类似李向阳式的战斗英雄,可以看到蔚州历史上的兵制学制官制税捐钱粮等历史文化,也可以窥视到蔚州老兵们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他们如何从视角狭窄的农民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的传奇经历,这一切都点染成一幅可圈可点的蔚州历史画卷。因此我说,蔚州老兵也是蔚州窗花艺术今后尽可能渲染的内容。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蔚州文化艺术的结晶。

《老兵问史》虽然着墨于蔚州老兵。但随着老兵的脚步,描写了重大的战争场面,其地域扩展到祖国的大江南北、青藏高原、鸭绿江外,使读者对蔚州老兵们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但若愚的笔锋还在于对蔚州历史的阐述。比如,在“清风正气伴我行”一篇中,就对蔚州城内箭道巷的变迁做了细致描写。通过唐县藉老兵刘同玏转业蔚州后住进箭道巷一个破败小院内的所见所闻和经历,以及对瞎眼艺人和说唱女艺人悲苦生活的插叙,展现了蔚县从筑城走过的历史一瞥,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该文中主人公回顾了家乡父辈的抗日斗争,讲述了主人公参加革命、转战南北、延安军垦、教育下一代、传承革命传统,以及融入地方建设的事迹,具有老兵中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在此篇中若愚采用问答和加叙加议的文学描写手法,催人泪下,给写实性文章增加了特色。主人公不是蔚州人,但他的心脏活跃在蔚州的土地上。是蔚州老兵和蔚州之外老兵们的一个典型链接。

因此我说《老兵问史》重在于一个“问”字,其意义是揭示蔚州历史的真实和客观。并随着老兵们的脚步,延伸到他们行军打仗所到之处的地理风情。
 
“问”不是老兵问,而是作者问,也引导读者问。问的过程就是领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是道德不困于教的最鲜明最实际的课堂。

战争已经遥远,老兵的历史已经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汇入到蔚州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因此会伴随蔚州的民俗文化走的更远。老兵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必定会激励每一个为为国家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每一个人。

以上就《老兵问史》只作综合性点评。还是用若愚的话做为本文的结束语吧。“祝健在的老兵们身体健康,逝去的老兵们永垂不朽。余愿做一个码字的老兵,排在他们的最后面。”
                                  
2015.7.17

作者简介:
   
田永翔,1939年生于河北蔚县。毕业于张家口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编导专业,曾供职于张家口市话剧团编导室、蔚县报社、蔚县文化馆、蔚县文联、蔚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专业技术职称编审。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协会员。2003年获“河北省功勋民间文艺家”称号,2004年被市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著有《中国剪纸瑰宝——蔚县窗花》,获河北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张家口市首届文艺繁荣奖、河北省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一等奖。《壶流河畔的点彩窗花文化》,获河北省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一等奖。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国家示范本,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