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张启维:长篇小说《窗花艺人王老赏》读后感

2016-11-18 10:59|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2013年仲夏,幸得若愚长篇小说《窗花艺人王老赏》一书。自黄绍雄《代国代郡通志》后,曾期待能有蔚州人用文学体裁写一部反映蔚州风情的历史小说,为蔚州灿烂文化再添奇葩。若愚《窗花艺人王老赏》以一个民间窗花艺人 ...

 
蔚州历史文化的浓情画卷

—— 长篇小说《窗花艺人王老赏》读后感

作者:张启维
 
2013年仲夏,幸得若愚长篇小说《窗花艺人王老赏》一书。自黄绍雄《代国代郡通志》后,曾期待能有蔚州人用文学体裁写一部反映蔚州风情的历史小说,为蔚州灿烂文化再添奇葩。若愚《窗花艺人王老赏》以一个民间窗花艺人的人生经历,再现了古老蔚州动人心魄的已经逝去的沧桑岁月。我做为一个梨园艺人,酷爱音乐,对蔚州历史文化情有独钟。生活是音乐之源,而历史拉长了音乐的旋律。我一连读完六遍,都是伴着蔚州秧歌的旋律品味着其中韵味的。
 
翻开《窗花艺人王老赏》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十九世纪初的蔚州。该书引子有这样一段话:橐龠的鼓吹能熔化青铜的坚硬?鹓鶵焉能插在秀女的髽鬏上?剪桐封弟和镂金剪綵的传说早已游离了人们的记忆?灵巧的银匠刘老布从云中走来,用吹筒熔化了白银,用手中铜锤敲击出神奇的凤凰,他用珍珠镶嵌了凤凰的眼睛,神鸟有了灵气。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凤凰翱翔归来,落在雪白的宣纸上,婀娜多姿的形影翩翩起舞。刘老布摘下妻子的银簪,轻轻一点,凤凰不见了。于是,宣纸变成了美丽的图案。山月照来,婆娑离迷,时隐时现,妻子化作五彩的灵气融入图案。刘老布驾着凤凰飞走了,她把窗花和窗花的美丽留在了壶流河畔……
 
刘老布是传说中蔚州窗花的最早创始人,清早期以化银在蔚州城为生。若愚用浪漫主义手法把蔚州窗花300年历史的真实故事,演化的淋漓至尽。19世纪中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逐渐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刚露萌芽,但蔚州还尘封在农耕社会中。那时,蔚州就有50多个村庄的农民承袭了带着蔚州泥土气息的窗花。每逢年节,人们都会把在耕作之余精心裁剪的窗花贴在自家的窗棱上,窗花就会带着喜庆和美丽,洗去农民一年的辛劳,并带给他们新一年的好运气。若愚正是翻阅了大量蔚州历史资料,走访众多民间剪纸艺人后,才写出《窗花艺人王老赏》的。我敢冒昧地说,《窗花艺人王老赏》是最好的能够反映蔚县历史文化的影视原创脚本。

王老赏是蔚州承前启后的民间窗花艺人。蔚州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脚步跟随而来。人们依水而居,壶流河成了蔚州文明的发源地。以土筑屋,用木做牖,树叶为花。朴实的原始之美奠定了蔚州窗花的最早雏形。受剪桐封弟传说和镂金剪綵和晋俗影响,蔚州窗花有了更快发展。清初的蔚州银匠刘老布已经把银箔敲击成窗花,是蔚州的镂金剪綵。蔚州窗花问世后,还不懂得染色,叫素花,生于清末民初的憨厚农民王老赏用五色颜料点染窗花,成为现代绚丽多彩的民间窗花艺术的基石,人们称为五色窗花。当今的剪纸概念,涵盖了中国所有纸品剪裁工艺,蔚州窗花带着独特的地域特性。
 
王老赏生活的时期,正是儒家、道观和佛门文化在蔚州趋于成熟的时代。这些文化相互融合以后,又融合了蔚州民俗、民情、民风的元素,与官府文化、村堡文化、寺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蔚州文化。随着蔚州秧歌、蔚州道情、蔚州高跷、蔚州社火和梆子戏、蒙古调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又为蔚州独特文化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农业是蔚州经济的支柱,陶瓷、麻绳、柳编、车马挽具和酒坊、油坊、烘炉、掌匠等各种手工业作坊的涌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饮食文化、婚丧嫁娶、看命算卦、求神问卜等风俗不断丰富,蔚州民间文化更加多元化。各村堡建立了戏楼,完善了文化和祭祀场所,民间的娱乐活动更加集中。民间交易也由物物交换转为集市货币交易,人们开始从小村落互通有无逐步转移到较大的城镇开展贸易,官府的官制、税制、兵制、学制、以及民间私塾、学堂和以家族建立的村堡,构成了蔚州另一文化架构,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若愚的笔下,你可以看到憨厚的窗花艺人王老赏每逢集日,在蔚州城十字牌楼下的集市上,撑开窗花亮子卖窗花的身影。他的身边有卖糖人的、耍灯影子拉洋片子的、有卖泥人木偶的、有卖狗皮膏药的,有杂耍艺人舞刀弄棒的。还有很多摆古董的小地摊,以及各种铁木农业工具和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业产品。甘子泥火镩火炉擦窗笊篱笸箩锅碗瓢盆灯碗油盏针头线脑破衣裳烂裹脚尿屌子夜壶等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物件都能找到。王老赏和这些常做小买卖的人薪火交融,不是亲戚胜似亲戚,跟杂货铺胖老板娘没有超越红线的恋情,让人感到封建农耕社会带给人们的精神桎酷是那么令人无奈和痛心。

蔚州是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城,早在辽金统治时期,由于战乱侵害,蔚州地界几乎狼断人烟。明代以后,由于大量移民涌入,村堡、城郭得到恢复和修缮,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快速发展,到乾隆年人口达到11万多,到民国15万多人,新中国成立时超过20万人。到王老赏窗花艺术鼎盛的上世纪50年代,蔚州出现了空前繁荣和祥瑞时期。明朝建立前后的宝善献城、廖允中夯土圈城、周房筑铁城等历史事件成为当今旅游的美谈,但都成了人们模糊的记忆。
 
在若愚的笔下,他虽然没有刻意描写更多的细节,但从《窗花艺人王老赏》的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蔚州由衰转盛繁荣历史演变过程,描绘了蔚州从农耕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再现了那个时代蔚州社会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没有蔚州这样的古老和漫长的农业社会,是不可能产生优美的窗花艺术的。王老赏正是成千上万个老蔚州人中最普通的一个。王老赏祖祖辈辈是农民,窗花从泥土中走出,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祥和、瑞气、温暖和力量。

王老赏的窗花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可以说,王老赏的窗花艺术涵盖了蔚州所有文化内容。从古老的州衙官府、村堡寺庙、春种秋收、花鸟鱼虫、戏剧人物、婚丧嫁娶、神话寓言、生活场景等,凡是蔚州社会中能够出现的人和事,以及固定不变的山川河流和外部传入蔚州的古老传说,都在王老赏的窗花艺术中得到了生动表现。王老赏对社会的观察达到了洞察细微,他以一个朴实农民的独特视角,把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全部注入到了它的窗花艺术之中。王老赏一生没有传徒授业,只有一个叫爬杈子的远亲残疾人跟着他学艺,是一个孤独思考并为艺术献身的农民杰出艺人。1951年,王老赏去世,被国家追认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某种意义上讲,王老赏的窗花艺术就是蔚州人民的艺术和蔚州历史文化的结晶。
 
若愚先生对蔚州民间窗花艺人王老赏的叙述,使我受到极大感染。我从王老赏的一生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要你是农民,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只要你热爱窗花,你就热爱蔚州和蔚州的历史文化,你就会有音乐。我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之家。从小受到蔚州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自从登上戏剧艺术的舞台,我用生命塑造着每一个戏剧人物形象,尽力让戏中人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每当演出,我感到老农民王老赏就在台下看戏。我也在戏剧舞台上似乎看到了活生生的王老赏。因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就反映在他的窗花艺术中。后来,我专研戏剧音乐,也受到窗花艺术影响。窗花贴在窗棱里,就像音乐畅响在长空里一样。沁人心扉,宽阔胸怀,享受生活。它们是艺术和文化的交融,也是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缅怀。跟戏剧音乐相比,我更酷爱音乐,但我也热爱窗花,因为窗花也是一种音乐,更是生活的戏剧。音乐似乎是没有载体的人类灵魂,但它的载体也在人民大众之中,人民是音乐的源和根。
 
若愚先生的《窗花艺术王老赏》,并不是对王老赏一生的简单叙述。而是高于窗花艺人王老赏之上反映了蔚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历史浓情画卷,是对蔚州历史的概括,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理解。该书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蔚州窗花艺术的演化过程,以窗花带民俗的独特手法把蔚州民俗文化的历史再现于读者面前。王老赏生活的时代,是苦难的时代,他经历了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外国传教士进入蔚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亲眼目睹了蔚州城的解放和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若愚笔墨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王老赏献身窗花艺术的描写,从而表达贫苦农民对新社会、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实感。王老赏白天种地,晚上刻窗花,每逢正月里,他会领着老婆孩子走亲戚窜门子,坐在戏台下看戏,他会抽自己栽种的老汉烟梗子,吃油呆呆的黄糕,就着老豆腐干子喝二两蔚州人酿造的土酒,哼哼几句蔚州秧歌。

王老赏有农民的苦难,也有农民的欢乐。这种欢乐和苦难,都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新中国给了王老赏新的希望和勇气,激起了他对窗花艺术追求的更大欲望。在若愚的笔下,王老赏本身并不伟大,而是兼有民间艺人和淳朴农民双重身份,给王老赏注入了灵魂,从而体现了一个农民群体的伟大和可爱,也通过王老赏歌颂了蔚州人民的伟大、淳朴、勤劳和勇敢。

《窗花艺人王老赏》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典型人物、事例事件的聚焦能力。语言凝练、用词准确、表达到位、描写逼真、贴近生活、符合实际,是《窗花艺人王老赏》的主要特点。“窗花从泥土中来,到万家去,取天地之精华,汇人间之灵气,根在农家,花儿在广阔的世界里。”若愚用及其凝练简要的语言用词,替故事主人公说出了一生不能说出的话,是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也是作者对故事主人公的高度理解和艺术想象力的融合。
 
《窗花艺人王老赏》中有一段描写王老赏和父亲在五更天将要到地里干活的细节:“父亲的吆喝声打断了清子的思绪,看看天还黑着,清子很不愿意的样子。但是,他很理解父亲,他看看父亲逐渐弯下的脊梁和苍老的面容,不情愿地赶走了对窗花的遐想和睡意留给他的眷恋。”这不仅是对王老赏的描写,而是对一个时代的描写。天还黑着,清子不可能看到父亲的面容,但他确实是看到了。这是那个时代,儿子对父亲骨子里的理解。古老蔚州的农民,把一辈子苦难和辛劳留给自己,又通过这种方式把淳朴勤劳的优秀品德传给下一代,其中表现了多少父爱,但由于生活所迫,又不得不把已经陷入窗花中深层次思考的儿子叫醒,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描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另一种写作手法。“父亲刚过了四十岁,可他苍老的像一个古稀老人一样。”读者从仅有的23个字中就看到了“父亲”眼角的皱纹,把“父亲”勾勒的惟妙惟肖。若愚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领略到蔚州农耕文化的古老过去,挖掘蔚州文化更深厚的历史根基,从而更加理解民风、民俗、民情的产生过程。这个过程所遗留的历史积累,就是文化。

《窗花艺人王老赏》再现了蔚州文化在特定时期里的辉煌片段,是蔚州农耕文化的模范作品。若愚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正是这种风骨产生了人格魅力。没有这种风骨和魅力,是不可能写出《窗花艺人王老赏》的。我是一个梨园中的音乐人,愿若愚先生用笔,我用音符,共筑新的篇章,为蔚州历史文化做贡献。

2015.10.3  

(本文作者系原蔚县剧团音乐编剧,现致力于蔚县地方戏曲历史发展研究。)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欢迎关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