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网 网站首页 燕赵文学 查看内容

若愚:屈原祭

2016-11-18 10:54| 发布者: 燕赵文化网|

摘要: 屈原已矣。他留下《离骚》、《天问》、《九歌》和《招魂》等壮丽诗篇去了。转眼间已经2300多年。他带着爱国的情怀,带着诗人的梦想和对家国的眷恋。汩罗江水止不住呜咽,她时而咆哮,时而平静,时而浪花漫卷,饱含着 ...
屈原已矣。他留下《离骚》、《天问》、《九歌》和《招魂》等壮丽诗篇去了。转眼间已经2300多年。他带着爱国的情怀,带着诗人的梦想和对家国的眷恋。汩罗江水止不住呜咽,她时而咆哮,时而平静,时而浪花漫卷,饱含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激昂着诗人的哀痛和壮烈,融入人们的心田,流进历史的浩瀚里。街衢里的小商贩叫卖着各种各样粽子和有关屈原的纪念品,人们的脖颈上和手腕上带着五彩的丝线,借以祭奠中国古代这位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今天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屈原含恨投江的日子,天空里淡淡的乌云和细雨,不时传过烈鸟的嘶鸣。间歇的雷鸣电闪衬托了这种悲哀。
 
人们不会忘记。诗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群雄逐鹿和金戈铁马的狼烟时代。“三皇五帝”再也无力统治那些专横跋扈的诸侯列强,中华民族处在一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期。公元前340年,诗人出身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的后代〔今湖北秭归人〕。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和顷襄王三代霸主,主要生活在楚怀王统治时期。他为了维护楚国领土的完整和一统,耗尽了毕生精力。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诗人主张授贤任能,他坚持张明法度,改良内政,联合六国抗击强秦。据史料记载,诗人的政治抱负受到楚怀王宠妃郑袖和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阻挠,诗人屡遭迫害,使他“结盟强楚”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后来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地。楚襄王即位后,诗人继续受到迫害,被流放江南蛮荒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诗人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从而对国家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回天之力。只好以死明志,于当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尽身亡。历史过去多少年,人们年年岁岁纪念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以至形成今天的端午节。除了包粽子,江南的赛龙舟也是追忆诗人的一种民间祭奠活动。但是,由于诗人的阶级局限性,他不可能看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妄图以一己之力,维护一个封建割据势力的长期统治,是多么的不可量力和愚昧。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的爱国精神是建立在封建割据势力基础上的爱国精神,他维护的是一个封建统治者的区间利益,并不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大统一的爱国精神。换句话说,他维护的是某个封建贵族的利益,而不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一切都是由于诗人的贵族身份所决定的。这也是后世祭奠诗人的时候,不能审视和借鉴的一个盲区。
 
今天人们纪念屈原,不乏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的打着爱国的旗号,谋取的是个人利益。更多的人是挂了艾草彩线,吃了粽子,求的是平安,驱的是鬼邪。脑子里一点淡淡的爱国情操,他也不会多想,酒足饭饱后思的是淫欲和钱财,那个还管他大国小国?那屈原也是,好端端一个“爱国志士”,又“饱学多才,经纶满腹”,为何要投江自尽?可见,心胸狭窄和气量之小,还不如山姑村夫!当然,不乏真爱国者,虽不是凤毛麟角,却也是稀世珍品了。尽管这样,诗人的伟大还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壮丽诗篇无不留在人们的心中,隽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让我们抛去政治见解,以一腔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观点,赏析《离骚》中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壮丽诗篇吧!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宏伟壮观的一部抒情长诗,后世称楚辞体。“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史记》中对《离骚》题记的诠释。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而迷离的幻想。结尾写他投江前留恋家国和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后,那种不舍不弃的爱国情怀。《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开篇就指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这是诗人的良知所在。诗人的潜台词意在表明自己和楚王是同祖同宗,自称是颛顼的后代,对楚国的兴亡有着天经地义的职责。他那美好动听的名字,也显派他的贵族身份,隐现出他的理想和抱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见诗人的自命不凡和内在的“美德”。“扈江离与辟芷兮,紝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人自强奋进的精神溢于言表,这种珍稀时光和时间赛跑的精神无不激励每一个热爱诗人的青年和国民。其中不乏浪漫主义的情操。于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感叹时光的流逝,那种只争朝夕的精神,难能可贵。同时,又颇具理想主义精神,拼弃旧的观念和习俗,甘愿做时代的开路先锋。而理想中的“美人”,这个“美人”当然是楚王了。时时刻刻也在激励着诗人发奋自强的精神。也暴露了诗人对政治现实不满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对楚王的殷切期待。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思虑、担忧和急迫。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梦想楚国能够改变日益衰颓的势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可是,楚国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后宫乱政,客观上限制了诗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和才华的施展。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其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诗人的愤愤不平,道出诗人对统治者的一片忠心,并没有被理解和支持。而是受到不同政见者的排挤和诬陷。这是因为诗人的治国方针触动了守旧官僚的根本利益。也动摇了统治者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也受到楚怀王的冷落和打压。诗中表露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怨恨和难以理解的心情,同时,也表露了诗人对统治者心存侥幸的幼稚心里。不能不说是诗人的一种悲哀。诗中诉说楚怀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反映了当时楚国朝中部分权贵那种“嫉贤妒能”和“蔽美称恶”的腐败政治局面,也说明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诗人的爱国情操的矛盾冲突。可是,诗人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诗人的政治抱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残酷现实。这也是诗人满怀“爱国热情”中的一种无奈和孤寂。但是,诗人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忧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进一步表明诗人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诗人在逆境中,誓死捍卫和坚持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诗人的言志之情,已经具有初步的“民本”思想,是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具体体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下,诗人不得不走向一种理想和幻想交融的思想境界,借以摆脱自己那种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尴尬境地。诗人表述了楚国令人窒息和愤慨的政治状况,“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正是楚国朝中政治腐败的真实写照。朝廷上那些“小人”们嫉贤妒能和贪婪荒淫的嘴脸跃然纸上。黑暗的现实和诗人的爱国理想形成悲剧性冲突。表现了诗人苦闷、孤独、愤懑、失望和死而不悔的决心。诗中的“众芳”,指的就是楚公子子兰等楚朝内培植的一群党羽。这群“众芳”处处与诗人掣肘使绊,时时对诗人给予诬陷之词,使诗人经常处在危厄之地。诗人曾两次被流放。一次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另一次在顷襄王阶段,被流放到沅湘一带。诗人的身心均受到严重摧残。

于是,诗人幻想了一个离奇的境界。黑暗的现实和巨大的苦闷,使诗人由现实进入迷离的世界。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可见一斑。他试图通过构想一个女嬃、巫咸、灵氛,这些梦幻里的人物去摆脱现实的羁绊,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借以表白自己那崇高的思想和纯洁无暇而又经过现实世界洗礼的伟大魂灵。“…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絏马。…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思九州之博大兮,恐导言之不固。…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诗中那种驾飞龙、度白水、登阆风和叩天门,求佚女和登昆仑的一切幻想,无非是要唤醒楚怀王,以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可这只是诗人的一厢情愿。楚王依然我行我素,历史依然前进。国家必然走向统一,楚国必定灭亡。这是诗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规律。不过,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曾“素琼茅以莛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求告神灵,占卜的结果是楚国已无路可走,“神灵”劝他离开楚国。他说:“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可见,诗人的决心和痴迷。结果在女嬃、巫咸和灵氛的劝说下,“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这一切,都是诗人浪漫主义想象的结果,也是诗人企图摆脱现实和苦闷的一种自慰心里。楚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正是诗人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失败和被流放中,诗人那种极端的痛苦时刻折磨着诗人的胸怀。他试图寻找一种解脱,但现实告诉他根本不可能有那样一种虚幻的脱世境地。诗人最终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只好继续把自己的灵魂游离于那个虚无缥缈的幻境里。诗人无奈地说:“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軑而并驶。架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尾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驶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多少带有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的影子。但是,当诗人驾飞龙、乘瑶车、奏起《九歌》和舞着《韶》舞的时候,那马夫都不禁悲伤起来,马也踌躇不前,回头张望。再一次表白诗人留恋故土和热爱家国的拳拳之心。诗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心还是留在自己的祖国。仰望楚国的壮丽山河和处在水深火热的人民,只好发出阵阵感叹和呼喊。
 
现实终于打破诗人最后的梦幻和美好的憧憬。诗人仰望苍天,绝望的呼喊:“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诗人说的彭咸何人也?据传说:彭咸是商代大夫,一身清贤,因屡次谏君,不被采纳,最后投水而死。诗人效彭咸之举,终于跳进汩罗江,解脱了自己苦闷的灵魂。有历史文献记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鱼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藏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只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随自投汩罗以死。”可谓:悲哉!壮哉!
诗人去了。正如他的《离骚》所述,他在《离骚》里的风、雨、雷、电、云、月,以及龙和凤凰的陪同下,在浩瀚的太空里翱翔和驰骋,去追求他的伟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给后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而《离骚》本身那种把历史人物、社会因素、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凝结在一起,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都是人类艺术宝库里的一件瑰宝。而诗人留给人们更重要的是那种爱国主义的精神!“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这不仅是鲁迅一人的评价。

后人诗曰:屈原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自古奸贞多争斗,长江水尽万事休。又曰:节逢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矣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又曰:樱桃槡椹与菖蒲,买的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欢迎关注
回顶部